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陽曲縣是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多少英雄兒女前赴後繼、英勇戰鬥、參戰支前,為抵禦外來侵略,實現民族解放,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講好支前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實現中國夢想。今天給大家分享英烈手印照千秋的故事。
英烈手印照千秋
得知陽曲縣人民武裝組織人員加班加點精心編制《陽曲支前紀事》一書,西黃水村村主任、市人大代表劉寶榮積極參與,相約村委委員孫承山四處搜集整理資料,想方設法挖掘當年西黃水支前的紅色記憶和激動人心的支前故事,還把在外地工作的西黃水籍在交城工作過的老縣長劉建慶、原陽中教師張潤明、喬拴英侄子劉祥生、王秀林的兒子田福慶請回來,座談或電話聯絡挖掘資料,充實支前故事。下面講「血手印」的故事。
在西黃水村天主堂北廂房的牆壁上橫七豎八託滿了血手印,多少年來永不消逝。解放後,這一處房子做了學校,幾十名學生在這間教室裡上課,誰也不願挨牆坐,學董(村內管教育的人)派人用石灰把血手印粉刷覆蓋,說來也奇怪,有一個很明顯的血手印,刷上一層又顯印,再刷一層還顯印,刷來刷去蓋不住。年年刷歲歲顯,特別是遇到陰雨天手印更明顯。殊不知這是仇恨的印記,它無聲無息地告訴後人,想當年在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慘烈的戰爭,英烈用他的血託下的印記,這鮮紅色的血不能白流……
後來學校搬遷,教堂的房子改建,雖然血手印不見了,但這一紅色的印記卻永遠留在了人民的心中。這血手印是誰託的,又是怎樣託上牆去的?故事還得從人民解放軍攻打風格梁說起:1948年10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7中隊12旅59團、60團和傅作義的一個起義師近2萬多人,先後來到西黃水向風格梁發起攻擊。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我方傷員連續不斷從風格梁陣地運送回西黃水程家大院程際應家成立的戰地醫院進行搶救。在程際應家做過醫院的牆壁上至今還留著「精心治療,安心休養」安慰傷員的標語。
劉寶榮的母親張秀梅後來教育她的子女說:「不要忘記共產黨、解放軍,今天咱們能過上好日子,都是用戰士們的鮮血換來的。那年咱家是解放軍的大灶房,專門給戰士們做飯,早上有300多名士兵吃飯,可打完仗回來吃飯時僅僅留下一二百人。說著說著老人家動情了,淚水流了下來,哽咽著再也說不下去了……」為什麼一天就少了100多名戰士,誰都能想到,一部分戰士獻身陣地,一部分送去了戰地醫院搶救,一部分特重傷員轉入後方醫院。這張秀梅家一個300多人的軍灶,一天減員100多名士兵,那20000多戰士在總攻風格梁激戰中要傷亡多少人呀,慘烈呀!慘烈!
當風格梁戰鬥發起總攻後,傷員數量猛增,戰地醫院從程家大院擴展到天主堂北廂房,當時醫療條件較差,外科大夫缺少,手術沒有麻藥,止疼藥更談不上,包紮傷口、取彈片、動手術只能用鹽水衝洗,重傷員有的躺在地上,有的還在擔架上輪著手術,輕傷員手託牆璧站著等包紮,一個個手印就這樣託在了牆上。當時寒秋將至軍醫、護士卻忙得滿頭大汗。每做一個手術,我們的傷員都是錚錚鐵骨,口咬毛巾,閉住氣握緊拳,忍疼求解放,如此的場面,血的見證,更加激勵了西黃水人民的支前決心,全村近1000多人全部投入了支前。
西黃水村的群眾和外來擔架人員同心合力,往返風格梁前沿陣地把犧牲了的戰士抬回來安放在天主堂對門,張貴喜、張英的兩個大院中,一個挨一個排起來,排不下了,再放第二層。有的戰士還瞪著眼睛,真是慘不忍睹,令人落淚……
根據上級安排西黃水村村幹部王相、陳際禹組織老木匠(人稱萬能師傅)王巨成和劉錦星、程振秀等五人連明趕夜製做棺材,把全村每家的門扇全用完,還把西下莊廟上的廂房拆掉,大約做了三個多月才陸續不斷的把全部犧牲了的戰士入殮,又配村民護送到洛陰臨時安葬處安葬。解放後烈士英靈遷入縣烈士陵園,有很多犧牲了的戰士至今不知道名字。
為了紀念這些英烈,就把文章的標題《英烈手印照千秋》作為通稱吧。
原標題:《【陽曲支前故事】英烈手印照千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