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旋律見證英烈初心,6位雨花英烈生前創作了17首革命歌曲

2020-12-21 新華報業網

  「同志們!黑暗已消滅,曙光在前頭!」4月初,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推出的「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 專題網頁上線,在埋葬在南京雨花臺的1519位已知姓名的雨花英烈中,首次向社會集中展示6位雨花英烈生前創作的17首歌曲,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讓人們了解到雨花英烈創作紅色歌曲的動人史實。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紅色音樂是號角也是精神旗幟。昔日的硝煙早已經散去,震撼人心的旋律卻從未被遺忘,它們記錄著雨花英烈堅毅的初心和對革命的信仰,也成為一代代人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曙光在前頭!他將蘇聯紅色歌曲帶回中國

  「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我願鋪起一條五彩的路,讓人們去迎接黎明,迎接歡樂……」《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這首老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劇《紅紅的雨花石》的主題曲,「由這首歌開始,我知道了成千上萬個革命先輩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的故事。」南京中學老師周全英說,每次到雨花臺,耳邊就會迴響起這首歌的動人旋律。

  「其實,在《紅紅的雨花石》之前,雨花臺這片熱土上就迴蕩過許多震人心魄的旋律。」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陳列展覽部研究人員胡卓然和他的同事們長期研究雨花英烈事跡,他們發現,很多英烈在革命生涯中都參與過音樂創作,「很多烈士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很高的藝術天分和才情,不僅留下了英勇無畏的事跡,也留下了鼓舞人心的紅色歌曲。這在全國各地英烈群體之中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胡卓然說。

  惲代英烈士

  「浪跡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31年4月29日,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惲代英烈士在南京英勇就義。早年,他在安徽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任教時,就和另一位革命家蕭楚女一起創作《奮飛曲》。「前程萬裡,毛羽需豐,一旦奮飛何其雄」,這首歌成為激勵學子為國刻苦學習、努力奮鬥的校歌,傳唱至今。

  謝文錦烈士

  1927年4月11日,中共南京地委書記謝文錦烈士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遺體被扔進了南京通濟門外的秦淮河中。人們將謝文錦等烈士打撈起來,安葬在雨花臺。生前,謝文錦非常熱愛音樂,早在蘇聯學習期間,他就接觸到了在蘇聯廣為傳唱的《光明贊》。謝文錦和著名詩人蕭三合作,將《光明贊》的歌詞翻譯成中文,並帶回國內。「同志們!黑暗已消滅,曙光在前頭!」烽火歲月中,《光明贊》激勵了一代代年青人,義無反顧踏上革命道路。

  曾擔任過新四軍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是安葬在雨花臺的「皖南事變三烈士」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就創作過激勵紅軍指戰員士氣的《三期革命戰爭勝利歌》。1939年,他和戰友們集體創作了《新四軍軍歌》歌詞,曲作者何士德事後曾說:「在軍歌譜曲的過程中,對我有啟發的主要是袁國平主任。」

  袁國平將軍之子袁振威回憶,在他還是個青年學生時,陳毅伯伯就曾親口對他說:「你爸爸是著名的宣傳鼓動家,很有才華,《新四軍軍歌》就是在他的主持下集體創作的。」「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揚子江頭,淮河之濱,氣勢磅礴的《新四軍軍歌》曾鼓舞著鐵軍將士英勇奮戰,堅持敵後遊擊戰,取得對日寇作戰的一次又一次勝利。

  《梅花三弄》,古曲被改編為紅色歌曲

  「雨花英烈還擅長將一些人民群眾熟悉的曲子進行再創作,重新填詞,使其發揮鼓舞人民鬥爭的作用。」胡卓然告訴記者,這種「二次創作」催生了很多紅色經典歌曲。

  1921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北京長辛店工人舉行「勞動紀念大會」。會上,一首由古曲《梅花三弄》改編的歌曲被與會群眾反覆傳唱:「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淨,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上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大家努力齊進取。」

  鄧中夏烈士

  這段歌詞的主要創作者正是雨花英烈鄧中夏烈士。鄧中夏同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33年5月,在白區堅持地下工作的鄧中夏不幸被捕,被押往南京,於同年9月21日在雨花臺英勇就義。根據《中國詩之最》等書記載,這首由《梅花三弄》重新填詞的歌曲是「我國最早紀念『五一』的歌」。

  《梅花三弄》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表現了梅花凌寒盛開的崇高品格,其精神內涵與雨花英烈的高尚革命情操高度契合。惲代英也改編過《梅花三弄》,那是在1922年5月「二十一條」國恥日七周年的紀念日,他使用《梅花三弄》的曲譜,填詞而成《國恥歌》,廣為傳唱:「遊行警告我同胞,國家恥辱可知道?四年五月九日事,大家不要忘記了!是誰割我臺灣島?是誰蠶食我滿洲?是誰佔我山東道?忽然提起條件來,海陸軍隊同時到。看它氣焰多兇橫,我們應當如何好?二十一條何由來,世人誰個不知曉!限我四十八點鐘,完全答應毋違拗。可憐政府太荒唐,可憐國民空嚎眺,看看不能再延遲,只好全盤答應了!如今整整過七年,這樣深仇猶未報。何時合力保中華,都得責成我同胞。」《國恥歌》振聾發聵,猶如一首呼籲人民奮起,保衛國家權益的戰歌,激蕩著人心。

  1930年5月6日,惲代英被捕,關押在南京江東門外的「中央軍人監獄」。獄中,他將民間廣為流傳的「學堂樂歌」《蘇武牧羊》改編為《苛刑歌》:

  「苛刑,世人不知道!『包打聽』抓人私刑逼供招,老虎凳,三上吊,電刑真難熬,馬上來吊起,手腳齊綁牢,鼻孔冷水澆,身上皮鞭子敲,三翻四覆,死去活來,真是無人道。」 歌詞的後半段,他鼓勵難友們堅持理想信念,和敵人鬥爭到底:「至死不承認,意志要堅牢,肉體受痛苦,精神永不撓。一朝翻身,殺盡貪官汙吏把仇報。」

  民國年間,《蘇武牧羊》曾流傳大江南北。抗戰全面爆發初期,來自常熟中醫世家的雨花英烈任天石棄醫從戎,為了號召民眾起來抗戰,他利用《蘇武牧羊》的曲調填詞成歌曲《八一三》,歌曲中用了很多吳地人民熟悉的方言,比如「我伲(我們)」、「趕脫(趕走)」,《八一三》向民眾傳達了只要軍民團結,抗戰必勝的信心:「我伲老百姓,大家一條心。不管老,不管少,一起來拼命……軍民團結趕脫東洋兵。」

  黑暗牢房裡,他把音樂當作鬥爭武器

  在雨花英烈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位堪稱作曲家的烈士,他是出生於南京六合的雨花英烈趙良璋,我黨地下戰線『北平五烈士』之一。

  趙良璋烈士

  趙良璋從小聰明好學,早年就讀於南京私立青年會中學。抗戰爆發後,趙良璋投筆從戎,考取了「中央空軍軍士學校」。在軍校,他對同學說:「如果畢業後要我參加抗日戰爭,我可以流血捐軀;但要我參加內戰打共產黨,我就駕著飛機投向革命。」

  抗戰勝利後,趙良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受黨的委派,他秘密潛伏在國民黨空軍司令部,以情報參謀的身份為掩護,搜集了大量駐華北的國民黨空軍部隊番號、人員、戰鬥機種類及數量等重要情報。1947年10月,由於地下電臺被敵人破壞,趙良璋不幸被捕,關押在南京。犧牲之前,他在給友人的遺書中這樣寫道:「我是帶著勇敢與信心就義的。我雖倒了,但頑強的性格仍使我精神永不滅亡」。1948年,趙良璋在南京英勇就義,年僅27歲。

  「趙良璋多才多藝,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青年。」在各類史料和文獻中,研究人員發現,趙良璋以「野雪」等筆名公開發表過的各類樂曲多達十多首。「趙良璋最初發表歌曲始於1941年,此後他陸續創作了《我們的隊伍在行進中》《逮住了敵人才開槍》《夜航曲》《雪花飄》《我不能把槍放下》《一片荷葉一滴露》《北風寒》《我們越親近了春天》《遊擊隊進行曲》等抗戰歌曲,反映日寇鐵蹄下人民的苦難生活,極大鼓舞了抗日武裝的戰鬥士氣,向人民傳遞了抗戰必勝的堅強信心。」

  在監獄中,趙良璋的《囚徒之歌》是雨花英烈堅持獄中鬥爭的生動寫照,悲憤的基調下洋溢著不屈的熱情。歌曲前半部分展現敵人監獄裡虐待囚徒的景象:「夜裡不能安安睡,白天不見太陽光」,「頭髮長,衣服爛,骨瘦如柴口裡幹」。後半部分,趙良璋以昂揚的筆調呼籲難友們堅持鬥爭,「火山終有熄滅日,黎明之前必黑暗。」「囚徒要解放,時候一到起來反抗,打破牢籠奔他方」。

  傳承紅色基因,革命歌聲接續傳唱

  硝煙散去已七十餘載,雨花英烈們留下的紅色革命歌曲,穿越歷史時空,依然閃耀著其藝術光芒和精神力量。

  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收集、整理和利用這份獨特的紅色文化遺產。當年惲代英烈士犧牲後,他創作的《苛刑歌》歌詞則靠脫險的同志回憶並保存下來。研究人員和南京莫愁湖小學的音樂教師合作,根據《瀋陽音樂學院學報》刊登的《蘇武牧羊》原始曲譜進行比照,還原了這首曾經迴蕩在黑牢裡的歌曲,由孩子們進行童聲演繹,將紅色歌曲搬進了課堂。

  莫愁湖小學合唱隊演唱惲代英烈士改編的歌曲

  今年清明節期間,雨花臺烈士陵園「又見春天」舉辦的雲祭掃中,播放了趙良璋烈士原創歌曲《我們越親近了春天》的MV,感動了萬千觀眾。四月初上線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宣傳網頁,觀眾可以在線收聽雨花英烈參與創作的紅色歌曲,在旋律中走進烈士的內心,緬懷致敬英烈。

  烈士雖已遠去,歌聲久久縈繞。作為南京紅色文化獨有的組成部分,雨花英烈們留下的「紅色歌聲」,將永遠激勵著今天的人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雨花英烈精神,在新時代的徵途上接續奮鬥。

  交匯點記者 於鋒

相關焦點

  • 雨花英烈生前創作革命歌曲、2020年度12本好書推薦、「江南之路...
    【記錄】  永不消逝的旋律見證英烈初心,  6位雨花英烈生前創作了17首革命歌曲  「同志們!黑暗已消滅,曙光在前頭!」4月初,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推出的「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 專題網頁上線,在埋葬在南京雨花臺的1519位已知姓名的雨花英烈中,首次向社會集中展示6位雨花英烈生前創作的17首歌曲,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讓人們了解到雨花英烈創作紅色歌曲的動人史實。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紅色音樂是號角也是精神旗幟。
  • 第七個國家烈士紀念日,英雄頌英雄,這裡唱響雨花英烈紅色歌曲
    交匯點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今天是第七個國家烈士紀念日,在南京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碑主峰前,「英雄頌英雄——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全國『雲傳唱』特別活動」開啟了一段超越時空的對話。  衝鋒在前,危難關頭英雄挺身而出  「我攻後背,你打胸膛,內外合作、手足要幫忙……」這首《遊擊隊進行曲》,是迄今唯一發現的抗戰時期南京本地籍貫作曲家趙良璋譜寫的敵後抗戰紅色歌曲,是雨花英烈生前原創歌曲的一個代表。在南京雨花臺區消防救援大隊的激昂的傳唱中,英雄隊伍之歌再次響起。  今年夏季,江蘇連續發生十輪強降雨。
  • 一首被翻譯的俄語歌曲,竟榮登當年「熱歌榜」!
    你現在聽到的這首歌是一首被翻譯成中文的俄文歌曲,俄文原名《同志們,勇敢地前進》,在俄國當時的地位好比現在列席各大音樂平臺的年度熱歌榜。1897年,是這首歌的具體「出生日期」,它的「母親」是一位革命活動家列奧尼德·拉金。當時,拉金在莫斯科塔幹斯基監獄裡,創作了這首高亢激昂的《同志們,勇敢地前進》。
  • 獻禮建黨百年,打造聲音名片,百集微廣播劇《雨花英烈》啟動
    據南京廣播電視集團黨委書記、臺長高順青介紹,《雨花英烈》採用微廣播劇這一新型體裁,每集時長8—10分鐘,講述一個英烈故事,塑造鄧中夏、惲代英、劉亞生、冷少農、何寶珍等雨花英烈的個人形象,進而譜寫出英雄群像,展現雨花英烈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付出的英勇犧牲與不懈努力。
  • 「英雄心聲 催我前行」 十位藝術名家深情誦讀雨花英烈書信詩詞
    4月1日上午,「英雄心聲  催我前行——名家誦讀雨花英烈書信詩詞」系列短視頻正式在線上發布,十位藝術名家深情誦讀雨花英烈書信詩詞,在清明節期間,通過網絡表達緬懷之情,致敬英雄先輩,抒發繼續奮鬥的共同心聲。
  • 庚子音祭 國家公祭日上海龍華以音樂緬懷英烈 培根鑄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除了祭掃英烈之外,上海音樂學院和龍華烈士紀念館還同時舉行了為原創劇目《龍華魂》《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啟動儀式。紀念活動特別彰顯了音樂和藝術的力量,在革命烈士的初心之地祭奠英靈,緬懷歷史。上午10時,伴隨著現場演奏悠揚的弦樂,紀念活動於龍華烈士紀念館的「萬眾一心——上海軍民抗戰」雕塑前拉開帷幕。
  • 庚子音祭 國家公祭日上海龍華以音樂緬懷英烈,培根鑄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除了祭掃英烈之外,上海音樂學院和龍華烈士紀念館還同時舉行了為原創劇目《龍華魂》《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啟動儀式。紀念活動特別彰顯了音樂和藝術的力量,在革命烈士的初心之地祭奠英靈,緬懷歷史。上午10時,伴隨著現場演奏悠揚的弦樂,紀念活動於龍華烈士紀念館的「萬眾一心——上海軍民抗戰」雕塑前拉開帷幕。
  • 5集專題片《隱蔽戰線英烈祭》將在央視播出
    《永不消逝的電波》、《潛伏》、《金陵之夜》,一部部熟悉的影視劇中,總能見到我黨地下工作者的身影,而這些故事的原型人物又都是誰?真實的他們又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往事呢?而《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原型人物李白烈士,又是怎樣夫妻同心完成諜報工作的?還有電影《金陵之夜》中描述的85年前的那個夜晚,面對叛徒的出賣,「龍潭三傑」之一的錢壯飛為何選擇留下家人落入敵手,而隻身離開傳遞情報?
  • 親眼「見證」英烈故事,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將上新沉浸式講解
    親眼「見證」英烈故事,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將上新沉浸式講解 2020-06-29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庚子·音祭 ,國家公祭日上海龍華以音樂緬懷英烈,培根鑄魂
    上音黨委書記徐旭宣布項目啟動,院長廖昌永在致辭中回顧了上音人的紅色血脈,追憶了賀綠汀老院長拿起音樂「武器」投身革命的精神,激勵了為人民而歌的時代責任,並深情誦讀了由作家趙麗宏為《龍華魂》譜寫的壯詩八篇其中最後一首《永不遺忘》。最後,廖昌永接受了龍華烈士陵園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的銘牌聘書;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向上海音樂學院與龍華烈士紀念館贈書。整場活動在昂揚生動的男聲四重唱《遊擊隊歌》中圓滿結束。
  •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開通網上祭掃 祭英烈忠魂永不忘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開通網上祭掃 祭英烈忠魂永不忘 發表時間:2014-04-03   來源     柴雲清,1912年生,被電刑殺害於普陀大展廟;王玉貴,1920年生,在定海區大展校場山犧牲;應秋,1925年生,就義於慈谿縣……這幾天,杭州小學生童筱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聽媽媽說說「浙江英烈網
  • 2020清明學生緬懷英烈寄語留言怎麼寫 網上祭英烈活動登錄窗口
    2020清明小學生緬懷英烈寄語短句 祭奠英烈歷史是人民群眾與人民英雄共同創造的!歷史是勞動群眾與革命英雄共同創造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的鮮血和生命和勞動群眾辛勤的汗水共同換來的!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的留言寄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天津解放70周年 三位英烈確認補刻
    日前,在紀念天津解放70周年之際,平津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和烈士家屬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英烈名錄牆前舉行烈士姓名補刻儀式。盧紀良、黃慶太、韓金良三位烈士的姓名永遠鐫刻在平津館的英烈牆上。平津館工作人員將歷經半年時間多方聯繫,調查核實,尋找確認的三位英烈的名字補刻在紀念館的英烈名錄牆上,實現了烈士家屬的夙願,也藉此告慰烈士的英靈。三人都是在天津戰役中犧牲的,他們都正值人生的黃金年齡,有著同樣的夢想,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事業,將熱血灑在了我們腳下的津沽大地。
  • 【陽曲支前故事】英烈手印照千秋
    【陽曲支前故事】英烈手印照千秋 2020-07-28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樟樹下—青山有幸埋忠骨,古樟青松伴英烈
    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2℃,屬亞熱帶季風溼潤區。良好的地理環境讓這方熱土變得人傑地靈,經濟也繁榮昌盛。1950年剿匪戰爭中犧牲的四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安葬於校園內,校內現有紅軍長徵遺址、革命烈士紀念碑。
  • 項城市公安局牛天慧:創作詩歌緬懷英烈
    日前,項城市公安局宣傳科科長牛天慧滿懷著對英烈的敬意、飽含深情地創作出了詩歌《我的戰友弟兄,你還好嗎》,謹以此詩獻給在抗疫中犧牲的英烈李景春和曾經在項城市公安局工作的原聯合國維和民警李曉明及所有未曾相識的公安英烈。
  • 革命英烈魂歸客家祖祠:「他們盡忠,我們盡孝」
    客家祖地寧化600年劉氏祖祠舉行「把紅軍英烈接回家,讓魂歸故裡世代緬懷」活動。圖為活動現場。 呂明 攝中新網寧化1月10日電 題:革命英烈魂歸客家祖祠:「他們盡忠,我們盡孝」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共和國有今天,正是他們當年出走革命的初衷。
  • 清明祭英烈 網上寄哀思
    沂蒙革命老區歷來有崇軍尚武的傳統,區內坐落著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多處大型紀念場所。今年受疫情影響,該市多個縣(區)提前藉助微信公眾號、國防教育網站等平臺搭建網絡祭掃通道,避免人群聚集。「網絡祭掃已興起多年,但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可能會有更多人選擇這種祭掃方式。」
  • 為天水英烈尋找親人追蹤 | 王長保英烈的親人找到了
    為天水英烈尋找親人追蹤 | 王長保英烈的親人找到了 2020-08-10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