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將進酒》為何獨提及他?才華際遇都其次,這才是根本原因!

2020-12-15 獨到之言

李白的《將進酒》中,唯一具體提到的歷史人物就是「陳王」曹植。李白為什麼會提到曹植呢?我認為原因有三,最後一點才是根本原因!

李白《將進酒》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是首千古絕唱,不僅豪情萬丈,還飽含憤恨。詩中寫道:「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陳王」就是曹植,並引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名句「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李白

表面原因:兩人才情卓絕、志存高遠

「才高八鬥」的典故就是源於曹植——南北朝著文學家人謝靈運心高氣傲,但他唯獨佩服曹植的才華:「天下才共一石,曹植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分一鬥。」

曹植自幼就有才,10來歲已飽讀詩書,對曹操的提問對答如流。

曹植才思敏捷,在曹操組織的銅雀臺文武大會上,曹植的《銅雀臺賦》一揮而就,碾壓群儒。

曹植志向高遠,從他流芳百世的《洛神賦》中就可看出,他借對洛神狂熱追求,暗喻了自己在政治上的遠大抱負。

李白與曹植是何其相似。

李白也是少年得志,也是出口成章,最重要的李白心中也有遠大的政治抱負。25歲時,李白就「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曹植

主要原因:兩人都是遭人排擠,懷才不遇

曹植遭到了他的兄弟曹丕的嫉恨與打壓,一生鬱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負無以施展。

曹植《洛神賦》中對女神的追求以失敗告終,暗示了他對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遺憾。

李白的人生經歷就是曹植的翻版。

李白好不容易入仕翰林,本期望可以大展宏圖,沒想到唐玄宗僅把他當御用作家,根本不委以重用。

李白更是遭人妒忌,被人讒言,以至於唐玄宗疏遠了他。李白不得不辭官,雲遊天下。

洛神賦

根本原因:兩人都是嗜酒如命,喝酒誤事

曹植恃才放曠,桀驁不馴。他不但愛喝酒,還多次因喝酒誤事。

曹植借著酒興違法駕著馬車,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

曹植還因喝酒,耽誤了對曹操命他帶兵解救叔叔曹仁的任務。

這幾件事下來,讓本來有心栽培他的曹操心灰意冷,也為曹植後來一生坎坷埋下了伏筆。

李白也是恃才傲物的人,也是嗜酒如命。在喝了酒後,更是無所顧忌,竟叫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為他脫靴,這不是自己作死又是什麼?

因此,喝酒誤事是造成曹植與李白一生碌碌無為,鬱鬱寡歡的根本原因。

李白

李白由己及人,他的成長經歷竟與自己心中偶像曹植如此相似。在長安放還後,李白一定經常遙思曹植,慨嘆自己蹉跎的人生。

在一個與朋友相聚,把酒盡歡的場合,李白思如泉湧,一首氣衝雲霄、飽含悲愴的《將進酒》就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以上就是我對李白《將進酒》為何提及曹植的看法。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共同探討。

李白

相關焦點

  • 課本中的《將進酒》被改過,寫下原文的李白,才是那個真實的李白
    《將進酒》是李白經典的古風代表作,其中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盡顯詩人狂傲本色。因為當中蘊含的「正能量」,歷來為人傳誦稱道。但是,隨著這首詩的「敦煌古本」在網絡走紅,網友們發現:這一句充滿「正能量」的詩,有可能並不是李白所寫,並且取代它的還是一句令人灰心喪氣的「天生吾徒有俊才」。
  • 李白《將進酒》唐版曝光,和今人讀的版本,狂了好幾個等級
    世人皆知詩仙李白不僅僅有浪漫主義的才華,更有著世人皆不能理解的狂妄。他天性浪漫叛逆卻又才華橫溢,作為當時最出名的官吏,他卻因受不了排擠,遠離官場,一度豪情寄於山水,李白的詩歌現如今也是教科書最喜歡引用學習的範文。
  • 李白的《將進酒》進課本前被修改,原因為何?或是原句太傲慢了
    李白的《將進酒》進課本前被修改,原因為何?或是原句太傲慢了論及中國的詩詞歌賦,李白必然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憑藉著自己浪漫的詩風,飄逸的詞作以及豪放不羈的胸襟與情懷留下了一首首傑出名作,把那鐫刻在骨子裡的三份灑脫,五分自由,七分不屑與九分傲慢,淋漓盡致地彰顯在讀者的面前。文豪大家的詞作也需改編?
  • 李賀模仿李白寫一首《將進酒》,開篇驚豔,結尾令人肝腸寸斷
    說到《將進酒》,很多人都會想到李白的「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聽我傾耳聽」。 但是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除了李白,唐朝還有一位詩人寫過《將進酒》。 此人便是有「詩鬼」之稱的李賀。
  • 夜溫《將進酒》:詩中神曲、酒中仙歌——卻是人間李白
    「詩仙」李白的飲酒詩眾多,《將進酒》便是其中才氣千古無雙的一首,這首「神作」背後,李白所展現出來的豪情和頹廢並存、積極與消極相交的矛盾,導致其意義和形象一直以來為千古讀者所爭議。在《將進酒》這一腔豪情中,又夾雜大寂寞、大愁苦、大悲傷,無疑讓我們觸摸到哪個更真實、更多維的李白,也讓我們每當美酒在杯中,就能望見生活那夾雜豪放和悲傷的複雜真相。
  • 《將進酒》:李白最狂放的一首詩,無人之境,經典名句,震撼古今
    李白,是中國的詩人,別後人稱為是詩仙,他這一生,寫了能夠由1000多首的詩句,而且還廣被流傳至今。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他的詩句了,如果要說更早的時間,那就是幼兒的時期,父母會教我們一些比較簡單的詩句。大家還記得《妖貓傳》這部電影嗎,主角楊玉環:李白,大唐有你才偉大。
  • 李白版《將進酒》與李賀版《將進酒》,一個富麗堂皇一個陰氣森森
    相信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他與李賀一樣,都是生在唐朝時期,還同屬於浪漫主義詩派,更巧的是李賀有一篇詩《將進酒》還和李白重名,但是同名不同意,李白《將進酒》寫得讓人充滿鬥志,而李賀卻寫得讓人毫無希望。為什麼李賀的《將進酒》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們不得不聯繫當時李賀所面臨的情形加以分析。
  • 有人竟然同情李白在《將進酒》中的遭遇,你真的敢同情他的遭遇嗎
    據統計,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可考證的就多達15首,李白很少回復,還有些不可考的。最近看到,有人竟然同情李白在《將進酒》中的遭遇?李白需要我們同情嗎?我們有資格同情李白嗎?帶著這三個疑問,且聽筆者娓娓道來。李白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後無來者。
  • 考古發現《將進酒》原版,比教科書上狂百倍,原來你是這樣的李白
    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藏有上到東漢、下到元朝的古本資料,其中宗教典籍佔大部分,世俗文獻大概佔20%,分經、史、子、集還有一些地方文獻,其中就有唐人手抄版的《將進酒》。說起《將進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將進酒》的作者李白是家喻戶曉的「詩仙」,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言人,雖然李白已經去世1258年,但中國的詩壇永遠有他一席之地。
  • 敦煌壁畫印著李白原版《將進酒》,原來我們都背錯了,原版太狂傲
    ,此時李白也十分崇尚道家思想並開始學習劍術,在李白18歲時曾先後到梓州、劍閣等地遊學,這使他更加了解當地的民情風俗。 李白既然有大才,當然也想出仕為官,濟世救民,但可惜始終無法走上仕途。李白曾多次拜見本地長史,希望能夠在仕途上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不幸的是有小人進讒言,李白因此被長史拒絕。
  • 詩人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應該很喜歡漢樂府,他寫的很多詩用的都是樂府詩題,如《古朗月行》、《玉階怨》、《古有所思》,還有這首膾炙人口的《將進酒》。《將進酒》是一首勸酒歌,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很能體現李白狂傲不羈的性格和肆意灑脫的生活態度。勸酒歌也就是喝酒時用來助興的,和行酒令差不多,不同的是,酒令是一種遊戲,輸的人要罰酒,而勸酒歌則是想辦法讓對方喝酒的一種方法。
  • 李白的《將進酒》唐版曝光,原文更是狂上了天,看後才知道背錯了
    李白的《將進酒》,寫作年份一直飽受爭議,有的人認為是創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也有的學者認為是作於天寶十一載,而此時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的第八年。公元744年,李白帶著落寞的情緒離開了長安城,這個他曾經魂牽夢繞的繁華都城,如今已經給了他太多的打擊。
  • 李白名詩「將進酒」賞析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傾耳聽 一作: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 既然《行路難》,不如與三兩好友《將進酒》
    這才是李白理想中的君臣關係,無奈生不逢時啊。只可惜「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燕昭王之白骨已隱於荒草之中,再沒有人灑掃黃金臺招攬賢士了。實際上是表明了他對唐玄宗的失望與不滿。現實如此,還能怎麼辦呢?「行路難,歸去來!」世道艱難,只有選擇離開了。
  • 《將進酒》李白的豪情與落寞
    這一點,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身上也是適用的。李白的詩裡面都是他需要通過吶喊來表達訴求,所以,他借酒之洪荒力量說了給別人聽,反正說完也不用負責任,這就讓李白更豪放,更能喝,詩也就更灑脫。縱觀每個人的一生,都逃脫不了才氣和財產,要不就是通過散財聚人,要不就是貨與帝王家換取一時的榮華富貴。
  • 李白《將進酒》中的「將」字,應該讀作「qiang」還是「jiang」?
    唐代,是一個文豪輩出的年代,李白、杜甫、李賀、杜牧、王維、白居易等各位詩人猶如神仙打架一般,留下了許多傳唱千古的不朽詩篇。詩聖杜甫的風格洗鍊厚重,他幾乎把律詩寫到了巔峰,對仗之工整令人拍案叫絕。王昌齡有個綽號叫做「七絕聖手」,他把七絕寫到了極致。
  • 《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相忘官場於江湖
    談笑間,李白不但展露了飽讀詩書的才華,且對朝政、市井、社會、政治,都有自己的見解,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任命李白供奉翰林,任務就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
  • 岑夫子,丹丘生,李白《將進酒》中的這兩位好友不簡單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李白的《將進酒》,詩歌裡面寫的是與誰在喝酒?為什麼他豪情萬丈?前言李白的將進酒中,寫了兩位好友的名字:岑夫子,丹丘生。大多數讀者都沉浸於詩仙營造的意境之中,可能不太在意這兩個人,其實李白的這兩位好友可不簡單。
  • 李白的《將進酒》這麼經典,為何會有家長認為它應從課本中刪除
    除此以外,李白對妻子不好、對好友不夠仗義等說法都有。在筆者看來,這些質疑都是正常的,人無完人,拿著放大鏡看每一個古人,其實都多少會有些性格上的缺陷,但這並不影響咱們對他詩歌的喜歡。但作為一個教師,筆者在近日聽到的一個家長的抱怨,卻讓我想了很多。這位高中生的家長表示:「勸人喝酒的《將進酒》,為何入中學課本?」
  • 李白、白居易靠《將進酒》、《琵琶行》名揚千古,竟只是療傷方式
    以至於一千多年以後的鳳凰傳奇也因此而燃燒,這大概是李白所想不到的。李白的志向是很遠大的,想當宰相。只是皇帝不給他這個機會,因而不得志。有巨大期待的人,必然就會有巨大的失落。所以,借酒澆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好像是要及時行樂。但後頭又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這麼牛,我有才華。那麼,他究竟是對自己是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