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記 | 廿三廿四,小年祭灶

2021-03-01 匈牙利洋甘菊

四季更替,寒暑往來

歲時記,記錄一些古老節日裡風俗

.

.

.

.

.

進入臘月後,年味就會越來越濃了。臘八食粥,然後就開始為了年貨買買買了。到了廿三、廿四就祭灶了。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風俗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從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二十九,磨豆腐掃房子,每天都有事情佔著手,一直忙到除夕。

俗話說「廿三廿四,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清晨,灶王老爺就會離開他駐守整年的灶臺,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此年所護人家的紀錄表。

作為感謝,這一天家家戶戶要「謝灶」。保佑自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而民間也稱其為「過小年」。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除了掃年和祭灶,還有吃灶糖的習俗。

(南方諸位別急,我們在二十四祭灶。)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繁華錄》上記載:

二十四日交年.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敦崇《燕京歲時記》云: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後,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

南省的送灶風俗,顧祿《清嘉錄》所記最為詳明:

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廿)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灶經,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篝燈載灶馬,穿竹箸作槓,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燼者還納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以其餘食之眼亮。

民間年畫上的「灶王爺」,形象總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頭,有時候還配上「灶王奶奶」的畫像。依據風俗,人們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王爺,還要端上一盤糖瓜。

具體儀式,大概是先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把一塊黏稠的糖瓜粘在灶王嘴上,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即為「辭灶」。

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灶君的名稱在戰國時已出現。民間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們擔心灶神打小報告,於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稱「媚灶」。給灶王爺供灶糖時祈禱「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期待他上天后多說好話。

那麼總結下,如果你要祭灶,那麼需要提前一年買了灶王像貼在灶臺。(購物,就找萬能的某寶,又或者你自己會木刻雕版拓印。)

然後在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在灶臺前,擺上各種祭品——各種甜蜜蜜的餅啊糖啊蜜啊。(其實與時俱進,我覺得巧克力啊,可可啊,煉乳啊,反正一切甜甜蜜蜜的都可以)

以及豆子(稻草好像有點艱難,又不能去小區綠地上拔。)

然後,香、燭、酒。

至於茶,我倒是覺得,既然要用飴糖黏住灶王爺的嘴巴,那這口茶就算了吧,漱乾淨了口,上天啟奏,一五一十的,除非這一年你光明磊落到水清無魚的地方。

可有時候啊,偏偏你以為你在做好事,焉知不是在犯錯呢?

年底了,那麼多在聲討原生家庭,「我是為了你好"的文章,看了觸目驚心,順帶一日三省自己中。

灶王爺已經上天庭做年終總結,各路兇神惡煞也都休假,小年之後,除夕之前這六天,稱為亂歲日,是不可多得的好日子,百無禁忌。

亂歲日,也是傳統的「婚嫁吉日」。結婚啊表白啊討債啊什麼的,都開始吧!

另外民間風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只限於男子拜灶王爺,女子打掃爐灶。嗯,至於「我家就我一女的信」,或者「我是單身狗」,那就直接拜咯。只要人們虔誠敬神,一心向善,灶王沒有不暗加庇佑的。

過了小年,就正式進入春節前期了:掃撒屋宇;準備好年貨,年禮;

有傳承的家庭還要拜神佛、祭奠祖先;

等到了除夕這一日,上門聯,換門神,熱熱鬧鬧迎大年了。

送灶王.迎小年.除塵灑掃.謝神仙

然後除夕祭祖.迎新

然後新年伊始

相關焦點

  • 小年到底是臘月廿三還是廿四?從小年祭灶的由來分析小年習俗歷史
    然而,由於中國的地域差異,過小年的時間也有所偏差,一般來說,北方臘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廿四過小年。那麼,小年到底是哪天呢?我們還需要回到古代,從小年祭灶的由來中尋找答案。隨後,就出現了帝王和文武百官祭灶神的情況。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寫道: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也就是說,漢朝會在立夏的時候舉行祭灶儀式。由此看出,祭灶由來已久,人們期望通過祭灶得到神靈庇佑,但當時並沒有將祭灶作為過小年的一種儀式。
  • 北方小年是廿三,南方臘月廿四,這個地區小年為何是正月十五?
    我們常說的「過春節」,也就是「過年」,指的是合家團圓,一起慶祝除夕、大年初一,小年也就意味著「過年」的開始。人們通過一系列的風俗活動,來表達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地區風俗的差異,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那麼,小年是哪一天呢?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又有何習俗呢?
  • 福州「小年」年味濃 祭灶已成傳統節俗
    福州「小年」年味濃 祭灶已成傳統節俗 2019-01-29 20:王錕 攝   中新網福州1月29日電 (葉秋雲)29日,臘月廿四,「小年」已至,福州大街小巷節意漸濃,到處張燈結彩。北方的市民可能會詫異,小年不是臘月廿三嗎?  據了解,過去流傳著「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當官者在臘月廿三祭灶,普通老百姓是在廿四祭灶,連家船的漁民則是在廿五祭灶。
  • 臘月二十四小年習俗有哪些?福州傳統節俗要祭灶
    臘月二十四小年習俗有哪些?福州傳統節俗要祭灶  29日,臘月廿四,「小年」已至,福州大街小巷節意漸濃,到處張燈結彩。北方的市民可能會詫異,小年不是臘月廿三嗎?福建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福州祭灶文化。王錕 攝  據了解,過去流傳著「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當官者在臘月廿三祭灶,普通老百姓是在廿四祭灶,連家船的漁民則是在廿五祭灶。在古代,北方為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比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廿三;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廿四。  福州市民章女士告訴記者,福州都是農曆廿四祭灶過小年的,北方則是農曆廿三過小年。
  • 臘月廿三廣州人祭灶入年關 拜神豬肉必須三斤六兩
    新華社發   今天是年廿三,北方「過小年」,廣州人則要「祭灶入年關」。原來,傳統的祭灶儀式,連豬肉的斤兩也要講究,一定要三斤六兩才叫做「一禮」。就此,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學家葉春生接受本報採訪,細說南北「祭灶」的差異。   文/記者羅樺琳   年廿三,在北方稱為「小年」,在南方則稱為「入年關」。無論是過「小年」或是「入年關」,南北都有祭灶的傳統。   對於灶君的來歷,眾說不一。有史料說灶君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也有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
  • 農曆臘月廿四是蘇州「小年」,傳統習俗有哪些?南北為何差一天?
    農曆臘月廿三,也是傳統習俗裡的「小年」。小年是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因此過小年非常隆重。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間,二十五買豆腐,二十六買斤肉,二十七買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掃一掃。」臘月二十三,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農曆裡小年是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和伏筆。
  • 老泉州人說年俗:臘月廿三過小年 祭灶「送神」
    原標題:老泉州人說年俗:臘月廿三過小年 祭灶「送神」   ■日期:農曆臘月廿三   ■民俗:送神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俗活動卻是以正月初一為中心點,向臘月和正月這兩個月有所前伸和後延,其前伸自臘月廿三開始,後延則至元宵節。
  • 老泉州人說年俗:臘月廿三過小年 祭灶送神
    原標題:老泉州人說年俗:臘月廿三過小年 祭灶送神   ■日期:農曆臘月廿三   ■民俗:送神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俗活動卻是以正月初一為中心點,向臘月和正月這兩個月有所前伸和後延,其前伸自臘月廿三開始,後延則至元宵節。
  • 小年祭灶趣話孔子勸人要討好灶神
    再過半個月,就是小年了,農曆臘月廿三傳說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這一天人們要祭灶。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到發明火石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祭灶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廣大農村地區至今仍然沿襲這一傳統。
  • 小年、祭灶究竟是哪天?
    祭灶節是春節的前奏,又稱作「過小年」,足以顯示這個日子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性和普及性。但是,在我國南北方,祭灶節有臘月二十三進行的,也有在臘月二十四這天,並且還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有民俗學者進行考證研究,祭灶儀式早在夏朝民間就已經開始,在漢代以前是夏天進行,從漢代至宋朝是在臘月二十四這變,自明清以來,才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講究。民間傳說,灶神自上一年除夕就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間,他化身千千萬萬,因此每家灶頭都有一位「灶王爺」暗中監察、掌管一家禍福和財氣。
  • 大寒、小年喜相逢,「祭灶」「掃塵」迎新年!
    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
  • 上饒市民小年:祭灶王掃塵土 吃肉圓粿貼春聯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意味著離大年的到來已經沒幾天了。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在古代小年有著「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官家的小年是臘月廿三,百姓家是臘月廿四,水上人家是臘月廿五。饒城市民們一般是在臘月廿四過小年。作為傳統節日,饒城市民如何過小年,本地又有哪些傳統風俗習慣呢?記者為此做了專門採訪。
  • 祭灶日期到底是臘月二十四還是二十三?
    「送信的臘八」之後,再一個節點是祭灶。民國《天津政俗沿革記》:「小除日祀灶。」祭灶這天,稱為小除、小年。上世紀20年代初,天津文化人士李琴湘詼諧記年俗,《過年歌》講春節前的祭灶:「還有一個紀念日,就是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新年到,灶王爺照例的要上天……」灶神又稱灶君、灶王,津地俗稱灶王爺,是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居家常在鍋臺牆上懸灶王龕供灶神。
  • 老實說,小年到底是臘月廿三、還是廿四?
    有的日曆將臘月廿三和廿四都標註為小年,原因在於南北方的小年會相差一天,北方多數人廿三過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則要晚一天。小年不僅在南北方時間不同,而且它的英文表達也很有特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學小年及習俗的相關英文表達,準備歡度春節同時,提升英語能力!小年   off year 這一解釋出於《漢英大辭典》。
  • 臘月二十三祭灶始於何時?
    《灶神之謎:小年祭灶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禮記·月令》規定在夏天祭灶,《荊楚歲時記》則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方人在臘八祭灶。到了北宋,「祭灶」與「交年節」結合之後,民間的祭灶日才長期固定於十二月二十四日。《東京夢華錄》雲「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紙錢,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南宋範成大有《祭灶詩》,開頭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這時,南北方祭灶日都是一致的。
  • 小年,小團圓
    圖| 視覺中國北方的小年時間為2019年1月28日農曆臘月廿三,星期一南方的小年時間為2019年1月29日農曆臘月廿四,星期二>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如今,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 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到底為什麼要祭灶?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 2018年小年是哪天?從日期到習俗,南北真的不一樣哦
    日曆上,通常會將臘月廿三和廿四都標註為小年,原因在於南北方的小年會相差一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則要晚一天。2018年北方小年是幾月幾號: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丁酉年(雞年)臘月廿三)2018年南方小年是幾月幾號:2018年02月09日 星期五 (丁酉年(雞年)臘月廿四) 大部分的南方地區的人們過小年是在農曆臘月二十四。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