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021-01-20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李商隱在這首《夜雨寄北》中就說:「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我也說不清楚。 我這裡巴山的夜雨已經漲滿了秋池,我的愁緒和巴山夜雨一樣,淅淅瀝瀝,凝結著我思家想你的愁緒。 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家,和你一起剪燭西窗?

作者:李顏壘 校稿:王寧

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圖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詩作。至於是寫給誰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丨讀典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注釋: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古人寫雨的詩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秋雨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大意: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這邊卻還定不下來。此刻的巴山,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塘。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坐在西窗邊秉燭夜談,再來訴說今天夜裡我對你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客居巴蜀時期的作品。有人說是寫給妻子的,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 唐詩三百首中最溫情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雖然說古典詩詞當中批判性的詩篇和語言是最有現實價值的,因為它總代表著對世間不公的批判,代表著對美好未來的呼喚。但對於普通人來講,在詩詞當中尋求一種溫馨,進而為自己的人生之路的前進加添力量,顯得更為重要。當我們讀到那些精美古詩的時候,發現其中溫情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而其中最精彩的,在我們看來莫過於李商隱那句著名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巴山」是哪裡?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一首《夜雨寄北》,就是表達的身在巴蜀的他對在都城長安的妻子的思念之情。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在古代正是叫「巴山」,所以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李商隱就是在這個地方寫的此詩。
  • 李準基《步步驚心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解樹一滴又一滴地流淚,解樹一遍又一遍地抄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四王子,這是你能理解的嗎?四王子,你可也在思念我呢?四王子,我會一直等你回來。曾經,因為我端上了毒茶,親手把毒茶遞到你的手裡。曾經,你為了不連累到我,忍痛喝下了我送去的毒茶。
  • 何當共剪西窗燭
    蜜燭,便是指蜂蠟。《神農本草經》一書中解釋「蜜蠟」提到:蠟,蜜滓。陶宏景云:白蠟生於蜜中。僅僅二百枚蜜燭便使得劉邦如此高興,蜜蠟的獲取原本困難,在百廢待興的漢初自然更為珍貴。「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雖然是一首唐詩,但描述東漢宮廷中使用蠟燭,即便在寒食節那日仍然燭火通明的場景。
  • 巴山夜雨,離人的眼淚|跟著詩詞去旅行NO.84《夜雨寄北》
    ▾點上方綠標即可免費收聽第84期節目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泛指東川一帶的山。唐代時曾兩度分劍南道為劍南西道和劍南東道,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管轄。劍南東川治所就在現在四川三臺縣。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西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被用作思念的典故。
  • 何當共剪西窗燭:自然的蠟
    《蠟燭》在我國古代的古詩文中,具有象徵意義的蠟燭就更常見了,比如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同樣是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蠟為質,燭為器,所以較為可靠的邏輯關係是,古代先民們先發現了蠟,後發明了燭。從各國文獻中蠟燭的出現來看,蠟燭基本上是由各文明獨立發明的,並且多數可信的證據都顯示,蠟燭是在公元紀年前後出現,比如我國最初出現蠟燭的文獻就是在東漢年間。也有一些說法認為埃及人早在5000年前就已發明了蠟燭,這一點其實也說得通,畢竟最初的蠟燭使用的原料不過是牛油,古埃及人插一根木棍、竹條或是葦條一樣可以點著。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重慶可吃可玩文藝青年最佳選擇
    雖然昨天在去楊家坪時經過了一回,但車上太多人,也沒能仔細瞧瞧。李子壩是一個神奇的站臺,它被設在了一棟居民樓內。於是CRT就直接穿樓而過, 重慶 真是有太多不可思議。原本的打算是去平安站,看看那個號稱有90度拐角的鐵路。但不知不覺在謝家灣就下了CRT,我還在納悶為什麼,卻已經不知不知覺走到了Movenpick。計劃著不如買個麵包來當早餐,但看到冰淇淋又走不動腿了。
  • 李商隱《夜雨寄北》,短短28字中,為何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這首古詩向來被稱為是充滿溫情的詩歌。因為相比李商隱之前的那些充滿傷感的詩作,這首詩歌情感的表達總算有了一些溫情的色彩。尤其是詩歌的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表達出了對未來相遇的溫柔的期待。那是多麼美麗的場景,至少和當前的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悽涼形成對比。作為一個在文學上造詣非常高的詩人,為何在這短短的28個字當中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
  • 《夜雨寄北》:「巴山夜雨」的重複,正是李商隱詩人手法的突破
    巴山夜雨《夜雨寄北》中兩次出現「巴山夜雨」是不是詩人有意為之?確實是有意為之。李商隱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作品不但有隱晦深典的句子,還參考借鑑了民歌的清亮流暢。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個很有可能是在寫家書的時候有感而發,要考慮到家人的理解能力,所以相對淺顯,但是直白不是他的性格,李大詩人還是要玩出一些花來,才對得住自己的名號的。
  • 李商隱寫巴山夜雨,情感唯美悽涼,訴盡了對妻子的無盡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此時的李商隱是孤獨的,積壓了太多的苦悶難以抒發,窗外的山雨淅淅瀝瀝的下著,窗邊昏黃的燭火在雨風中不停的跳動,此情此景,瞬間的激發了李商隱內心深處多年來積壓的千絲萬縷的愁緒。
  • 三首等待詩詞:我在歲月的盡頭,等風等雨,也等你
    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一句出自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深了,他點亮了燈燭,坐在書桌前,展開家書,一字一句早已不知讀了多少遍,依然紅了眼眶。你在信中問我什麼時候歸來,我卻不知如何回答。雨依然下著,很快便漲滿了秋池。心中的思念就像窗外的細雨,綿綿不絕。
  • 原來李商隱詩中的「巴山夜雨」指的就是這塊地方,果真名副其實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首句的自問自答看似很有趣,怪有一種小孩子的幼稚之氣,但是一起一伏之氣,很有情緒張力,內心的羈旅之苦以及有家不能回的惆悵躍然紙上。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有怎麼能不知道詩人因為這縈繞在心間的愁緒細數了一夜的巴山之雨呢?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美詩句,當屬第2句「巴山夜雨漲秋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在整首古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詩人對於時空轉換的把握。一會兒寫妻子寄來書信,一會兒寫詩人此時此景的情感和所看到的景色,一會兒又暢想未來,寫兩人相聚之時共剪西窗燭的浪漫。那種時空的轉換,讓人目不暇接。這是古詩其實非常富有圖畫美,尤其是這首古詩當中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