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是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多少英雄兒女前赴後繼、英勇戰鬥、參戰支前,為抵禦外來侵略,實現民族解放,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講好支前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實現中國夢想。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打穀場上的軍民聯歡會。
打穀場上的軍民聯歡會
1949年正月,解放軍先後攻佔太原東山牛駝寨淖馬、山頭、小窯頭「四大要塞」,把閻錫山軍隊壓縮到太原城內後,各參戰部隊進入休整期。剛過了年,人們還沉浸在節日氣氛中,陽曲縣七區政府與駐村部隊在西黃水村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
這天上午,天氣晴朗,陽光暖融融的,西黃水村的打穀場上歡聲笑語,熱鬧非凡,七區全體幹部群眾與駐村部隊官兵數百人齊聚會場。聯歡會開始時,解放軍某部參謀長和七區區委書記以及支前代表分別講了話。接著,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聯歡表演開始了。
第一個節目是解放軍表演的隊列刺殺。只見一個排的解放軍背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排著整齊的隊伍,喊著雄壯的口號,雄赳赳氣昂昂走到會場中央。戰士們軍容整齊,精神飽滿,隊列刺殺表演整齊劃殺聲震天,威武震撼的場面讓在場群眾大為振奮。參加聯歡會的七區婦救會幹部張愛蓮激動的流下眼淚,她說: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山溝裡和敵人捉迷藏,今天總算看到了自己軍隊的威風。
聯歡會第二個節目是比賽爬樹,由區政府和部隊各選一個選手進行比賽。穀場上有兩棵椿樹,差不多有四、五丈高。解放軍的一個連長站了出來,小夥子20出頭,一米八的大個子,濃眉大眼,十分精神。一上場就高喊「來,誰出來和我比?」這時區和村的幹部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有些膽怯。正在疑惑中,忽然一聲「我來!」一個身影已經走到大樹前。大家一看,原來是七區副區長袁學祖。袁區長是侯村小崗頭村人,小名四牛,從小跟著父親學過武術,上房、爬樹、摔跤在方圓十幾裡沒有對手。此時,看熱鬧的群眾一陣吵吵聲,這個說:四牛功夫好,今天可有好戲看了。那個言:不行哇?你看人家解放軍小夥子個子那麼高,那麼壯實,四牛怕是贏不了。只見袁區長走過去和解放軍連長握了握手,兩人來到椿樹前。隨著一聲:開始!兩人「噌噌」向樹上爬去,幹部群眾和部隊戰士「加油!加油!」的吶喊聲此起彼伏。一袋煙的功夫,解放軍連長第一個爬到了樹頂。這時,看熱鬧的群眾不幹了,「四牛再比一次!」「袁區長,拿出真本事來!」解放軍連長一看群眾不服氣,走到袁區長旁說:「袁區長,敢不敢再比一次?」袁區長說:「你贏了,咱們進行下一個項目吧!」解放軍連長一聽,認為袁區長不敢和他比了,就說:「我咋也行,可鄉親們不答應呀?」看熱鬧的群眾也嚷嚷起來:「不行,四牛!再比一次。」「老袁,再比一次。」袁區長笑了笑,對解放軍連長說:「再比也行,但咱們改變個辦法,頭朝下爬樹,行不行?」在場的解放軍和老百姓都見過頭朝上比賽爬樹,還沒有見過頭朝下爬樹的。頓時,聯歡會場中喊好聲、拍手聲響成一片。兩人重新來到樹下,頭朝下抱住樹,場上頓時靜下來,人們屏住呼吸,睜著大眼看。不出意料,這一局,袁區長贏了。接著,雙方又進行了摔跤比賽,袁區長一人連摔倒6名解放軍選手,到第7人時才被摔倒。隨著比賽的進行,聯歡會進入高潮。
帶隊的解放軍參謀長武天明,改編前是盂縣遊擊大隊大隊長,殺敵勇猛,在戰鬥中腿負傷後有點跛,人稱「武拐子」。1942年,盂縣曾經和東陽曲合併為孟陽縣,屬晉察冀邊區管轄。那時候,武天明就聽說過袁學祖的大名,陽曲的袁學祖,能飛簷走壁,兩丈高的土牆蹭的就能跨過去,六、七米高的窯面數秒間能從地面到窯頂,經常完成急難險重的任務。百聞不如一見,今天看到袁學祖,果然名不虛傳。急忙過來握著袁學祖的手說:「老袁,總算見到你了!」袁學祖也聽說過盂縣的「武拐子」威名,日偽軍聽到就魂飛膽魄。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惺惺相惜,真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這時候,武天明盯著袁學祖腰裡別著的「八音左輪手槍,看了又看。「老袁,你這把槍是哪來的?」袁學祖說:「前一陣查路口時繳獲敵特上級獎勵的。」袁學祖見參謀長一直問這把槍,猜出了參謀長的心思,主動說:「參謀長,如果你喜歡,咱們把槍換了吧!」「好!」袁學祖拿著武參謀長的槍看了看沒想到武天明的槍也是槍中精品,德國造「十子連」可以連發十槍,三個彈匣,射擊起來不亞於一支衝鋒鎗。換槍之後,這把槍一直跟隨袁學祖,直到文革前按組織要求上繳有關部門。
聯歡會在解放軍和鄉親們的歡呼聲中結束了。老百姓看到了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軍事素質,支援解放軍早日打下太原城的信心更足了。解放軍也知道了地方幹部中也是藏龍臥虎,老百姓散財捨命的支援解放軍,也激發了他們快練兵,練強兵,早日打下太原城的決心。這次聯歡之後,軍民關係比以往更加密切了。
原標題:《【陽曲支前故事】打穀場上的軍民聯歡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