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的文廟您了解多少

2021-03-05 大名同城

大名府的文廟,位於城內縣前街路南,始建於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佔地一萬多平方米,進入民國後作為大名縣簡易師範校址,現為實驗學校所在地。四至清楚,原建築無存,泮池等填平,倖存碑刻運到大名縣石刻博物館保存。建築示意圖有清乾隆《大名縣誌》、鹹豐《大名府志》所載文廟圖存世,可一睹大名府文廟丰采。


清鹹豐《大名府志》

文廟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布局,整個建築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列,由南向北依次為:文廟最南端應該從小南門說起,小南門門上建有奎光閣,在小南門東南城牆外的炮臺上建有文峰塔,這些都是明嘉靖年間大名兵備道陳大賓,為了使大名府文風鼎盛而開闢的。但小南門的開闢有礙大名城的風水,不久,就被堵塞。堵塞小南門後,在小南門北建萬仞宮牆(照壁),在照壁東西兩側各開一個門,東為「聖域」門,西為「賢關」門,進入民國後,將照壁改建成一個大門,木質瓦頂牌樓式建築,寬約十二米,設三個門,高約八米,分三層。

大門正北是泮池,深三米,周圍六十米,上面橫跨三座石橋,泮池呈半月形,池旁有井,專供祭祀孔子時沐浴盥洗之用。泮池兩側有歷次重修碑記等石刻。

泮池正北是欞星門,門為石質瓦頂牌樓式建築三楹,東坊門上書「德配天地」、西坊門上書「道冠古今」,兩側各有房屋三間。欞星門正北是戟門(即大成門),戟門有兩個角門,東為「金聲」,西為「玉振」。兩門旁為齋宿所各三楹(間),石刻林立院之左右。戟門北有甬道直達大成殿,在戟門外邊,東側是鄉賢祠,西側是名宦祠。

大成殿是文廟中最主要的建築。大成殿前面庭院寬敞,松柏森森,是當年建廟時種植,解放前夕被砍伐。大成殿東側還有一座龍頭閣,用磚石砌成高臺,高臺周圍60多米,在臺上建有重樓,高出雲霄,與小南門上的魁星閣遙相呼應。大成殿在1933年夏,被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學修理,作為學校圖書館,並在大成殿後建築四間洗漱室。

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五楹,坐落高臺之上。明倫堂大殿山牆上有一方珍貴碑刻——朱熹寫經碑。

明倫堂北是尊經閣。尊經閣是儲藏典籍之所,也是文廟最北端的建築,樓三楹,後壁牆上鑲嵌有石刻的文昌君像,兩側有房屋各三楹,東邊是五賢祠,西邊是劉安世祠。1917年,將書院街尊經閣改建為通俗圖書館。

文廟的規制大致如此,在文廟東側還有一個附屬建築,崇聖祠和節孝祠,俗稱小文廟。崇聖祠供奉並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祠南向,有正廳五間,前有崇聖門,左右有東西配廡,四周用牆圍成一獨立院落。


效果圖


文/文史委       編輯:孫家昌  來源:大名文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潛在旅遊地 燦爛大名府
    ————明清時直隸大名府           一河,就是衛運河。進一步改造利用衛運河,可以考慮在下遊申請建壩蓄水,形成旅遊水路,沿河設立碼頭,包裝改造古村、古鎮,同時在沿岸組織種植具有經濟和觀賞價值的花草果木,造就輕舟蕩漾、十裡花香的運河風光遊覽帶。          兩城,就是唐魏州、北宋北京大名府故城和明清大名府古城。
  • 《大名府》話說大名燒麥
    來源:《大名府》雜誌(秋季卷) 風物大名     作者:蔣林魁燒麥,又稱燒賣、稍美、稍麥、稍梅大名著名的清真風味小吃--燒麥,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早在乾隆間年,大名府城內就開有燒麥館。傳說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下江南私訪歸來,曾到大名一燒麥館吃燒麥。恰好這家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大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餡多皮薄,清香可口。乾隆帝食後讚不絕口。從此燒麥館名聲大嘈,遠近聞名,享譽大名府。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 尋訪大名府故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名府故城」石碑。河北地區的果樹非常多,其中,大名有鵝梨與棠梨。大名府壓沙寺梨園,種植技術高超,已有了成熟的梨棗嫁接技術。不僅如此,皇帝對大名府極為重視,太宗與真宗皇帝都曾巡幸至此。對北宋王朝來說,大名府是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控制著黃河以北的廣大疆土,具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夏竦判大名府時,曾指出「惟北京為河朔根本,宜宿重兵,控扼大河南北,內則屏蔽王畿,外則聲援諸路。」
  • 府學文廟有﹃龍門﹄
    依照《濟南府學文廟現存碑刻文獻》一書對碑文題記的釋讀,因眉山被稱為「坤維上臾,岷峨奧區」,意即眉山是天地之間最富饒的地方,岷江和峨眉山之間最神奇的地方,所以這一「龍門」書法的原刻應該在四川眉山。兗州知府金公因為喜歡這字,就依據拓片刻到了兗州文廟。李大受在兗州當官時,曾得到幾張兗州文廟「龍門」書法碑拓片,後來李大受改任濟南府學教授,便與張公一起將書法刊於現在的石碑上。
  • 寇準與大名府的不解之緣
    之後,寇準知天雄軍(即大名府,治今大名縣,當時天雄軍和大名府名交叉互用)節度使,鎮守大名府,寫下了「東郡股肱今右輔,北門鎖鑰古天雄」千古名聯的事跡。但一千多年來,人們卻很少知道寇準與大名府的另一段不解之緣。
  • 傳承《大名府》歷史文化
    大名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我們應該將我們的家鄉發揚光大,讓全中國以及全世界的人們了解我們的家!大名的美女帥哥們轉起來吧!轉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大名府古城,春秋時期(前770-一前476年)稱五鹿城,十六國時期稱貴鄉城、魏州,隋代稱武陽郡,唐代武德至建中二年(618-781年)稱為羅城、大成等;唐代建中三年(782年)改稱大名府,北宋時期改稱北京。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陽郡仍為魏州。唐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女皇武則天曾調狄仁傑到魏州任刺史,退契丹兵。
  • 大名府在邯鄲,為啥卻被叫作「北京大名」?
    在我省,因大運河而興衰千年的大名府,則被稱為「東方龐貝城」。600多年前一場洪水,將曾三次為國都的「運河明珠」大名府淹沒並埋在地下。這座運河上的「東方龐貝城」有著怎麼的輝煌過往?古遺址能否重現天日?明代大名府城牆「大名」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公元前661年(距今2681年)春秋晉獻公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這個字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
  • 《美食大名府》:話說大名燒麥
    來源:《大名府》雜誌(秋季卷) 風物大名     作者:蔣林魁大名著名的清真風味小吃--燒麥,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早在乾隆間年,大名府城內就開有燒麥館。傳說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下江南私訪歸來,曾到大名一燒麥館吃燒麥。恰好這家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大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餡多皮薄,清香可口。乾隆帝食後讚不絕口。從此燒麥館名聲大嘈,遠近聞名,享譽大名府。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 河北省大名縣是北宋北京大名府嗎?
    大名府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裡,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人口73萬。今天的河北宋朝以後的大名府省大名縣是不是《水滸》裡面的大名府呢?
  • 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府文廟
    額枋上寫著「文廟」,側枋上寫著「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文廟,當然就是孔廟,可是這裡卻叫做府文廟。府文廟就是府學和文廟,府學就是公辦大學,那這裡就是泉州大學加孔廟的意思唄。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在一起,那裡就是國立大學加孔廟。過去的學校分為私塾和官學,泉州府文廟就屬於官學。各州、府、縣都有自己的官學。
  • 猜謎語、做燈籠、拓年畫,元宵節濟南府學文廟好熱鬧
    農曆正月十五,濟南府學文廟內張燈結彩,歡歡喜喜鬧元宵。2月19日上午,猜謎、燈籠製作、非遺體驗等趣味盎然的元宵節系列文化活動在府學文廟喜慶開鑼,現場熱鬧非凡,遊客們繼續感受著傳統的年味兒。文廟東西廊廡的紅柱間懸掛起500張謎條,內容涉及古代清官廉政暨家風家訓、府學文廟基本知識、國學經典文化知識等,遊客們參與熱情高漲,答對的遊客還獲得了精美的紀念品;而在明倫堂內,此時手繪燈籠體驗活動如火如荼的進行,小朋友們和家長相會配合,共同完成燈籠上色的全過程,體悟節日文化的同時又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交流
  • 大名府故城遺址考古勘探專家論證會召開!
    大名府故城被專家譽為東方龐貝古城,比開封更有考古價值!大名府故城介紹大名府故城位於大名縣城東北5-12華裡處的大街鄉一帶。大街村魚營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遺址內的南門口、東門口、北門口、鐵窗口四個村莊是當時府城的四個大門,城址面積36平方公裡。
  • 國慶黃金周,大名府旅遊攻略
    一、明清大名府古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學畿南按照南宋傳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寫經碑",最初鑲嵌於大名府學"明倫堂"大殿山牆上,1986年遷至今址。碑砂石質,高1.8米,寬2.9米,厚0.3米,重4.2噸,座為豐槽角基。
  • 北京大名府在哪裡 切不可把它和現今北京城混為一談
    中國歷史中的「大名府」是很著名的都城,宋代稱為北京大名府。但它卻和現今的北京根本不是一回事,兩地相距四百多公裡。北京大名府是北京大名府,而北京城是北京城。有人詼諧調侃:「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 陳腐花生"搖身變" 假冒"大名府"香油無半粒芝麻(圖)
    調查人員:你這是多少?     老闆:一斤七塊錢。     調查人員:多少錢一斤?     老闆:五塊錢。     調查人員注意到,這些攤點上出售的香油都標稱是所謂的大名府香油。     老闆告訴我們,其實這些香油都是他們自己加工的,因為大名府香油出名,所以大家都說自己賣的是大名府香油。
  • 邯鄲:明清大名府古城改造工程全面啟動
    施工順序自南向北展開,依次為南大街、府前街、道前街、西大街、北大街、東大街,工期240天。  「管網入地工程主要包括排水、供水、燃氣、暖氣的安裝改造入地和道路硬化。因工程量大,施工時間長,涉及住戶多,主要街道施工過程中需要停水、停電、停通行,這會給古城內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和不便。工程指揮部將根據施工進展情況,及時告知停水、停電時間,盡力妥善處理相關事宜,最大限度的把影響降到最小。」
  • 千年古城大名府,北宋時的「北京」,現在成了河北的一個縣
    我國四大名著《水滸》中,頻繁出現一個地名,就是大名府。《水滸》的故事發生在北宋,盧俊義、燕青就是大名府人,當時大名府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千年過後的今天,大名府輝煌不再,已經變成了河北省一個普通的縣,但古城仍在。
  • 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大名府,大名縣特色美食都有啥?
    明朝時為「大名府」,悠久的歷史也孕育了多彩的「美食文化」。在當地比較有名的小吃是「二五八」, 「二五八」是大名傳統名吃的簡稱,即「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郭八火燒」,不知道你們吃過哪些大名美食呢?
  • 【老濟南】府學文廟花院牆外的街——東花牆子街與西花牆子街
    街 名 由 來  東花牆子街與西花牆子街的取名,源於濟南府學文廟。建於北宋、到明清至民國又多次重修的文廟,是濟南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廟周邊街道的取名,多與文廟有關。府文廟的院牆,是用磚砌起來的且呈鏤空圖案花樣,俗稱「花牆子」。位於文廟東院牆外的街,稱為東花牆子街,文廟西院牆以西稱為西花牆子街。東花牆子街與西花牆子街之名,在1934年的《濟南市政府市區測量報告書》中有記載。舊時,文廟香火鼎盛之際,老百姓可透過花牆子觀看廟內興盛景象。與東花牆子街與西花牆子街相類似的還有花牆子街,花牆子街位於趵突泉西側,南起圍屏街與南新街、北接剪子巷。
  • 府學文廟展示館今日開館 溫州又添一網紅打卡點
    溫州網9月30日訊(記者 鄭翔)9月30日上午,溫州又一個文化地標——溫州府學文廟展示館正式開館。  溫州府學文廟展示館,就是「文化溫州」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位於公園路西側的名城廣場所在位置,曾是溫州古城「東廟」的核心區域。古代溫州城以「東廟、西居、北埠、南市、中衙」為主要格局。所謂東廟,就是文廟,中國古代歷史上,孔廟和教育始終緊密相連,往往「因廟設學」「廟學合一」。溫州府學文廟曾是古代溫州的最高學府,也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所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