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替,寒暑往來
歲時記,記錄一些古老節日裡風俗
.
.
.
.
.
進入臘月後,年味就會越來越濃了。臘八食粥,然後就開始為了年貨買買買了。到了廿三、廿四就祭灶了。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風俗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從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二十九,磨豆腐掃房子,每天都有事情佔著手,一直忙到除夕。
俗話說「廿三廿四,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清晨,灶王老爺就會離開他駐守整年的灶臺,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此年所護人家的紀錄表。
作為感謝,這一天家家戶戶要「謝灶」。保佑自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而民間也稱其為「過小年」。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除了掃年和祭灶,還有吃灶糖的習俗。
(南方諸位別急,我們在二十四祭灶。)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繁華錄》上記載:
二十四日交年.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敦崇《燕京歲時記》云: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後,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
南省的送灶風俗,顧祿《清嘉錄》所記最為詳明:
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廿)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灶經,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篝燈載灶馬,穿竹箸作槓,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燼者還納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以其餘食之眼亮。
民間年畫上的「灶王爺」,形象總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頭,有時候還配上「灶王奶奶」的畫像。依據風俗,人們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王爺,還要端上一盤糖瓜。
具體儀式,大概是先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把一塊黏稠的糖瓜粘在灶王嘴上,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即為「辭灶」。
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灶君的名稱在戰國時已出現。民間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們擔心灶神打小報告,於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稱「媚灶」。給灶王爺供灶糖時祈禱「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期待他上天后多說好話。
那麼總結下,如果你要祭灶,那麼需要提前一年買了灶王像貼在灶臺。(購物,就找萬能的某寶,又或者你自己會木刻雕版拓印。)
然後在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在灶臺前,擺上各種祭品——各種甜蜜蜜的餅啊糖啊蜜啊。(其實與時俱進,我覺得巧克力啊,可可啊,煉乳啊,反正一切甜甜蜜蜜的都可以)
以及豆子(稻草好像有點艱難,又不能去小區綠地上拔。)
然後,香、燭、酒。
至於茶,我倒是覺得,既然要用飴糖黏住灶王爺的嘴巴,那這口茶就算了吧,漱乾淨了口,上天啟奏,一五一十的,除非這一年你光明磊落到水清無魚的地方。
可有時候啊,偏偏你以為你在做好事,焉知不是在犯錯呢?
年底了,那麼多在聲討原生家庭,「我是為了你好"的文章,看了觸目驚心,順帶一日三省自己中。
灶王爺已經上天庭做年終總結,各路兇神惡煞也都休假,小年之後,除夕之前這六天,稱為亂歲日,是不可多得的好日子,百無禁忌。
亂歲日,也是傳統的「婚嫁吉日」。結婚啊表白啊討債啊什麼的,都開始吧!
另外民間風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只限於男子拜灶王爺,女子打掃爐灶。嗯,至於「我家就我一女的信」,或者「我是單身狗」,那就直接拜咯。只要人們虔誠敬神,一心向善,灶王沒有不暗加庇佑的。
過了小年,就正式進入春節前期了:掃撒屋宇;準備好年貨,年禮;
有傳承的家庭還要拜神佛、祭奠祖先;
等到了除夕這一日,上門聯,換門神,熱熱鬧鬧迎大年了。
送灶王.迎小年.除塵灑掃.謝神仙
然後除夕祭祖.迎新
然後新年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