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2021-02-23 中小學古詩詞鑑賞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採,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有《李義山詩集》。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縉雲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譯文】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裡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採「華豔」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裡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複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複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裡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裡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悽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悽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悽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悽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像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濛陰冷的秋夜,仿佛只為烘託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裡,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像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裡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裡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於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

小學古詩詞鑑賞專注於古詩文服務、涵蓋古典文學,弘揚傳統文化。內容包括古詩,詞,對聯,成語等,是公益性質的公眾號,努力為小學生提供豐富、高質量的交流、學習平臺。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正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經典浪漫意象:西窗話雨,出自李商隱的經典詩作《夜雨寄北》。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
  • 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原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巴山」是哪裡?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一首《夜雨寄北》,就是表達的身在巴蜀的他對在都城長安的妻子的思念之情。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在古代正是叫「巴山」,所以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李商隱就是在這個地方寫的此詩。
  • 巴山夜雨,離人的眼淚|跟著詩詞去旅行NO.84《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西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被用作思念的典故。共剪西窗燭,唐代時的蠟燭需要不時地剪燈芯,才能繼續燃燒。
  • 古人寫雨的詩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秋雨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大意: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這邊卻還定不下來。此刻的巴山,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塘。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坐在西窗邊秉燭夜談,再來訴說今天夜裡我對你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客居巴蜀時期的作品。有人說是寫給妻子的,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 唐詩三百首中最溫情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當我們讀到那些精美古詩的時候,發現其中溫情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而其中最精彩的,在我們看來莫過於李商隱那句著名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他最為精彩的七言古詩。相對於他的那些以無題命名的詩作,這首古詩太容易理解了。
  • 李商隱《夜雨寄北》,短短28字中,為何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而這種亮色更多的就展現在這首著名的七言絕句之中,那就是《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這首古詩向來被稱為是充滿溫情的詩歌。尤其是詩歌的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表達出了對未來相遇的溫柔的期待。那是多麼美麗的場景,至少和當前的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悽涼形成對比。作為一個在文學上造詣非常高的詩人,為何在這短短的28個字當中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 李準基《步步驚心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蘇軾在《赤壁賦》裡寫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如同空氣裡渺小的飛蟲,又如大海中的一粒小米。莊子在《逍遙遊》裡又寫: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小飛蟲早上出生傍晚死去,不知道月末是什麼樣子;蟪蛄只能活一個季節,自然不懂得四季。但是,要屈服於命運嗎?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 《夜雨寄北》賞析
    原詩:《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夜雨寄北》:「巴山夜雨」的重複,正是李商隱詩人手法的突破
    巴山夜雨《夜雨寄北》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是不是詩人有意為之?確實是有意為之。李商隱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作品不但有隱晦深典的句子,還參考借鑑了民歌的清亮流暢。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個很有可能是在寫家書的時候有感而發,要考慮到家人的理解能力,所以相對淺顯,但是直白不是他的性格,李大詩人還是要玩出一些花來,才對得住自己的名號的。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雨欲來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內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詩大意: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去,我無法定下日期,巴山秋夜連綿的雨水漲滿了湖池,什麼時候才能與你相互依偎同坐窗前剪那蠟燭的燈花(也可以理解為燭光映在窗戶上兩人互相依偎的剪影),述說我在巴山時的那個雨夜對你的思念。
  • 何當共剪西窗燭
    蜜燭,便是指蜂蠟。《神農本草經》一書中解釋「蜜蠟」提到:蠟,蜜滓。陶宏景云:白蠟生於蜜中。僅僅二百枚蜜燭便使得劉邦如此高興,蜜蠟的獲取原本困難,在百廢待興的漢初自然更為珍貴。「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雖然是一首唐詩,但描述東漢宮廷中使用蠟燭,即便在寒食節那日仍然燭火通明的場景。
  • 《夜雨寄北》:一首最美的情詩
    在李商隱的所有情詩中,我最喜歡的,是他的一首七言絕句——《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雖然只有寥寥二十八個字,卻寫盡了相思的況味和境界。於是,李商隱快速地從「巴山夜雨」的場景中解脫出來,他筆鋒一轉,滿懷嚮往地寫到:「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儘管雨聲淅瀝,儘管關山阻隔,但李商隱仍然憧憬著,憧憬著有一天,他終於回到了故鄉,回到了愛妻的身旁!那時,妻子一定會為他抖落一身的風塵,他也定會為她擦掉喜悅的淚花。
  • 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有歧義的詩,寫給妻子的還是友人?
    但在眾多的難理解中,有一首詩卻是脫穎而出,那就是《夜雨寄北》。 君問歸去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你問我什麼時候才回家,而我沒有準確的時間。此刻,巴山連夜暴雨,雨水漲滿秋池。等我哪天回去了,我們一起坐在西窗下,訴說心中思念之情。
  • 李商隱《夜雨寄北》:人生何如,如此悲涼
    我停了停,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他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不像在開玩笑,很是疑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是這首嗎?」,他熟練背完後問我。「是的」,我答道。「這是李商隱寄給妻子的家書,怎麼會和殘酷絕望扯上關係?」,他更是疑惑。
  • 「每日詩詞」夜雨寄北,秋天的思念,如約而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慕青小居,ID:muqing2020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夜雨寄北—晚唐詩人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寫作背景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
  • 唐詩《夜雨寄北》背後李商隱和王晏媄的悽美愛情
    就在昨天(6月12日)新圖文:【《夜雨寄北》別解及其他】發布,我閱讀幾遍,覺得師兄的別解另闢蹊徑,很通暢。也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不吐不快,寫出來和師兄交流並分享給大家。願以我們師兄弟二人討論交流,走出簡單的點讚,評論小圈,開直抒胸臆,坦誠討論的清流之風。《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熱烈沉靜皆深情——《夜雨寄北》與《子衿》比較閱讀
    當然,對於《夜雨寄北》是寫給詩人妻子的還是寫給友人的,人們一直以來還有所爭論,但從詩歌的內容來看,特別是從「何當共剪西窗燭」一句來考慮,人們更傾向於這首詩是詩人寫給他的妻子王氏的。所以,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首愛情詩歌。
  • 李商隱寫巴山夜雨,情感唯美悽涼,訴盡了對妻子的無盡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一題還有一個版本為《夜雨寄內》,通常人們都一貫認為這首詩是寫給北方的朋友的,其實不然,兩個版本分析推敲一下,《夜雨寄北》中的」北「可以理解成是北方的朋友或親人,《夜雨寄內》中的」內「在唐代指的」內人「,也就是今天的老婆。兩個版本都可以推理出是寫給親人的,只有前者能推理出是寫給朋友的,所以後者版本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美詩句,當屬第2句「巴山夜雨漲秋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在整首古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詩人對於時空轉換的把握。一會兒寫妻子寄來書信,一會兒寫詩人此時此景的情感和所看到的景色,一會兒又暢想未來,寫兩人相聚之時共剪西窗燭的浪漫。那種時空的轉換,讓人目不暇接。這是古詩其實非常富有圖畫美,尤其是這首古詩當中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