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所以能夠稱為詩歌的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有「唐詩";而「唐詩」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文化領域裡的一座高峰,很大一部分原是因為有李白。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三分釀成了酒,七分化成了月光。大唐盛世需要李白。
然而盛衰榮辱總是常態。公元755年,一個胡人的一聲咆哮驚醒了大唐的美夢。當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從長安一路潰逃至蜀地時,屬於李白的那個盛唐就已經結束了。此後的大唐飽經戰亂,身受重創,再也不復往日的輝煌。盛世需要文人的歌唱,亂世更需要文人的悲鳴。
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歷經戰亂,憂國憂民。他在世時,寂寂無名,去世後卻備受尊榮,與李白並稱。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詩名叫《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唐)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八首》是公元766年,即大曆元年安史之亂平復後不久,55歲的杜甫寓居夔州時的作品。這八首詩都是七律,格律嚴整,結構嚴密,情感真摯,充分展現了杜甫晚年的詩歌藝術成就。八首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杜甫從自己暮年飄泊,羈旅江上的飄零寫起,描寫了自己歷經動亂的坎坷與不幸,藉此抒發了對盛世的追憶和對國家動亂的感慨,從而引起世人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哀嘆。
整首詩的大意是說:深秋時節,露水凝聚,侵蝕著天地。一片楓樹林在瑟瑟秋風中逐漸凋零。巫山巫峽也籠罩在一片蕭瑟秋意之中。長江上,波浪連天,風急浪湧,天上烏雲密布,好像要壓到地面上一樣。此時,家中菊叢已經開了兩季,我卻都未曾看見。
想到兩年未曾回家了,也不知道家裡是什麼樣。想到這裡,詩人心中一陣悲傷,淚水忍不住無聲滑落。小船系在岸邊,雖不能乘著它東歸,但飄零在外的我,卻常常心繫故園。深秋已至,又到趕製冬衣的時候了,白帝城傍晚搗衣的拈聲一陣緊似一陣。
這是《秋興八首》中的第一首。前四句是對巫山巫峽秋日景色的描寫,杜甫喜歡用稍顯暗淡的詞彙和字眼,來烘託陰森蕭條動蕩不安的氛圍。是強烈的情感烘託出氣象的壯闊,為隨後抒懷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此句中,杜甫將他深刻的情感寄予菊花和孤舟,讓這些印象有了生命,讓他家國喪亂的痛苦也有了寄託。
由於杜甫歷經戰亂,他的很多詩作真實的再現了大唐王朝由盛世轉衰的歷史,因此被稱為詩史。他的詩作超脫了個人生活情感的局限,真實地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然而與李白名噪當時不同,杜甫在他生前和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唐時期,在白居易等人的力推之下,杜甫的詩歌才開始被人們所熟知;到了宋代,由於王安石,蘇軾等名家的大力推崇,杜甫及其詩歌才煥發出了耀眼光芒。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杜甫儼然成為中國歷史上能與李白比肩的偉大詩人,被世人譽為「詩聖「,流芳百世。然而,死後的熱鬧總是屬於別人的,杜甫生前的落寞又有多少人知道?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