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29日在國是論壇「能源中國」第三期上表示,中國電動車產業要做大做強,成為國民經濟新支柱,有四個關鍵:
其一,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市場結構問題,讓優秀企業和技術研發者能夠站到市場中央,形成良性競爭。
其二,打破障礙和封鎖,全力擴大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先從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做起,然後逐漸向其他地區拓展,從多方面為電動車發展提供最好的營商環境。
其三,社保部門、就業部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汽車行業轉型中產生的就業轉換的問題。
其四,電動車全產業鏈能源的效率、環境的保護等問題都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發言實錄節選如下:
我從遙遠的西寧,帶去我們能源基金會對這次能源中國論壇的祝賀,這也是我們合作第三次舉辦能源中國論壇了。前兩次都是從宏觀角度講,這次非常可喜的是,我們進入一個具體的、非常重要的產業部門來論述能源中國。
中國提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樣一個重大的,在宏觀層面上的目標設定,給中國和整個世界帶來深刻的變化。整個國民經濟產業部門,技術創新、資本構成、投資融資、空氣品質、能源供給等諸多方面,都會發生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和我們今天的電動車、交通電動化這樣的一個議題聯繫起來,我想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交通電動化要做的貢獻會更大,地位會更重要。
中國到底還需要不需要車,還需要多少車?我們有一個一致的結論:其實中國還需要車,我們從千人千戶的機動車擁有量看,跟發達國家相比其實距離還很遠。但是,根據歐美國家的經驗,他們在碳達峰之後,交通就變成一個主要的排放部門了。他們往往叫「三分天下有其一」,未來他們碳排放分布1/3是工業,1/3是建築,1/3是交通。
中國目前發展階段還沒有到這麼高,但是上升趨勢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能不能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這個時候電動車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也是應運而生的。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我們在技術上、在產業上正在走向世界前列,有這樣的一個好條件。這個時候用這種技術這種產業來支撐我們,就有可能實現一種發展路徑的創新:我們收入水平繼續提高,GDP提高,家庭的收入,政府的財政收入都在提高,但是我們的排放沒有那麼高。其中,電動車的貢獻,或者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實現長期碳中和這樣一個基本戰略,要把電力系統低碳化。如果中國電力系統能夠逐步低碳化,就會形成一個新的產業技術經濟格局,直接用一次能源的比例就會大大下降。交通電動化在整個能源結構轉化這個大的產業鏈和能源鏈的鏈條裡邊,作用就更加凸顯。
電動車的發展現在有一個比較好的起點了,但是也面臨一些挑戰。要把它做強做大,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新支柱作用,還要解決幾個問題:
首先在體制機制上,要解決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的問題。讓這種優秀的企業,讓優秀的技術研發者站到市場的中央來,這是最核心的,形成良性的競爭。其中,有一個激勵相容的問題,要在體制機制和政策上給電動車的發展提供一個正向的刺激,讓那些投資者和技術研發者有錢賺,他們在這裡面有投資的積極性。
其次,就是要打破那些障礙和封鎖,全力的擴大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先從這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做起,作為主力市場,然後逐漸向其他的地區去拓展。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說燃油車的禁限的目標,這個目標要大大提前,要非常有力度。總而言之,要為電動車發展提供最好的營商環境。
此外,電動車本身帶來的一些影響,比如說從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轉換。傳統的汽車行業,燃油車行業有巨大的就業產業鏈。怎麼轉換到以電動車為主線的產業鏈上來?可能要涉及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工人的轉崗問題,就業安置問題,新就業機會創造的問題。這個轉型會形成一個勞動力經濟學理論裡的所謂「就業與空位並存」。社保部門,就業部門要有針對性的來解決汽車行業轉型中產生的就業轉換的問題。
最後,全產業鏈能源的效率以及環境保護。比如,電池在使用到一定周期以後,怎麼梯級利用電池裡邊的電量這些資源,怎麼處置那些有可能帶來環境問題的廢電池。這些問題都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鄒驥
編輯:龐無忌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