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成立的勸工陳列所;它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它是唯一一座被國家特批名字裡不帶「省」字,並明確指出「是國家級博物館」......它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
「作為改革開放的直接產物,陝西歷史博物館引領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方向,助推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自身也因此成為當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全景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7月28日,在「回顧·見證·展望————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輝煌成就。
見證改革開放 堪稱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裡程碑
「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無論在建築功能、陳列展示還是文物收藏保護技術和設施等方面,均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開放大大縮短了中國博物館與世界發達國家博物館的差距。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按照周恩來總理的生前指示而興建的,是一項『國家工程』......」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強躍說,1973年6月20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越南總理范文同視察原陝西省博物館時,有感於陝西特殊歷史地位以及豐富的文物遺存與當時展廳狹小、庫房黑暗潮溼的反差,指示當時的陝西省委領導「在適當的時候,新建一個博物館。」並明確指出,新建館的館址可選在大雁塔附近,投資可以多一些,搞得宏偉一點。
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越南總理范文同來館參觀
為了落實周總理的生前指示,陝西省文化局和省博物館從1977年就開始了籌建新館的有關工作。1978年3月,原國家計委批覆了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呈報國務院《關於新建陝西省博物館的請示報告》,同時撥下建館專款,標誌陝西歷史博物的籌建工作正式開始。而這一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1986年1月,國家計委正式確定了新建館的館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並明確指出「陝西歷史博物館為國家級博物館」,同時還將新館建設工程列入了國家「七五」計劃,工程總投資1.44億元。1986年11月28日,工程奠基,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費德裡科·馬約爾專程出席了開館典禮。
陝西歷史博物全景照
作為改革開放後新建的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正式開放後,全國各地的文博單位紛紛到此考察學習,不少省市都在借鑑陝西歷史博物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建設新的博物館,從而引發了全國新一輪的博物館建設浪潮,使中國博物館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既是中國博物館事業走向現代化的標誌,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裡程碑。
陝西歷史博物館源頭可追溯至清朝末年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建設的,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按照這種說法,似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應該從1983年,或者1991年算起;還有材料提到,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1938年的西安碑林管理委員會;也有學者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應該從1944年算起。」《陝西博物館百年史》的作者、西安半坡博物館館長張禮智經過考證,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歷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追溯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成立的勸工陳列所。
據專家考證,清朝末年設立的「勸功陳列所」才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真正的源頭
據張禮智介紹,在戊戌變法之後,中國出現了一批帶有博物館性質的「勸功陳列所」和「國貨陳列館」。據《關中通志稿》記載「勸工陳列所在南院東隅,宣統初購民房三院,用銀二千九百兩」。具體位置在今西安市南院門中共西安市委機關大院東側。這裡原來是清代陝西巡撫衙門東花園舊址。勸工陳列所是工商、實業界所倡辦的一個為促進發展交流工商產品和馳名手工工藝特產的陳列展覽場所,且存有部分珍貴文物。傳說1900年慈禧太后避「八國聯軍」之禍來到西安,次年返京時,各地所進奉的一些貢品如漆器家具、絲綢、工藝品等無法帶走,遂存在此處,並對外陳列。因此,民間皆呼為「亮寶樓」。
到了1915年,具有收藏展示文物屬性的勸功陳列所和收藏曆代石刻的西安碑林被合併在了一起,在這之後,以碑林為基礎又誕生了新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並延續至今。張禮智認為,不論是藏品、機構還是功能,陝西歷史博物館都是和勸功陳列所一脈相承的。
將服務做得更好 讓觀眾有尊嚴地體驗博物館
早在2008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10年來,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將服務做得更好,讓觀眾更滿意」的人文情懷,不辜負歷史、社會與先行者的重託,使這座博物館真正成為社會文化殿堂和百姓精神家園。
「博物館要通過換位思考,從觀眾的需求出發,以為其服務的方式完善博物館的硬體設備(服務設施),由原來的『要你做』,變成『為你服務』,這就是『變硬管理為軟服務』。」強躍說,早在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之初,就制定了確保文物及遊客人身安全、免費不免票、日參觀人數總量控制的三條「基本原則」,增加展廳座椅、殘疾人輪椅、童椅、急救醫療設備、垃圾桶和保潔耗材等;增加語音導覽系統,滿足更多觀眾的講解需求。
「一張免費的門票就像一張請柬,讓我們親近歷史文化時再無障礙。」如今,強躍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將服務做得更好,讓觀眾更滿意。在觀眾排隊取票方面,搭建遮陽棚,夏天提供直飲水服務,在無法減少隊伍長度的情況下,儘可能提供人文關懷;在硬體建設方面,增設領票窗口、停車位,開放西區地下服務樓,目前有數字博物館、餐廳、咖啡吧、兒童體驗中心等服務設施,可以在觀眾疲憊的時候緩解壓力;在展覽方面,增加與展品的互動及數位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增加展廳空調循環,開展環境及基礎設施如無線網絡等提升工程,舉辦高品質的臨展,緩解基本展廳的觀眾流;軟體服務方面,在參觀旺季,博物館會提前開館,延遲閉館,每天延長一到兩個小時的參觀時間,增加服務人員,加強前區人員培訓,建立常態化的「館長月值班,副館長周值班,中層正職前區帶班制度」,增加前區服務力量,構建重心下移的大安全防護體系和多層觀眾服務網絡,儘量改善觀眾參觀環境,讓觀眾有尊嚴地體驗博物館。
「博物館不允許觀眾帶大件行李背包進入博物館,那就要增設衣帽間和公共存包處,供觀眾存儲行李物品;觀眾疲憊之時會在他們認為能休息的地方去休息,不會在意此行為給博物館帶來的不當之處,那就增設較多的觀眾休息區供其歇腳飲食。」除了這些服務細節,在舉辦文物展覽方面,強躍也開始進行「供給側」改革。以前展覽都是由博物館人選主題,策劃展覽,遊客只有選擇看或不看的權利,看展也是遊客被動地接受展品的信息,陝歷博從源頭改變著手,讓更多的觀眾和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的管理,有一定的發揮意見的權利。
擇地建新館 打造「國家會客廳」
儘管陝西歷史博物館在「軟服務」上做足了功課,然而,博物館現有設施和規模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需要,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從2008年實施免費開放後,陝西歷史博物館日接待量平均達8000人次以上,年接待量已突破270萬人次,遠遠超過了最初設計的日接待量3000人的限額,目前已經成為規模最小、人氣最旺、觀眾最擁擠的省級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
這是一個每天都超負荷運轉的博物館,除了參觀人數過多,導致博物館容量和服務都很吃力,另外,絕大多數享譽海內外的藏品資源不得與觀眾相見。「我們有171萬多件文物,但是由於展陳面積不足,能夠展示給觀眾的文物展品不過3000件左右,大量文物常年深藏庫房,不能較好地發揮其社會效益。」強躍說,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越來越高,社會公眾越來越多地把博物館作為文化休閒和文化旅遊的理想場所,導致觀眾人數暴漲。由於受展區容納量的限制,常常出現大量觀眾擁擠不堪的場面,展廳參觀環境不佳,很多社會需要的教育活動無法開展,影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的彰顯。博物館不能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多更好、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產品,直接影響了博物館固定觀眾群的形成,也妨礙了博物館」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職能的更好發揮。」
由於超負荷運轉,歷史博物館的辦公設備自開館一直到現在仍未更新,文物庫房設施落後,雖經縫縫補補式的維修改造,仍不能滿足現代化博物館藏品管理和預防性文物保護的需要;另外,其他基礎設施,如安防、技防、中央空調、供暖供水等也出現嚴重老化現象,極大地影響了博物館的安全。
「回顧·見證·展望————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
「回望來路,不忘初心,正視當今,思深謀遠,面對未來,迎接挑戰。未來,我們將擴建或另擇新址建設一個新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強躍在當天舉行的「回顧·見證·展望————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上透露,陝西歷史博物館新館建設已經列入了陝西省重點文化工程,目前選址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來自中國博物館協會、國家文物局直屬單位、陝西省有關廳局、陝西省文物局及直屬系統、國內主要高校及省級博物館的領導及專家學者就新館定位、選址以及項目進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強躍表示,面對問題與困境、面對機遇與挑戰,陝西歷史博物館將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智慧,從改革開放中尋找源泉動力,以改擴建項目為帶動,加快向「國內一流 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邁進,努力將陝西歷史博物館這一「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建設成代表中國形象的「國家會客廳」和展示中華文明的「國家祠堂」。
文/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