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暨渡江戰役勝利70周年。那年春天,20多萬名人民解放軍從泰州靖江出發,開啟了渡江戰役。而在這場烽火連天的戰役中,一位年輕的大辮子姑娘和她的一艘木船,書寫了一段感人的「支前」故事。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這艘木船是參加過渡江戰役的原物,現在是國家一級革命歷史文物。當時這座木船可以承載三十名左右的戰士,相當於一個排的兵力。當時的千萬支前民工,就是運用這樣的木船運送解放軍戰士度過長江天塹。雕塑人物的原型是一位當時只有十九歲的姑娘,她的名字叫顏紅英。
雕塑的原型是一張照片,而照片裡意氣風發的大辮子姑娘顏紅英,如今已經白髮蒼蒼,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了。雖然老人聽力不太好,但是,每當看到當年的照片,她還是情不自禁地比划起來。
歲月在顏紅英老人身上留下了斑斑印跡,因為划槳,老人的手上有多個疤痕。老人言語不多,但還是向記者斷斷續續地說了幾個關鍵詞,那年她劃著木船往揚中方向渡江,江面環境兇險。
顏紅英的小女兒董小妹回憶起小時候看電影《渡江偵察記》的往事,那個時候母親跟她講訴了真實的渡江經歷。
1949年3月,顏紅英的父親顏建法用自家的5噸木船在泰州跑運輸。適逢人民解放軍調集船隻,準備橫渡長江。當時只有19歲的顏紅英不顧父親反對,堅持要捐出自家船隻,還報名參加渡江。
最終,顏紅英如願加入了支前的隊伍,同時報名的還有她的父親和妹妹。
董小妹說:「當時解放軍在江邊訓練,我媽媽還把他們衣裳全部洗好,就掛在船上曬乾。在江邊訓練了半個月後,1949年4月21號,正式渡江!」
顏紅英不僅搖船技術好,而且非常熟悉當地的水域環境。解放軍渡江前的準備,她都全程參與了。然而當時的戰事環境十分不利,經常遭遇飛機轟炸。
顏紅英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奮力搖船。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飛機轟炸中,顏紅英的頭部被炸傷,聽力嚴重受損。
受了重傷的顏紅英並沒有因此停下渡江的腳步,最終她堅持將24名解放軍戰士送到了長江南岸。解放軍登陸後,跟顏紅英她們回首告別,「我們要到江南打勝仗」!
解放後,顏紅英隨丈夫來到蘇州吳江定居,過著平淡的生活。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在她的後輩身上又有了繼承和發揚。
董小妹的兒子陳亞運現在是一名優秀的武警戰士,在國外從事保衛中國大使館的工作。軍人出身的陳亞運繼承了奶奶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倔強勁。
(武思思 泰州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