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炸傷仍堅持搖船!渡江戰役中大辮子姑娘書寫感人「支前」故事

2020-12-15 荔枝網新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暨渡江戰役勝利70周年。那年春天,20多萬名人民解放軍從泰州靖江出發,開啟了渡江戰役。而在這場烽火連天的戰役中,一位年輕的大辮子姑娘和她的一艘木船,書寫了一段感人的「支前」故事。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這艘木船是參加過渡江戰役的原物,現在是國家一級革命歷史文物。當時這座木船可以承載三十名左右的戰士,相當於一個排的兵力。當時的千萬支前民工,就是運用這樣的木船運送解放軍戰士度過長江天塹。雕塑人物的原型是一位當時只有十九歲的姑娘,她的名字叫顏紅英。

  雕塑的原型是一張照片,而照片裡意氣風發的大辮子姑娘顏紅英,如今已經白髮蒼蒼,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了。雖然老人聽力不太好,但是,每當看到當年的照片,她還是情不自禁地比划起來。

  歲月在顏紅英老人身上留下了斑斑印跡,因為划槳,老人的手上有多個疤痕。老人言語不多,但還是向記者斷斷續續地說了幾個關鍵詞,那年她劃著木船往揚中方向渡江,江面環境兇險。

  顏紅英的小女兒董小妹回憶起小時候看電影《渡江偵察記》的往事,那個時候母親跟她講訴了真實的渡江經歷。

  1949年3月,顏紅英的父親顏建法用自家的5噸木船在泰州跑運輸。適逢人民解放軍調集船隻,準備橫渡長江。當時只有19歲的顏紅英不顧父親反對,堅持要捐出自家船隻,還報名參加渡江。

  最終,顏紅英如願加入了支前的隊伍,同時報名的還有她的父親和妹妹。

  董小妹說:「當時解放軍在江邊訓練,我媽媽還把他們衣裳全部洗好,就掛在船上曬乾。在江邊訓練了半個月後,1949年4月21號,正式渡江!」

  顏紅英不僅搖船技術好,而且非常熟悉當地的水域環境。解放軍渡江前的準備,她都全程參與了。然而當時的戰事環境十分不利,經常遭遇飛機轟炸。

  顏紅英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奮力搖船。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飛機轟炸中,顏紅英的頭部被炸傷,聽力嚴重受損。

  受了重傷的顏紅英並沒有因此停下渡江的腳步,最終她堅持將24名解放軍戰士送到了長江南岸。解放軍登陸後,跟顏紅英她們回首告別,「我們要到江南打勝仗」!

  解放後,顏紅英隨丈夫來到蘇州吳江定居,過著平淡的生活。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在她的後輩身上又有了繼承和發揚。

  董小妹的兒子陳亞運現在是一名優秀的武警戰士,在國外從事保衛中國大使館的工作。軍人出身的陳亞運繼承了奶奶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倔強勁。

  (武思思 泰州臺報導)

相關焦點

  • 送軍渡江「大辮子姑娘」在蘇州
    搖船護送解放軍過江的「大辮子姑娘」是顏紅英。泰州老漁船和蘇州「大辮子姑娘」白馬廟海軍誕生地紀念館裡有一艘老舊的漁船,船頭堆著沙袋,沙袋上架著機槍。解說員蔣慧介紹,這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一艘在渡江戰役中運送解放軍戰士過江的船,是紀念館費盡周折從泰州高港區徵集來的。
  • 【紅色故事】海軍紀念館渡江木船上的「大辮子姑娘」原型是支前群眾
    【紅色故事】海軍紀念館渡江木船上的「大辮子姑娘」原型是支前群眾 發表時間
  • 70年前,在泰州跑船的「大辮子姑娘」留下一張背影照,竟然載進人民...
    為引導泰州市廣大黨員群眾牢記光榮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激勵泰州市上下更加奮發有為,在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奮力書寫新時代「五張新答卷」的徵程中再立新功,泰州市委宣傳部在全市組織開展「海軍誕生地 渡江英雄城·那些人 那些地方」大型全媒體尋訪行動,尋訪當年的親歷者、見證人、知情人,走訪海軍誕生、渡江戰役等革命遺址,還原光輝歷史,彰顯紅色文化,講述重大戰役中的革命故事、體現的革命豪情和軍民一家親的魚水情誼
  • 尋找《我送親人過大江》那個搖櫓的大辮子姑娘
    70年前的渡江戰役,宛如天地間雄渾浩蕩的偉力,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力挽狂瀾,推動著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有一幕場景至今令人感動:那是1949年4月22日,炮聲隆隆的江蘇省揚中縣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正奮力搖櫓,一心想要船兒駛得飛快,好讓船上的解放軍戰士儘快登陸,到對岸去打勝仗,解放全中國;另一位姑娘半蹲在船艙內,她們的父親在後面掌舵。
  • 70年前,寶應「大辮子姑娘」留下一張背影照,載進人民海軍歷史
    70年前,在泰州跑船的寶應「大辮子姑娘」留下一張背影照,載進人民海軍的歷史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強渡長江,打響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
  • 我送親人過大江 那個搖櫓送大軍渡長江的長辮子姑娘是揚州人
    70年前的這場渡江戰役,宛如天地間捲起的雄渾浩蕩偉力,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在無數張記載著這個偉大歷史進程的照片中,有一張題為《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格外令人動容:在揚中縣境內的長江江面上,百柯競發,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正奮力搖櫓,將船兒劃向江對岸,船上滿載著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士;另一位小姑娘半蹲在船艙內,她們的父親在後面掌舵。
  • 70年前,19歲的「大辮子姑娘」顏紅英送親人過大江時……
    這位「大辮子姑娘」是誰?她在渡江戰役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1949年,19歲的「大辮子姑娘」顏紅英經常在泰州附近做船運生意。4月初,她和父親、妹妹送小麥到泰州時,有人告訴她,解放軍在徵集民船渡江。顏紅英的女兒董小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我在懂事的時候看《渡江偵察記》,我母親就講給我聽。
  • 送親人過大江的「大辮子姑娘」 現已90高齡 在蘇州安度晚年
    照片中的「大辮子姑娘」就是顏紅英。因此,當看到解放軍徵調百姓船隻渡江的告示後,顏紅英背著家人,積極報名參加渡江戰役的支前工作。「去打仗是會死人的!」顏紅英父親顏建發知道後十分著急,強烈反對女兒的決定。可拗不過半天,父親就被長女的支前熱情說服了,帶著顏紅英和二女兒顏根兄拆了船篷,在船頭布置起一個機槍掩體,正式加入到渡江支前的大軍中。
  • 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用小船槳...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船槳搖出來的。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勝利70周年。4月22日,江蘇省檔案館與南京、徐州、揚州、泰州市檔案館等,以及淮海戰役紀念館、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出版社等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一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支前檔案,舉辦《人民必勝》支前檔案選編叢書首發儀式。
  • 靈異事件:辮子姑娘
    」的鬼故事,堪稱香港校園鬼話中的經典!也有傳聞指出,這「辮子姑娘」會出沒於中大的情人路上,一到午夜,他的頭就會弔在樹上,垂下一條長辮。據說是等人經過,「辮子姑娘」就會用長辮子扯掉走過那人的脖子,來抓交替。因此,這條情人路又名辮子徑。   究竟這」辮子姑娘」為何模樣會如此嚇人?又何故會在香港中大校園出沒?
  • 渡江戰役: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勝利
    原標題:渡江戰役: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勝利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參觀時十分感慨地說:「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渡江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戰略追擊階段發起的一個大規模戰略性戰役,也是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強渡江河進攻戰役。
  • 2010年香港辮子姑娘鬼魂事件,男子當場被嚇暈!
    2010年香港辮子姑娘鬼魂事件辮子姑娘是一則香港學校怪談類都市傳說,源於香港中文大學,於1970年代已開始流傳。一名男途人懷疑拍得「辮子姑娘鬼魂照」,相中隱約見到一個作60年代打扮的女子,正面看長辮子,有風水大師認定照片中的是辮子姑娘的鬼魂。 六名懷疑撞鬼的路人,分別報稱在旺角、荃灣、尖沙咀等地方見到一名沒有臉孔,前後臉皆為長辮子的女子。
  • 渡江戰役的啟示
    他參觀了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安徽創新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了解安徽省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渡江戰役紀念館以水和戰艦為主題,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展出文物956件,全景式描繪了四百萬軍民奮勇向前的壯闊場景,謳歌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紀念館展出的並不僅僅是文物和資料,還有老兵們珍藏了71年的回憶。
  • 「渡江第一船」 緣何從無為出發……
    第二,與鄧小平書記和渡江戰役總前委確定的京滬杭戰役目標有關。京滬杭戰役,又稱渡江戰役。渡江戰役總前委依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遊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制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鄧小平起草),確定了京滬杭戰役的總目標與階段性目標。
  • 67歲老人捐贈渡江戰役遺落船具
    本報記者 馮芃攝67歲老人捐贈渡江戰役遺落船具老船櫓見證70年前渡江風雲南報網訊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昨天,渡江勝利紀念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來自徐州的常家根老人,將自己祖父70年前在長江上打撈起的一支船櫓捐贈給紀念館。
  • 沂蒙山革命老區 支前擁軍感人故事數不勝數 紅嫂真情故事打動人心
    在萊蕪和孟良崮戰役的日日夜夜裡,六姐妹和鄉親們始終忙碌、操勞,一天只吃一頓飯,每天來回20多裡山路。據不完全統計,她們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沂蒙六姐妹」這一稱謂,是當年陳毅元帥親自命名的。
  • 合肥市渡江戰役紀念館簡介
    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繼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解放全中國的又一次偉大戰役。考慮到安徽是渡江戰役指揮中心所在地、渡江戰役的主戰場,同時江淮地區人民大眾為奪取渡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省會城市合肥,建座渡江戰役紀念館,無疑是歷史的選擇。1997年底,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呈報了《關於要求建立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請示》。
  • 史海鉤沉:從郝家大院到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1月11號上午,在第三十六講中,北望村黨總支書記郝家光講述了從郝家大院到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變遷的來由,為大家呈現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經過徐州市、銅山區文史工作者縝密的研究、走訪及考證,最終確定:從1949年1月15日至3月21日,華野、華東局、華東軍區、渡江戰役總前委的指揮部就設在北望村郝家大院,直至21日後,移駐安徽省蚌埠市附近的孫家圩。2006年4月,北望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被列為銅山文物保護單位,6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這一秘密才為世人所知。
  • 阿蒙:上下同欲者勝——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政治思想工作之預則立
    萊蕪戰役至南麻臨朐戰役(從1947年2月——1947年7月)。成立了華東支前華東局授權省支前委員會,全權統一領導支前工作,並令各行署、專署、縣府均建立支前機構,以加強各級支前領導與指揮。同時確定全面組織人力,爭取支前主動,保證前方需要,節約人力,作長期打算等方針。
  • 1949年,14歲漁家姑娘為何被評為一等功?領導人親自接見為其取名
    1949年,一個年僅14歲的漁家小姑娘被評為渡江戰役中的"一等功臣"、"支前模範"。 如此高的嘉獎落在這樣一個小女孩的身上,可見她為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有志不在年高,馬毛姐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革命年代的熱血。中華民族離不開英雄的支撐,馬毛姐是這些少年英雄的代表。國家有熱血人民,何懼未來波濤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