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2020-12-12 美詩美文

在對「浪漫」二字的理解上,古人往往比今天的我們更深。我們今天的浪漫,大概就是送盒巧克力,送束花,再不然就是直接轉個520塊。但詩詞的世界裡的浪漫,則要有意思得多。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長,也要遊到你手邊,這是《詩經》式的浪漫;「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秦觀《鵲橋仙》中的千古名句,只這「豈在朝朝暮暮」6個字,就是多少異地戀心中的浪漫誓言。除此之外,還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還有「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古人的浪漫確實夠讓咱們望塵莫及。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正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經典浪漫意象:西窗話雨,出自李商隱的經典詩作《夜雨寄北》。我們來看全詩: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詩作。至於是寫給誰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但也有人認為是寫給北方的親友的,不能斷定就是一首愛情詩,也有可能是寫友情。雖然有兩種解法,但大家似乎更願意接受這是一首情詩,因為從詩的意境來看,通篇纏綿悱惻,友情詩確實很少會有人這樣寫,何況李商隱本來就是一個情詩高手。

全詩28個字,通篇都是千古名句,特別是最後14個字,更是歷來為後世所推崇。但傳到今天,很多人卻並不能完全理解這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

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

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當時場上的選手是小才女名叫李幸宜,她從眾人中脫穎而出,一路過關到這個環節,也算是高手上,可惜最後還是答錯了這個題。現場百人團中,錯的人也不少。

其實大家不管是選A還是選C,都是不理解「剪燭」的意思。古人用的是燭燈,只有把燒完了的燭芯剪掉,燭光才會更加明亮。很多選手會答錯,一是不清楚這種燭燈;二也是不理解古人的浪漫。

詩的前兩句,寫對方問什麼何時歸,詩人面對著這巴山的夜雨,想著再相見時應該也是一個雨天吧!後兩句,想像見到對方時的情形,到那時他便能在西窗燭光下,和對方暢談,說一說今天的這巴山夜雨,訴一訴相思。

按我們今天對浪漫的理解,重逢於夜色朦朧中,自然是要熄滅燭光或調暗燭光一起入眠了,為何還要調亮燭光呢?如果真的如我們今天的理解,那就太沒意境了。事實上,調亮燭光,西窗話雨,正是古人高級的浪漫。調亮燭光,說明在此之前他們已經說了很多話,如今話還沒有說完。這樣寫,一是為了說明相思之深,二則也是為了渲染意境之美。

自此詩後,「剪燭西窗」就成了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使用著。而「西窗話雨」也成了古詩詞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它代表著相思,代表著浪漫。李清照、納蘭性德等人的詞作中,都多次提到剪燭的意象。

不知道大家如果遇到這道題,能否答對?通過這道題大家就該明白,古人的浪漫是很高級的。現在很多小夥子在表白時,喜歡把蠟燭點上星形,覺得挺浪漫。但這個意象,李商隱早在千年前就用過了,而且人家不只有燭光,還有西窗話雨,比咱們現在可是有意境多了。大家說對不對?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原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唐詩三百首中最溫情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雖然說古典詩詞當中批判性的詩篇和語言是最有現實價值的,因為它總代表著對世間不公的批判,代表著對美好未來的呼喚。但對於普通人來講,在詩詞當中尋求一種溫馨,進而為自己的人生之路的前進加添力量,顯得更為重要。當我們讀到那些精美古詩的時候,發現其中溫情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而其中最精彩的,在我們看來莫過於李商隱那句著名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巴山」是哪裡?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一首《夜雨寄北》,就是表達的身在巴蜀的他對在都城長安的妻子的思念之情。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在古代正是叫「巴山」,所以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李商隱就是在這個地方寫的此詩。
  • 古人寫雨的詩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秋雨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大意: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這邊卻還定不下來。此刻的巴山,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塘。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坐在西窗邊秉燭夜談,再來訴說今天夜裡我對你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客居巴蜀時期的作品。有人說是寫給妻子的,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 何當共剪西窗燭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對於地宮的描寫「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也。這裡「人魚膏」的原料究竟為何,這已然是一個難解的謎團。當然也有猜測為「鯨魚腦油」,或是一種魚油,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必然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蠟燭。
  • 李準基《步步驚心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之前四王子在祈雨祭上被嘲笑後,躲在湖中的小船上。他問解樹:為什麼要出生呢?解樹的回答是:不是我想出生才出生的,但既然出生了,我至少可以選擇怎麼度過。
  • 巴山夜雨,離人的眼淚|跟著詩詞去旅行NO.84《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西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被用作思念的典故。共剪西窗燭,唐代時的蠟燭需要不時地剪燈芯,才能繼續燃燒。
  • 李商隱《夜雨寄北》,短短28字中,為何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我們之前讀李商隱的很多詩歌,都能發現其中存在著非常濃厚的感傷情緒。今天我們來看這些詩歌,會發現這種感傷,其實也反映了他所處唐朝末年那個時代的黑暗,同時也反映出了他個人生命歷程的坎坷以及個人遭遇的不幸。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這首古詩向來被稱為是充滿溫情的詩歌。因為相比李商隱之前的那些充滿傷感的詩作,這首詩歌情感的表達總算有了一些溫情的色彩。
  • 李商隱寫巴山夜雨,情感唯美悽涼,訴盡了對妻子的無盡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此時的李商隱是孤獨的,積壓了太多的苦悶難以抒發,窗外的山雨淅淅瀝瀝的下著,窗邊昏黃的燭火在雨風中不停的跳動,此情此景,瞬間的激發了李商隱內心深處多年來積壓的千絲萬縷的愁緒。
  • 《夜雨寄北》:「巴山夜雨」的重複,正是李商隱詩人手法的突破
    巴山夜雨《夜雨寄北》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是不是詩人有意為之?確實是有意為之。李商隱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作品不但有隱晦深典的句子,還參考借鑑了民歌的清亮流暢。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個很有可能是在寫家書的時候有感而發,要考慮到家人的理解能力,所以相對淺顯,但是直白不是他的性格,李大詩人還是要玩出一些花來,才對得住自己的名號的。
  • 原來李商隱詩中的「巴山夜雨」指的就是這塊地方,果真名副其實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作為一首思鄉詩,同時也是身在巴蜀地區的自己,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情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有怎麼能不知道詩人因為這縈繞在心間的愁緒細數了一夜的巴山之雨呢?淅淅瀝瀝的巴山之雨,落在秋池之中,在滴在詩人的心上。滿池的湖水也像詩人內心氤氳不開的霧氣,遮住了內心的陽光。「共剪西窗燭」的「共」字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是寫自己在窗前望著燭光思念故人,也想像這自己的妻子一定也在長安城像自己一樣想念自己吧。但是最後還是無奈的「卻話巴山夜雨時」。
  • 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代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釋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1],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或友人)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重慶可吃可玩文藝青年最佳選擇
    雖然昨天在去楊家坪時經過了一回,但車上太多人,也沒能仔細瞧瞧。李子壩是一個神奇的站臺,它被設在了一棟居民樓內。於是CRT就直接穿樓而過, 重慶 真是有太多不可思議。原本的打算是去平安站,看看那個號稱有90度拐角的鐵路。但不知不覺在謝家灣就下了CRT,我還在納悶為什麼,卻已經不知不知覺走到了Movenpick。計劃著不如買個麵包來當早餐,但看到冰淇淋又走不動腿了。
  • 李商隱給妻子回信中的一首詩,最後兩句總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
    大中五年(851)七月,李商隱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期間收到妻子王氏的來信,於一個雨夜寫下這首回詩。夜雨寄北李商隱 〔唐代〕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的意思還是很好理解的:你來信詢問我什麼時候回家,但因為工作繁忙而歸期難定。今天晚上巴山下起了大雨,院子裡的池塘都漲滿了水。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和你相見,到時候我們一定要秉燭夜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 李商隱最有溫度的七絕唐詩,28個字當中卻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當然這並不能否認李杜白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結合我們的人生閱歷,反倒是對於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這樣的詩歌獨具特色的詩篇更有欣賞的態度。把李商隱放置到唐詩的發展長河當中,會發現李商隱代表了詩歌最後的輝煌。而且這個人的詩歌也很有特點,風格穠麗,很多詩歌晦澀難懂。不過也有很多精彩的詩篇作品。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美詩句,當屬第2句「巴山夜雨漲秋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在整首古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詩人對於時空轉換的把握。一會兒寫妻子寄來書信,一會兒寫詩人此時此景的情感和所看到的景色,一會兒又暢想未來,寫兩人相聚之時共剪西窗燭的浪漫。那種時空的轉換,讓人目不暇接。這是古詩其實非常富有圖畫美,尤其是這首古詩當中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這首詩只有28字,誕生兩個成語,其中一個兩次出現
    李商隱成就最高的是他的愛情詩,感情真摯,沉鬱婉約、悽美朦朧,極富感染力。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寫出了愛情的忠貞不渝,又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寫出了情人之間的息息相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 巴山夜雨後,昨夜星辰時
    ■ 唐寶民李商隱雖然懷才不遇、仕途不順,但卻擁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他與妻子王氏琴瑟相和,共同譜寫了一段情愛傳奇。王氏是涇原節度使王茂元之女,二人最初的相見,是在李商隱進士及第後參加曲江遊宴時。那天,李商隱舉杯輕飲後,放眼望去,在喧囂的人群中,看到一個面若桃花的年輕女子,立於一棵桃樹下,正淺淺地微笑。那個女子也覺察到了李商隱注視的目光,便與李商隱對視了一下,忽又面露羞色轉過頭去。李商隱知道她一定是哪位官宦人家的女兒,隨父親一道來參加曲江遊宴的。李商隱牢牢地記住了她嬌羞的面容。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