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馬勺臉譜,小編腦海中立馬閃現出賈平凹小說《秦腔》中的片段:引生看護著夏天智那些壓箱底的馬勺臉譜隨劇團下鄉,作巡迴的展覽用,本是人不離馬勺,馬勺不離人。在一場爭執中,引生被支開了,結果回來發現,一百二十個臉譜馬勺,毀了七隻,丟失八隻,剩下的也是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馬勺原本是漢族先民的一種生活用具,從夏商沿用至今,是以木頭為原料,鑿型加工而成,圓形用來盛水,長形用來添加飼料。而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馬勺和臉譜二者的碰撞,造就了另一種藝術形式——馬勺臉譜。
馬勺臉譜是古老大型社火遊演扮相的藍本,主要流傳於陝西省關中地區與隴南徽縣一帶,它傳承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淵遠文明,記載著周秦文化最輝煌的民俗過程。其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地傳承下來,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當今的社火馬勺臉譜,出自民間資深藝人之手,他們以深厚紮實的畫工,配以多層次的圖案,使得作品突顯大紅大綠的西部特色。
社火臉譜源於西周,歷史悠久,是至今保存延續下來的漢族民間吉祥物。臉譜在遠古常用於祭祀活動,西北地區漢族民間常懸掛在廳堂,有招財進寶、迎祥、納福之意。在民間曾經流行過用懸掛繪有彩色圖形的木馬勺來鎮宅闢邪的習俗。凡家中遇到不順心的事,諸如人丁不旺,意外災難發生,就請社火藝人在舀水木馬勺上畫一圖形,掛在門框上或房廊下,據說可以鎮宅闢邪。當今的馬勺臉譜,圖案內容多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等民間傳說具有正義人物的造型,其寓意為鎮宅、闢邪,表現人們祈福納祥的美好願望。
徽縣民間馬勺臉譜由中國民間社火臉譜演化而來,起源於陝西寶雞,其系列產品主要包括馬勺臉譜、梭子臉譜、鏟子臉譜、木鍁臉譜、護鬥臉譜、鍋板臉譜、以及鬥臉譜、棒槌臉譜、風箱臉譜等,通過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細刻而來,經不斷演化,現已擺脫了原始馬勺避邪祛瘟的原始含義,而逐漸成為廣受大眾喜愛的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品。
徽縣馬勺臉譜以誇張手法大膽運用色彩,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徵出發,用日月紋、火紋、漩渦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表現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辯識人物的忠、奸、善、惡,紅為忠,白為奸,黑色為正,黃為殘暴,蘭為草莽,綠為狹義、惡野,金銀為神妖等表現人物特徵。其落筆具有迴轉順達、勻而不板、工而不僵、粗獷豪放、色彩明快等特點。在這片承載了無數傳奇的土地上,馬勺臉譜是徽縣人的驕傲,一張張鮮活的臉譜,把人們的愛憎分明渲染得淋漓盡致。那些色彩絢爛的勺子,或神採飛揚,或奔騰雄渾,演繹著回歸本真的感官享受。這種感受,狂暴而直接。
馬勺臉譜的製作一般選用優質的桐木、柳木、桃木等為原材料,先經民間工匠用特製刀具手工刻製成馬勺形狀,上好底色,再用鉛筆或毛筆描繪出譜式圖案,最後用顏料繪出臉譜彩圖。在民間藝人的手裡,馬勺臉譜將千年社火臉譜的精髓傳承下來,保留了本真和原生態,它以勾畫、塗色為主,注重眉、眼、嘴的裝飾,以誇張的手法描畫五官的部位和膚色。其造型獨特,色彩鮮明,表現人物性格逼真,不僅承載著了幾千年的漢族祭祀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再現作用,還是民眾生活用品創意表現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目前,徽縣從事馬勺臉譜製作的藝人較多,其中冉旭澤、馬龍等比較有名。馬龍的創作個性鮮明、特色獨具,涉及歷史神話中的眾多人物,並逐漸發展在瓦當、梭子等用具上的創作,其臉譜色彩豔麗,筆法圓潤,造型隨性,線條色彩豐富,使人過目不忘。隨著時代的發展,馬龍在繪製一些馬勺臉譜的時候,不再局限於社火或臉譜的題材,會加進一些現代造型元素和色彩元素,使其更具有現代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一張張鮮活的馬勺臉譜,被賦予了一定的地方歷史文化內涵,正在走進老百姓的尋常生活中,成為一種裝飾品或者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