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它的前身是我國最早的博物館;它是唯一一座被國家特批名字裡不用帶「省」字的省博物館,它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簡稱陝歷博)。建館27年至今,陝西歷史博物館緊隨時代腳步,落下堅實足印。用其現任黨委書記、館長強躍的話來說:「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輝煌的成就。」
既是「祖師爺」,又是「排頭兵」
陝西歷史博物館最早的前身西安碑林博物館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二年,距今已有930年,可以說是中國博物館裡的「祖師爺」。那時候,西安碑林博物館還是西安府文廟。戰亂時期,唐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碑兩組石碑被運到廟內進行保護,這也是碑林裡最初的兩塊石碑。後來,歷朝歷代都把當時的名碑運到這裡進行保存,久而久之,「碑多而成林」,碑林二字因而得名。到了1937年左右,國民政府在這裡成立了陝西省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後博物館幾經改名,最終定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
強躍告訴記者,之所以定名「陝西歷史博物館」,裡面還有一段故事。那是在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來到陝西視察,當時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還叫陝西省博物館。周總理在視察時,提出博物館面積小,文物卻非常多,且館藏的文物貫穿周秦漢唐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於是周總理建議:你們這些文物代表中國五千年文化,應該叫陝西歷史博物館,也應該建一個新館。
1983年,根據周總理生前的指示,陝西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始籌建。這一工程還被列入了國家「七五」計劃,投資了1.44億,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是一個重大決策。
經過幾年的建設,陝西歷史博物館1991年6月20日正式落成投入使用。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引領了中國博物館建設的浪潮,也為之後各省市籌建新的省市博物館提供了垂範。
「一帶一路」上的天然博物館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心中,紮根陝西正是博物館最大的立身之本。 「西安這個神奇的地方就是一座天然博物館,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意味非凡。」強躍感慨。
強躍的感慨來源於何家村窖藏。何家村窖藏的發現來源於一次偶然。1970年,在西安的一個工地,工人們發現距離地表僅70公分的地下埋著兩個直徑80公分,高80公分的罐子,罐子裡裝有一千多件文物,曾在《國家寶藏》中吸睛的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就出自其中。
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強躍接受採訪
這個香囊不僅做工精緻、具備極高的製作工藝,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因葡萄源自域外,擁有「葡萄花鳥紋」紋飾的香囊,本就是中外文化交融產生的藝術結晶。
強躍的感慨還來源於鎏金銅蠶。這件文物是農民在河裡淘金時偶然發現的。當時一起淘出的還有五枚漢代五銖錢,也正是根據五銖錢的年代,考古學家們最終認定該鎏金銅蠶屬於漢代。
我們知道漢代時,茶葉和絲織品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易貨品,這枚鎏金銅蠶,可謂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標誌。在去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主旨演講,其中特別提到,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千年古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陝歷博館藏的171萬餘件文物中,還有一批特殊的「唐墓壁畫」,它們來自於唐朝皇帝墓葬,反映了唐朝帝王當時的生活。如:有的壁畫刻畫唐人打馬球的場景,據強躍介紹,那個時候的馬球相當於現在的高爾夫,是一種十分「高大上」的休閒運動。裡面畫唐代仕女的壁畫則反映了當時女性劃時代的穿著,如寬腳褲、一些頭飾、配飾,到今天仍可在街頭看到。還有一副《客使圖》,是唐代鴻臚寺(即今天的外交部)官員正接待外國來使的場景,十分珍貴。
近年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和深化,強躍認定,陝西歷史博物館也該借著這一股「東風」,做好文化交流,加深與沿線國家博物館的合作。
如201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就舉辦了兩個展覽,一個是「陝西古代文明圖片展」,一個是「秦兵馬俑展覽」。兩個展覽非常成功,引發當地民眾參觀「熱潮」。
2017年,陝西歷史博物館還聯合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和陝西、新疆、甘肅、蘭州等省市,共同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奉上「綿亙萬裡——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多項珍貴文物的現身奠定了展覽的影響力。
此外,陝西歷史博物館還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在包括高層論壇、博物館展覽、學術交流和人員交流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努力和工作,成立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博物館友好聯盟等合作機制。
探索古老文物的現代基因
對強躍來說,如何讓承載著5000年中華文化的陝西歷史博物館走近當代國人、特別是年輕人身邊,是值得努力的一件事。
「我們在尋找讓青年人走進博物館的理由,」強躍說。「我認為,我們的古代文物和當代的生活是有結合點的,年輕人可以帶著這樣的思考方式走入博物館,尋找文物背後的 『今生故事』,從中探索古人的智慧。」
「如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裡類似陀螺儀的平衡裝置,就與今天手機中應用的拍照防抖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秦代兵符杜虎符裡面蘊含的身份識別的信息性和唯一性,則讓人想到今天我們手機中的各種二維碼。」強躍舉例。
此外,陝西歷史博物館還在布展內容、觀展環境等方面下足功夫,「內外兼修」提高博物館的實力。
如今,建館27年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每天接待參觀者八千到一萬多人,最高峰超過一萬八千人——已超過陝歷博四千到六千人的正常承載量。這成為困擾強躍的新問題。強躍向記者坦陳:「我們博物館目前的一些展陳和配套服務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參觀者的需求。」
改變將從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周秦漢唐陝西古代文明展開始。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後,一個展覽主題不變,應用高科技互動和全新展陳形式的古代文明展將與觀眾見面。強躍還向記者承諾,將會有陝西地區近十年考古新發現的文物擺上展臺,與世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