連江人關注→連江家園網
連江家園網 http://www.ljjy.cc
聯繫我們:400-6543-798
考古人員在黃鵝嶼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遺址挖掘出陶器、貝殼、蚶殼等殘片。
□史林折枝 ■王容餘 文
距離福州約83公裡的連江縣透堡鎮,是著名革命老區、省級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明嘉靖年間,該鎮建有城堡,戚繼光曾駐屯此地進剿倭寇,現鎮名也因此而得。其西北部有個館讀村,北靠廬峰山脈,面臨羅源灣,古村落經長期淤積成陸。據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所載,館讀時名「管瀆」。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並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四瀆,「瀆」通「讀」。
2015年1月22日,這個小小的村莊沸騰了。「省考古隊來到咱們村了,村裡挖出寶貝了!」人們聞訊紛紛聚集到村正南面的小山丘。這個小山丘,當地人稱「黃岐嶼(有的稱為黃鵝嶼)」。早年間,村民上山墾地,一揮鋤頭,一兩鍬便是一層貝殼,密密麻麻,從山下到山上到處都是,人們俗叫「蠣皮堆」或「蚶皮堆」。2014年12月底,馬鼻鎮鎮志編寫組在透堡與馬鼻一帶收集史料時,聽說此事,便聯繫透堡鎮政府與連江縣博物館,請來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考古研究部與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掘。
考古隊員們在山坡南側布下探方,沿著地層精心挖掘與勘探,一個沉睡了近5000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重見天日。館讀村的貝丘遺址,高約25米,現存面積約400平方米,直視可見,裸露的地層剖面裡密集分布著大量貝殼,文化層最厚達到1米以上。地層分為四個層次,自上而下為:第一層,耕土層,即地表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即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4200年至4800年,裡面的石器、貝殼和獸骨反映的是古人類的生活氣息,是目前連江發現最早的有人類活動的證據;第四層沒有人類留下的遺蹟遺物,考古學上叫生土層。現場挖掘出的,除了含有大量蚶、蛤、蚌、蜆、牡蠣等貝殼與鹿、豬、鯊魚等動物遺骨和植物種子外,還有夾砂粗陶釜、罐、器座、泥質軟陶片(多為素麵與繩紋,部分有火燒痕跡)、石錛、石刀、礫石、紡輪等生活與生產工具。採集到的蠣殼與蚶殼最大長度分別達13.6釐米與5.2釐米,以蚶殼居多,且貝殼層已深度鈣化。
經多方考證鑑定,北京大學考古研究院等專家確認該處遺址是首次在羅源灣沿岸(連江縣境內)一帶發現典型的曇石山文化時期的海灣型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4200年至4800年。此次發現,填補了對曇石山文化在福建沿海傳播認識上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據帶隊的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原館長林恭務介紹,從遺址外部環境來看,這個小山丘過去是一座島嶼,周邊是汪洋一片,約4800年前就有一群人在此繁衍生息,現有的遺址就是當時人們生活時遺留的生活堆積物。這充分證明了透堡一帶在四五千年前就適宜居住。地層中堆積的貝殼等說明了貝丘人「沿海而居,靠海吃海」的史實。而石錛、紡輪等生產工具的出土,則說明貝丘人不僅「吃海」,還有農業勞動,而且農業工具的做工相對精細,表明當時的農業生產比同期其他地區發展較快,較發達。由於貝丘遺址所發現的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還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有著很大幫助。
無獨有偶,在挖掘貝丘遺址的同時,考古隊在瀕臨的馬鼻鎮上洋裡一帶又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的遺址。其實,1987年福州市文化部門在開展地面文物普查時,曾在該村的後門侖、碗窯坪發現並採集到印紋陶片等歷史文物,經初步鑑定,屬於青銅時代(商周時代)產物。另據《連江縣誌》記載,1973年初,東岱鎮山堂村曾出土樟樹獨木舟一艘,系西漢時期文物。而此次貝丘遺址的發現,無疑將連江的歷史整整推進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來源:福州晚報
點下面「閱讀原文」開始奪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