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洪燭去世享年53歲,曾來渝留詩《巴山夜雨:從李商隱到舒婷》

2021-01-20 上遊新聞

3月20日深夜,著名詩人洪燭去世的消息被得到證實,不少文化界人士在朋友圈默默轉發悼念,寄託哀思。據了解,洪燭是在3月18日於南京去世的,他的家人於20日才將消息對其生前好友告知。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南京,因文採出眾,1985年免試保送武漢大學,畢業後進京,曾任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著有詩集《南方音樂》《你是一張舊照片》等,代表作有長詩《母親》《屈原》《李白》《成吉思汗》《白蛇傳》等。他還曾獲得過冰心散文獎、徐志摩詩歌獎、老舍文學獎散文獎、央視電視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萌芽》文學獎及《中國青年》《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等眾多獎項。

2016年,洪燭與傅天琳在重慶

20世紀80年代是當代詩壇公認的「中國大學生詩歌黃金時代」,洪燭正是以武大珞珈山為中心的「珞珈詩派」創始人之一,他的詩作以寫作青春題材出名,20世紀90年代,他與汪國真、鄧皓、趙冬並稱詩壇「四大白馬王子」。

2016年,洪燭與舒婷在重慶

2016年8月,洪燭曾隨「中國詩歌萬裡行,走進大巴山」採風活動訪問重慶,一起來渝的還有葉延濱、舒婷等著名詩人。採風結束,洪燭完成《巴山夜雨:從李商隱到舒婷(組詩)》。組詩第一首獻給老友舒婷,題為《巴山,今天為朦朧詩女王舒婷下雨》,其中寫道,「巴山,李商隱淋過雨的地方,作為朦朧詩的鼻祖,他的知音在遠方,只好把詩念給群山聽,念給秋雨聽,念給同樣被淚水淋溼的紅燭聽,聽不聽得懂就隨它了,這種孤獨遲早會被打斷——當代的朦朧詩女王舒婷,尋根來了,問祖來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相關焦點

  • 李商隱的「巴山夜雨」時光(下)
    在此期間,李商隱向杜悰希求援引,寫了《獻相國京兆公啟一》《獻相國京兆公啟二》兩文和《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僕射相公》《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幹瀆尊嚴,伏蒙仁恩俯賜,披覽獎逾,其實情溢於辭,顧惟疏蕪,曷用酬戴,輒復五言四十韻詩獻上,亦詩人詠嘆不足之義也》兩詩。杜悰對他的獻歲詩表示讚賞,但卻沒有幫他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第二年5月,杜悰啟程赴淮南,李商隱奉柳仲郢命前往渝州界迎送。
  • 《夜雨寄北》:「巴山夜雨」的重複,正是李商隱詩人手法的突破
    巴山夜雨《夜雨寄北》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是不是詩人有意為之?確實是有意為之。李商隱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作品不但有隱晦深典的句子,還參考借鑑了民歌的清亮流暢。還是那句話,他的詩,你有可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是讀下來絕對是流暢的,而且賞心悅目,餘味無窮。這首詩相對於他自己其它作品來說,算是直白淺顯卻別出心裁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李商隱到過重慶嗎?「巴山夜雨」是描寫夜裡下雨嗎?
    巴山夜雨的美麗典故,今天都認為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李商隱來四川的幕府擔任參軍,與親友通信,表達一種羈旅中的思念與寄託。詩歌中描繪「漲秋池」就是指因為下雨而漲水的池塘,但流傳後世的經典俗語「巴山夜雨」,真的就是描寫晚上下雨的朦朧浪漫景象嗎?過去不少人對李商隱是不是在途經重慶寫下這首詩歌存有爭議,而且巴山夜雨的含義也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 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出現兩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為之嗎?
    詩者,吟詠性情也",從情感抒發的角度來說,也可說並非有意為之,也許只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詩人李商隱下意識的一種遣詞抒懷行為。從詩歌的本意來說,這並非一首難解的古詩。秋夜漫漫,詩人一人獨處,想到的是在北方的君,前些日子來信,最觸動詩人的莫過於信上"君問歸期",這是夫妻之間最平常的問候,可現實的殘酷,讓"我"只能以"未有期"作答。為何?
  • 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釋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1],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或友人)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 原來李商隱詩中的「巴山夜雨」指的就是這塊地方,果真名副其實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作為一首思鄉詩,同時也是身在巴蜀地區的自己,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情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有怎麼能不知道詩人因為這縈繞在心間的愁緒細數了一夜的巴山之雨呢?淅淅瀝瀝的巴山之雨,落在秋池之中,在滴在詩人的心上。滿池的湖水也像詩人內心氤氳不開的霧氣,遮住了內心的陽光。「共剪西窗燭」的「共」字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是寫自己在窗前望著燭光思念故人,也想像這自己的妻子一定也在長安城像自己一樣想念自己吧。但是最後還是無奈的「卻話巴山夜雨時」。
  • 感恩的詩: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作者李商隱,813-858 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河南沁陽市。感恩的心,有感恩的詩。古代詩人不止以詩文考取功名,他們的社交一樣離不開古詩一首,以詩交友,以詩相送,好詩還被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永流傳,到千年萬年以後。唐宋時期,文化氛圍濃厚,情商高不高,得看你手中的筆,能不能下筆成詩。時光至千年以後,我們整天念叨的情商,似乎倒退了。
  • 李商隱最通俗的一首詩,讓人一看就懂,卻仍給讀者留下難解之謎!
    正是因為這個唐詩選本之功,才讓李商隱的詩歌走進普通民眾。但是,一提起李商隱的詩,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李商隱的詩寫得雖然非常好,但看不懂!」不僅僅是現代人讀不懂,就連元代的著名詩人元好問也發出了「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慨嘆。確實,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
  • 李商隱的「巴山夜雨」時光(上)
    終其一生,李商隱在仕途上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只有詩歌是他最大的人生成就。但詩歌脫胎於人生經歷,所以我們在讀他詩歌的同時,認識的是既追求辭藻瑰麗而又黯然神傷的李商隱。壹 陷黨爭襟抱未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9年)是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一生漂泊無定。
  • 每日詩詞: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巴山夜雨是中國有個性和獨一性的雨
    知道巴山夜雨這一有個性有特色的雨,是因為很久之前讀到唐代另一悲苦詩人寫的一首詩。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 巴山夜雨,離人的眼淚|跟著詩詞去旅行NO.84《夜雨寄北》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河南沁陽人。他少年得志,關心社會政治,有「欲回天地」的雄心。早年因文才深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賞識,聘為幕僚。令狐楚去世之後,李商隱又投奔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王茂元十分看重李商隱的才學,把女兒嫁給他為妻。但是令狐楚與王茂元分屬牛、李兩個政治派別,於是牛黨的人罵他「背叛」、「忘恩」,李黨的人,則挖他的老底,排斥他。
  • 李商隱最有溫度的七絕唐詩,28個字當中卻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今天我們談到精彩的唐詩作品,對於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聞名的詩人並不是太感興趣,而對於相對名氣小一點的李商隱、杜牧、劉長卿更有興趣。當然這並不能否認李杜白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結合我們的人生閱歷,反倒是對於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這樣的詩歌獨具特色的詩篇更有欣賞的態度。把李商隱放置到唐詩的發展長河當中,會發現李商隱代表了詩歌最後的輝煌。而且這個人的詩歌也很有特點,風格穠麗,很多詩歌晦澀難懂。不過也有很多精彩的詩篇作品。
  • 李商隱美到極致的六句古詩詞,寫盡詩人風雨坎坷的一生!
    李商隱(813~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後遷鄭州滎陽。李商隱一生窮困潦倒,空有滿腹壯志卻懷才不遇。尤其是自己還陷入了唐代晚期的黨爭之中,最終淪為了犧牲品,可悲可嘆。
  • 讀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留得枯荷聽雨聲
    曾有大師解析說「殘荷」比之於「枯荷,無論從意境上還是詩句上都要更好一些,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卻是見仁見智。「留得枯荷聽雨聲」,筆者倒是更傾向於原裝組合,一則音韻上枯要稍好一些,不至於連三個字聲調都重複一—不過這一點也沒關係,反正枯和殘都是平聲字;二來,秋荷殘,但更枯,只要看看秋水中可憐的荷葉,只怕「枯」的印象會更甚一些。
  • 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句詩竟是李商隱抄的?網友:難怪他是冷門詩人
    微博上有一條「冷門詩人李商隱」的熱搜,點開來看,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原來,有一個霹靂布袋戲的愛好者,在微博上發帖大罵李商隱,說他抄襲了霹靂布袋戲的《夜雨寄北》。《夜雨寄北》這首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這首詩只有28字,誕生兩個成語,其中一個兩次出現
    李商隱成就最高的是他的愛情詩,感情真摯,沉鬱婉約、悽美朦朧,極富感染力。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寫出了愛情的忠貞不渝,又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寫出了情人之間的息息相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 李商隱最經典的十首詩,佳句連連,美不勝收,值得收藏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丨讀典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 李商隱,你這個騙子,用一首詩把我騙到了重慶
    第一次對重慶充滿詩意的嚮往是因為李商隱。中學時代讀詩,讀到李商隱的《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覺得朦朧的意境非常美妙,立刻被他圈粉。中國古代詩人那麼多,我最喜「小李杜」,一首《夜雨寄北》勾勒了我所有關於雨的想像: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