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大詩人李白詩作中的天門山,這裡曾經打響了渡江戰役第一槍

2020-12-12 路邊低頭吃草的牛

西梁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和縣境內的長江北岸,隔江相望於蕪湖東梁山。東、西梁山也就是大詩人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詩作中的天門山。西梁山並不高,只有海拔88米高,山崖陡峭,山下江水滔滔。

49年的渡江戰役前夕,地勢險要的西梁山,是長江中下遊在江北的唯一制高點,是扼守「首都」南京咽喉的要地。攻下西梁山,就意味著切斷了南京、上海與武漢、重慶的水上聯繫動脈。

國民黨軍在西梁山構築了極其堅固的防禦工事

西梁山的外圍修建了很多明暗堡,山底挖深溝,拉上鐵絲網,埋地雷,布置各種鹿柴障礙,妄圖阻止解放軍的進攻。從山腳到山頂高設置了3層密集的火力網。

國民黨政府的高層對西梁山防務的防務極其重視,海軍上將桂永清司令親自視察西梁山防務,命令務必死守西梁山,並配置了陸、海、空火力等重火力進行必要時的支援。

4月8日,解放軍開始發動進攻,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至4月10日因國共雙方第二次和談,遂停止戰鬥。是役,解放軍傷亡1500多人。

戰鬥的異常激烈,造成國民黨軍的巨大壓力,打亂了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禦部署,牽制了敵人數萬兵力,為人民解放軍4月21日橫渡長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因此,這次戰鬥也被稱之為打響渡江戰役第一槍。

據老人們傳說,大戰之後的許多年裡,有些天氣陰霾的日子裡,西梁山曠野中會隱隱傳來「回家!回家!」撕裂的吼聲。也不知道究竟是風聲,或是其他。

大江奔騰不息,江上船來船往,沙洲上嫋嫋升起的炊煙,戰爭已是久遠的故事。

枯葉凋零在淺淺的壕溝裡,過去的一切早已煙消雲散

相關焦點

  • 大詩人李白詩中的天門山,在當地卻有另一種稱謂
    大詩人李白詩云: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中的天門山,指位於安徽蕪湖境內長江南岸的一座小山,以及相對應和縣境內長江北岸的一座小山當地人稱長江南岸的山為東梁山,稱長江北岸的山為西梁山。
  • 李白經典詩作《望天門山》所在地:遊客走後垃圾滿地、觸目驚心
    3月31日,安徽蕪湖境內天門山風景區,垃圾遍地。天門山位於蕪湖市經開區龍山街道境內,幾千年來,天門山獨有的山形和水勢以及其歷史文化的底蘊,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暢遊題詠。詩人李白來此遊玩,留下了經典詩作《望天門山》。天門山也因李白一首詩而聞名天下。
  • 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天門山在哪裡?
    李白的這首《望天門山》,可以說家喻戶曉。 李白為何要寫這首詩?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從西蜀坐船去江東,在船上看到楚江岸邊天門山的雄偉,故有此作。 李白去江東要坐船從楚江東下,楚江是哪條河?其實就是長江。
  • 中華寫生第一村,大詩人李白在這裡留下千古詩句,就在安徽這個鎮
    安徽省在我國有著不小的名氣,這不是因為安徽省有著強勁的經濟實力,不像廣東省那樣擁有著兩個四大一線城市當中的深圳和廣州的經濟大省,但是安徽省如此出名的原因就是因為安徽省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而我們今天介紹的就是安徽省的一個中華寫生第一村,甚至大詩人李白還在這裡留下了千古詩句。
  • 這兩座「天門山」,聞名天下,一座美於詩,一座美於景
    說起天門山,人們首先會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詩仙李白的《望天門山》,以及一處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湖南張家界的天門山。很多人都以為李白詩中的天門山說的就是張家界的天門山。然而,事實上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座山。
  • 蕪湖天門山垃圾遍地 曾因李白《望天門山》聞名天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3A景區蕪湖天門山,位於蕪湖市經開區龍山街道境內,幾千年來,天門山獨有的山形和水勢以及其歷史文化的底蘊,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暢遊題詠。詩人李白來此遊玩,留下了經典詩作《望天門山》。天門山也因李白一首詩而聞名天下。
  • 旅遊:泛舟天門山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泛舟「天門」寫下的名篇。詩人的如椽大筆,將廣漠的天幕,萬裡長江,鑲上紅日、帆影,縮成一幅動靜交織、情景相融、壯美無比的山水畫卷。吟詠把玩,波瀾壯闊的長江氣勢,如在眼前,險峻奇偉的「天門」雄姿,撲面而來。 天門山是博望(俗名東梁山)、梁山(俗名西梁山)的合稱,位於安徽鋼城馬鞍山市與米市蕪湖之間的長江兩岸。
  • 在馬鞍山,有一處不能採石的采石磯,讓大詩人李白流連忘返
    在馬鞍山,有一處不能採石的采石磯,讓大詩人李白流連忘返文/林海雪原馬鞍山是我國鋼鐵基地,不僅礦產資源豐富,更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美景。其中尤以長江沿岸采石磯景區,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並重,吸引了歷代無數文人和遊客前去參觀。
  • 《望天門山》李白
    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了,這一年,他決定辭親遠遊,走出蜀地,去見識一下這大唐的壯麗河山。他乘著一艘小船順著長江東去,一路山水相隨,著實瀟灑快意。李白出來有一段時間了, 出門在外的日子果然不如在家舒服,但見識卻在成倍增加,他很快樂。
  • 李白的這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他眾多作品很有畫面感的一首!
    李白一位灑脫,有才華,有思想,有感情的一位詩人,這一千多年來人,人們對於李白的喜愛,可以說是從來未曾減弱過,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成為了我們必讀的作品,每次讀他的詩作,總是能夠從他的作品,感受到唐詩不一樣的美,以及唐詩不一樣的高度和厚度。
  • 一個豪放不羈的靈魂遊歷天門山時揮筆之作——李白的望天門山所感
    一個豪放不羈的靈魂遊歷天門山時的揮筆之作——李白的望天門山所感唐開元十三年間,李白第一次從巴蜀出發,乘船去往江東時,經過了當塗,行至天門山時,第一次見到天門山時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有感而發,寫成了本首詩。
  • 詩人生前沒啥名氣,去世後卻能與李白並稱,一首詩作道出人生落寞
    當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從長安一路潰逃至蜀地時,屬於李白的那個盛唐就已經結束了。此後的大唐飽經戰亂,身受重創,再也不復往日的輝煌。盛世需要文人的歌唱,亂世更需要文人的悲鳴。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歷經戰亂,憂國憂民。他在世時,寂寂無名,去世後卻備受尊榮,與李白並稱。
  • 67歲老人捐贈渡江戰役遺落船具
    本報記者 馮芃攝67歲老人捐贈渡江戰役遺落船具老船櫓見證70年前渡江風雲南報網訊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昨天,渡江勝利紀念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來自徐州的常家根老人,將自己祖父70年前在長江上打撈起的一支船櫓捐贈給紀念館。
  • 李白詩詞精選十:望天門山
    3月我們推薦的是李白專題詩集,詩集將根據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不斷延伸,陽春3月讓我們一起體驗詩仙的曠世奇才吧!這裡的帆指代船。④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⑤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⑥日邊來: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 拜讀李白的《望天門山》有感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待考證),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 【品讀】李白|《望天門山》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鬱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
  • 登上龍泉山就能看到成都,這裡曾打響辛亥革命四川第一槍
    清代大詩人蘇啟元在龍泉山最高處的山泉鋪寫下詩句「立馬萬峰頂上望,青蒼無際好江山」,說的就是自川東進入龍泉山後,所看到的一望無際的成都平原景致。從龍泉山至成都的成渝古驛道是歷史上成渝兩地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沿途不但匯集了東大路上的商旅文化,留下了傳承千年的歷史遺蹟,也見證了革命烈士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翻越龍泉山,便入錦官城。
  • 寶山各界人士在上海解放戰役第一槍打響地祭掃英烈
    300多名來自寶山各界的人士懷著崇敬的心情,在上海戰役月浦攻堅戰紀念碑前,祭掃為解放上海犧牲的英烈們,共同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解放戰役第一槍在寶山月浦打響,無數英雄烈士用血肉之軀保家衛國,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 李白的詩: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原文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賞析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李白《望天門山》
    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