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的文廟,位於城內縣前街路南,始建於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佔地一萬多平方米,進入民國後作為大名縣簡易師範校址,現為實驗學校所在地。四至清楚,原建築無存,泮池等填平,倖存碑刻運到大名縣石刻博物館保存。建築示意圖有清乾隆《大名縣誌》、鹹豐《大名府志》所載文廟圖存世,可一睹大名府文廟丰采。
清鹹豐《大名府志》
文廟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布局,整個建築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列,由南向北依次為:文廟最南端應該從小南門說起,小南門門上建有奎光閣,在小南門東南城牆外的炮臺上建有文峰塔,這些都是明嘉靖年間大名兵備道陳大賓,為了使大名府文風鼎盛而開闢的。但小南門的開闢有礙大名城的風水,不久,就被堵塞。堵塞小南門後,在小南門北建萬仞宮牆(照壁),在照壁東西兩側各開一個門,東為「聖域」門,西為「賢關」門,進入民國後,將照壁改建成一個大門,木質瓦頂牌樓式建築,寬約十二米,設三個門,高約八米,分三層。
大門正北是泮池,深三米,周圍六十米,上面橫跨三座石橋,泮池呈半月形,池旁有井,專供祭祀孔子時沐浴盥洗之用。泮池兩側有歷次重修碑記等石刻。
泮池正北是欞星門,門為石質瓦頂牌樓式建築三楹,東坊門上書「德配天地」、西坊門上書「道冠古今」,兩側各有房屋三間。欞星門正北是戟門(即大成門),戟門有兩個角門,東為「金聲」,西為「玉振」。兩門旁為齋宿所各三楹(間),石刻林立院之左右。戟門北有甬道直達大成殿,在戟門外邊,東側是鄉賢祠,西側是名宦祠。
大成殿是文廟中最主要的建築。大成殿前面庭院寬敞,松柏森森,是當年建廟時種植,解放前夕被砍伐。大成殿東側還有一座龍頭閣,用磚石砌成高臺,高臺周圍60多米,在臺上建有重樓,高出雲霄,與小南門上的魁星閣遙相呼應。大成殿在1933年夏,被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學修理,作為學校圖書館,並在大成殿後建築四間洗漱室。
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五楹,坐落高臺之上。明倫堂大殿山牆上有一方珍貴碑刻——朱熹寫經碑。
明倫堂北是尊經閣。尊經閣是儲藏典籍之所,也是文廟最北端的建築,樓三楹,後壁牆上鑲嵌有石刻的文昌君像,兩側有房屋各三楹,東邊是五賢祠,西邊是劉安世祠。1917年,將書院街尊經閣改建為通俗圖書館。
文廟的規制大致如此,在文廟東側還有一個附屬建築,崇聖祠和節孝祠,俗稱小文廟。崇聖祠供奉並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祠南向,有正廳五間,前有崇聖門,左右有東西配廡,四周用牆圍成一獨立院落。
效果圖
文/文史委 編輯:孫家昌 來源:大名文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