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貝丘文化遺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

2021-02-08 連江家園網
連江家園網 連江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連江人關注→連江家園網

連江家園網 http://www.ljjy.cc

聯繫我們:400-6543-798

考古人員在黃鵝嶼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遺址挖掘出陶器、貝殼、蚶殼等殘片。

□史林折枝 ■王容餘 文
  距離福州約83公裡的連江縣透堡鎮,是著名革命老區、省級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明嘉靖年間,該鎮建有城堡,戚繼光曾駐屯此地進剿倭寇,現鎮名也因此而得。其西北部有個館讀村,北靠廬峰山脈,面臨羅源灣,古村落經長期淤積成陸。據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所載,館讀時名「管瀆」。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並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四瀆,「瀆」通「讀」。
  2015年1月22日,這個小小的村莊沸騰了。「省考古隊來到咱們村了,村裡挖出寶貝了!」人們聞訊紛紛聚集到村正南面的小山丘。這個小山丘,當地人稱「黃岐嶼(有的稱為黃鵝嶼)」。早年間,村民上山墾地,一揮鋤頭,一兩鍬便是一層貝殼,密密麻麻,從山下到山上到處都是,人們俗叫「蠣皮堆」或「蚶皮堆」。2014年12月底,馬鼻鎮鎮志編寫組在透堡與馬鼻一帶收集史料時,聽說此事,便聯繫透堡鎮政府與連江縣博物館,請來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考古研究部與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掘。
  考古隊員們在山坡南側布下探方,沿著地層精心挖掘與勘探,一個沉睡了近5000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重見天日。館讀村的貝丘遺址,高約25米,現存面積約400平方米,直視可見,裸露的地層剖面裡密集分布著大量貝殼,文化層最厚達到1米以上。地層分為四個層次,自上而下為:第一層,耕土層,即地表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即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4200年至4800年,裡面的石器、貝殼和獸骨反映的是古人類的生活氣息,是目前連江發現最早的有人類活動的證據;第四層沒有人類留下的遺蹟遺物,考古學上叫生土層。現場挖掘出的,除了含有大量蚶、蛤、蚌、蜆、牡蠣等貝殼與鹿、豬、鯊魚等動物遺骨和植物種子外,還有夾砂粗陶釜、罐、器座、泥質軟陶片(多為素麵與繩紋,部分有火燒痕跡)、石錛、石刀、礫石、紡輪等生活與生產工具。採集到的蠣殼與蚶殼最大長度分別達13.6釐米與5.2釐米,以蚶殼居多,且貝殼層已深度鈣化。
  經多方考證鑑定,北京大學考古研究院等專家確認該處遺址是首次在羅源灣沿岸(連江縣境內)一帶發現典型的曇石山文化時期的海灣型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4200年至4800年。此次發現,填補了對曇石山文化在福建沿海傳播認識上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據帶隊的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原館長林恭務介紹,從遺址外部環境來看,這個小山丘過去是一座島嶼,周邊是汪洋一片,約4800年前就有一群人在此繁衍生息,現有的遺址就是當時人們生活時遺留的生活堆積物。這充分證明了透堡一帶在四五千年前就適宜居住。地層中堆積的貝殼等說明了貝丘人「沿海而居,靠海吃海」的史實。而石錛、紡輪等生產工具的出土,則說明貝丘人不僅「吃海」,還有農業勞動,而且農業工具的做工相對精細,表明當時的農業生產比同期其他地區發展較快,較發達。由於貝丘遺址所發現的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還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有著很大幫助。
  無獨有偶,在挖掘貝丘遺址的同時,考古隊在瀕臨的馬鼻鎮上洋裡一帶又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的遺址。其實,1987年福州市文化部門在開展地面文物普查時,曾在該村的後門侖、碗窯坪發現並採集到印紋陶片等歷史文物,經初步鑑定,屬於青銅時代(商周時代)產物。另據《連江縣誌》記載,1973年初,東岱鎮山堂村曾出土樟樹獨木舟一艘,系西漢時期文物。而此次貝丘遺址的發現,無疑將連江的歷史整整推進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來源:福州晚報


點下面「閱讀原文」開始奪寶!

相關焦點

  • 溯地域文化——南寧頂螄山貝丘遺址
    距南寧市20公裡,位於邕寧縣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裡的頂獅山,有這樣一個史前遺址——頂螄(sī)山貝丘遺址,也因此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考古學文化類型——頂螄山文化。、保存最完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內河淡水性貝丘遺址,年代為距今10000—6000年。
  • 何為貝丘?一起漲知識!——探訪邱家莊貝丘遺址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這些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基因。
  • [湖南新聞聯播]瀘溪:發現「高廟文化」貝丘遺址 當地人類文明推至...
    [湖南新聞聯播]瀘溪:發現「高廟文化」貝丘遺址 當地人類文明推至7800年前 瀘溪:發現「高廟文化」貝丘遺址,當地人類文明推至7800年前。
  • 佛山高明五千年古椰貝丘遺址將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據介紹,該中心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佛山市高明區文化體育局共建,是該所唯一的貝丘類遺址研究中心。未來,雙方將依託這一專業的學術平臺,匯聚更多資源,持續不斷推動貝丘遺址研究。  貝丘遺址距今五千餘年  據了解,高明古椰貝丘遺址位於荷城街道古椰村,是嶺南目前發現的諸多貝丘遺址中較為完整、典型的重要遺址,也是廣東省重要的先秦時期古文化遺址。
  • 煙臺千年前遺址「文脈」 膠東貝丘文化珍珠門文化
    歷經千年的膠東貝丘文化  在市博物館,「貝丘遺址地層堆積」講述了膠東貝丘文化。  膠東貝丘文化大約從距今6000年開始,經歷了千年左右。所謂「貝丘」,指的是人們食用的蛤、蚌、蜆、牡蠣等暗灘海洋生物,在生活地長期積累形成的堆積。生活中,煙臺當地人管它們叫「蛤皮堆」「蛤蜊堆」等。
  • 貝丘文化
    歷經千年的膠東貝丘文化     在市博物館,「貝丘遺址地層堆積」講述了膠東貝丘文化。
  • 何為貝丘?一起漲知識!——探訪邱家莊貝丘遺址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這些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基因。
  • 廣西史前貝丘文化遺址,農牧民族的原始文化堆積
    所謂貝丘文化就是指貝丘遺址文化,貝丘遺址就是遠古人類捕撈各種水生腹足類動物,剔食其肉之後,將其外殼遺棄並堆放一處,久而久之形成大小不一的貝殼類堆積物。在這些堆積物中又夾雜著古代人類使用過的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生活生產工具。
  • 佛山貝丘遺址啟動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9月11日,佛山高明區舉行古椰貝丘遺址考古資料整理成果驗收會,與會專家評審通過了整理成果,標誌著古椰貝丘遺址考古工作邁出新的重要一步。此次會議同時透露,高明將結合人文、旅遊、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在古椰貝丘遺址全面啟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藉此把古椰貝丘遺址打造成為高明靚麗的文化名片,為推動高明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 浙江餘姚發現距今8000多年貝丘遺址 專家: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
    ……6月2日,總臺央視記者走進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現場,找尋答案。浙江首次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該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專家稱: 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寧波文明被推到距今8000年前,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古椰貝丘是貝丘遺址的「標杆」
    本報高明訊(記者吳波)昨日,中國考古泰鬥、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國家「2006年10大考古發現」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張忠培以及國家文物局專家一行趕赴古椰貝丘考古現場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考察。  據張老介紹,古椰貝丘遺址的主要收穫有三,但也有三個疑問需要考古專家繼續發掘,研究。
  • 廣東銀洲貝丘遺址慘變「農家樂」 不日將被拆除
    三水區政府成立專責小組對銀洲貝丘遺址慘變「農家樂」一事展開調查 已興建的「農家樂」證實違法不日將被拆除  記者調查揭開銀洲貝丘遺址保護與村民利益的「雞肋」演變過程——  三水貝丘遺址慘變「農家樂」  追蹤報導  文、圖/記者楊波  三水白坭鎮周村早在1982年就已經聞名遐邇,起源於該村自然小組銀洲村內被發現史前古人類活動文化遺存
  •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已經消失的螺螄、4000年前的海貝、比古滇國早數個世紀的滇中青銅文化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寧波餘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裡的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後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江南溼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也是溼地稻作農業與傳統採集、狩獵互為補充的複合式生業模式的源頭,河姆渡文化更開啟了適應溼熱環境的以幹欄式建築為主體的溼地文化景觀,以不同載體和表現形式反映太陽(太陽鳥)為核心的早期崇拜,還成為良渚文明觀念與美術的主要源頭之一。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改寫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河姆渡文化1000年
    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從目前出土的遺物來看,井頭山遺址要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貝丘遺址,是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形態,從字面上理解:堆成了小山丘的貝殼。在考古學上,指在地層中發現的海鮮貝殼組成的堆積。我國發現過很多貝丘遺址,在中國海岸線及近海島嶼上,從北到南,發現過上百處早至6000多年前、晚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貝丘遺址,展現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的海洋生活。
  • 探訪浙江餘姚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餘年
    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餘年。
  • 浙江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