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晚,長江南岸升起大軍渡江成功的信號彈。4月21日下午,繁昌縣城解放。4月24日上午,蕪湖市解放。由此,「渡江第一船」橫空出世。
蕪湖的「渡江第一船」,並不僅僅是300多華裡蕪湖江面上的「渡江第一船」,而且是1000多華裡渡江戰役江面上的「渡江第一船」。這隻渡船,在成千上萬渡船中第一時間靠岸,具有歷史性的象徵意義。它率先宣告:國民黨的長江防線打破了,劃江而治、南北對立的民族災難避免了!
「渡江第一船」的確認與百萬雄師最早登陸點的確認是緊密相關的。關於最早登陸點,爭議主要有兩處,一是荻港鎮板子磯,一是保定鄉夏家湖,相距幾十華裡。現在大多數研究者認可夏家湖。
不管板子磯還是夏家湖,都在蕪湖市範圍內。「渡江第一船」戰士的登陸點在蕪湖市,確定無疑。這幾處登陸點的船隻都是從無為縣出發的,「渡江第一船」的離岸與靠岸,都在蕪湖市域內,確定無疑。
「渡江第一船」的榮譽,既是部隊的榮譽,也是地方的榮譽。既是渡江英雄們的光榮,也是支援渡江、策應渡江的蕪湖長江兩岸的中共黨組織以及革命群眾的榮譽。「渡江第一船」承載著豐富的革命傳統資源,值得我們珍惜與傳承。「渡江第一船」精神是蕪湖地域革命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提煉與弘揚。
蕪湖地域為什麼成為「渡江第一船」戰士的登陸處呢?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第一,與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確定的大軍渡江預定計劃有關。
1949年4月22日,毛主席撰寫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21日17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餘部23日可渡完……我東路軍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
百萬大軍的渡江安排有先有後。20日晚上中路軍率先渡江,21日下午西路軍與東路軍同時渡江。中路軍一馬當先,「首先突破」。西路軍與東路軍兩翼並進,「同日同時」。這是「預定計劃」,並且「都已實現」。繁昌縣保定鄉就在中路軍「首先突破」的「安慶、蕪湖線」之內。
第二,與鄧小平書記和渡江戰役總前委確定的京滬杭戰役目標有關。
京滬杭戰役,又稱渡江戰役。渡江戰役總前委依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遊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制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鄧小平起草),確定了京滬杭戰役的總目標與階段性目標。
總目標:「殲滅上述全部或大部蔣軍,佔領蘇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奪取京、滬、杭,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
階段性目標:「戰役第一階段,達成渡江任務,並依據下一階段之要求,實行戰役的展開;第二階段,達成割裂和包圍敵人之任務,並確定控制浙贛線一段,斷敵退路;第三階段,分別殲滅包圍之敵,完成全戰役。」
《綱要》決定:「由譚震林同志指揮三野第七、第九兩兵團,由裕溪口至姚溝段及姚溝至樅陽鎮(不含)段實行渡江。」繁昌縣保定鄉恰恰就在「裕溪口至姚溝段」的對面,隔江相望。
第三,與中央軍委和渡江戰役總前委確定的渡江戰法有關。
渡江戰役的戰役總目標決定了渡江戰法。這就是: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寬正面、有重點、多路突擊。
所謂「有重點」,指的是中線突破重點在蕪湖至安慶段,東線重點突破在揚中至江陰段。突破這兩個「重點」的好處是蕪湖、揚中距離南京都不太遠,大約都是100公裡左右。突破之後,可以形成對南京的包抄之勢。分割寧滬杭、消滅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的目標任務,就容易實現。
繁昌縣及其保定鄉處在中線突破重點「蕪湖至安慶段」之內。從這裡突破,大步挺進,既可以迅速包抄蕪湖、南京,還可以切斷皖贛交通、寧杭交通、浙贛交通,有利於完成渡江戰役第二、三階段「割裂、包圍、殲滅敵人」的任務。
第四,與蕪湖段長江江面的寬度和江水的流速有關。
筆者近期前往夏家湖,參觀「渡江戰役第一船登陸點」紀念碑。它位於蕪湖長江二橋以北200米處江堤上。蕪湖長江二橋主橋長約1240米。夏家湖江岸與白茆鎮江岸之間的距離,約與這個長度相等,不到3華裡。渡江之際,恰是長江枯水期行將結束之時。江面不寬,水流較緩,正是百萬大軍渡江的好時機。
第五,與準確打擊蔣軍的薄弱環節有關。
繁昌是國民黨長江防線薄弱之處,解放軍渡江作戰的風險和難度相對減輕。
陳利明《譚震林傳奇》:解放軍二十七軍偵察營偷渡長江後得知,蕪湖至銅陵段的敵人兵力薄弱,士氣低沉,工事簡陋,江防空虛很大。中共蕪湖市委黨史研究室《先驅的足跡》:部署在荻港、新港、油嘴坊等地的國民黨軍隊,約5至10華裡的江防線上,只有一個連的兵力。蕪湖市地方志辦公室《蕪湖軍事風雲》:夏家湖的守敵為國民黨第八十八軍三一三師九三八團與九三九團的結合部,有利於解放軍的突破。
第六,與蕪湖長江兩岸的支援力度有關。
首先是江北無為的支前工作很「給力」。
從糧食上看:20萬解放大軍加上20萬從淮海戰役南下的20萬支前民工,每日所需成品糧約120萬斤。《無為城區借糧統計表》統計,無為城區兩次向渡江部隊借出糧食,總計1000萬斤。從船隻上看:到4月初,無為地區已向解放軍籌集木船5000餘只,還製造了大批竹排和木筏。從民工上看:100多萬人(包括外地支援的)參加了擔架、運輸、築路工作,3400多名優秀水手參加了渡江作戰。
離休老幹部、原蕪湖地區公安處副處長吳昌木是無為支前大軍的代表之一,他的回憶錄中留下了無為人民配合作戰、送糧支前的寶貴史料:「我從荻港上,沿途把敵追。只到老虎頭,奉命又返回。仍回區糧站,糧草緊支援。任務結束後,軍糧全盤點。」
其次是繁昌等江南地區地下黨的策應工作很「給力」。
時任中共皖南沿江工委書記、皖南沿江支隊政委的孫宗溶在《皖南遊擊戰爭對渡江戰役的戰略策應》中回憶:
「渡江戰役中的主要突破點為什麼選擇在皖南的銅繁地段,我野戰軍在分析渡江戰役的形勢中,曾經指出:江南『部分地區是老的革命根據地……有的地方仍有我遊擊武裝長期堅持鬥爭,在近年來已得到較大發展,可直接接應配合我軍渡江。』在戰場的選擇上,毛主席早就指出,『人民條件』當為首要的先決條件。」
第七,與渡江先頭部隊的驍勇善戰有關。
1949年4月20日,解放軍中路軍率先發起渡江戰役,首先在裕溪口至樅陽段發起進攻。攻打繁昌的部隊為中路軍第二十五軍、二十七軍。二十五軍任務是突破瀂港到夏家湖地段的江防。第二十七軍任務是突破夏家湖至荻港地段的江防。
20日19時20分,二十七軍七十九師二三五團(「濟南第一團」)從無為白茆洲溝渠裡拖出隱蔽船隻,翻壩入江。20時15分,上級傳令「聽令開船」,誤為「立即開船」。一營三連二排五班在班長劉德翠帶領下衝了出去,全團上百條船也衝了出去。21時許,在距離夏家湖江岸100米時,國民黨江防部隊槍炮齊發。4名戰士在崩岸前架梯攀登,梯子被炸斷。戰士李世松以肩扛梯,全班戰友踩肩攀梯登岸,打出了3顆紅色信號彈。
從「濟南第一團」到「渡江第一船」不是偶然的。該團是三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之一。解放戰爭時,參加過萊蕪、孟良崮、濟南等著名戰役。先後有27人晉升為將軍,原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遲浩田就是其中之一。渡江戰役時,遲浩田任二三五團三營七連指導員。
綜上所述,由於渡江心切,口令誤傳,「渡江第一船」在夏家湖靠岸,帶有一定偶然性。然而,驍勇善戰的二三五團,乃至二十七軍,總有人捷足先登,由無為江岸抵達繁昌江岸,這是必然的。「渡江第一船」在支前與策應兩相「給力」的蕪湖揚帆,註定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