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勺臉譜,描繪在生活用具上的臉譜文化

2020-12-24 田園雨露

在陝西民間,每年正月部分地區至今保留著耍社火的習俗,屆時豐富的油彩塗滿臉頰,穿著各色戲服的人物都走上街頭,在喧天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中「招搖過市」,用特有的方式驅邪避害,期盼來年風調雨順。

社火表演

而陝西省鳳翔縣的馬勺臉譜正是從這一傳統社火文化中繼承過來的新興的民間手工藝製品,因當地人把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繪製馬勺之上而得名馬勺臉譜。

馬勺臉譜

馬勺臉譜的馬勺採用上好的桐木或桃木製作,因為桐耐熱脹冷縮,且不易開裂,易加工,製作起來相對簡易,故在陝西的鳳翔一帶,馬勺臉譜基本是農家必備,人們將其懸掛在廳堂居室,扶正祛邪、鎮妖降怪,表達了祈福納祥,來年平順的美好願望。

經過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繼承和不斷地發展,如今的馬勺臉譜已經變成了陝西關中地區的民俗特色和珍品。

馬勺臉譜的特點

馬勺臉譜為陝西三秦地方民間獨有,是由當地的社火文化演變而來,其底是當地人生活中普通的生活用具馬勺,馬勺則是中國先民的生活用具,從夏周時期沿用至今,通過對大件的木材一道一道精雕細刻而成。當歷史久遠的馬勺遇到燦爛的社火文化,碰撞之中,就產生了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馬勺臉譜,更精確的記錄了周秦文化最輝煌的民俗過程。

馬勺臉譜

2. 如今的社火馬勺臉譜多出自民間手工藝人之手,大多為家族繼承,他們都具有深厚的畫工,配合社火臉譜中濃墨重彩的各色臉譜,作品粗獷炙熱,盡顯西北地區的人文特點,然而在配色大膽,衝撞明顯的配色之下,風格卻相對穩重、講究,有著較為深遠的意境。

粗獷的造型,出自秦地農人之手的樸素紋樣、濃烈的配色、奇特的想像以及線條的穿插,讓一幅幅造型迥異的臉譜呈現出不同的性格,忠奸善惡各具特色,充分展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豐富的現象力和非凡的智慧。

馬勺臉譜中的鬼魅

3. 馬勺臉譜的圖案多取自各色的民間神話傳說或者地方戲曲,像《封神榜》、《三國演義》等等中一些具有法力和正義的人物造型,從而加上人的主觀願望,從而賦予馬勺臉譜鎮宅、闢邪,迎接好運的寓意,與此同時其美學裝飾效果極佳,不失為一件珍貴的手工藝術收藏品。

馬勺臉譜的種類

馬勺臉譜的種類包括: 馬勺臉譜、梭子臉譜、鏟子臉譜、木鍁臉譜等等,之所以叫法不同,是因為這些臉譜所繪畫的基底不同而已,在各色的農具和日用品上都可以進行創作,輔之以相應的神話人物,從而在不同的方面予以好的寓意,使社火臉譜這一特色更加緊密的和秦人的勞作和生活聯繫起來。

鏟子臉譜

只有深耕於人民大眾的最基本生活中的藝術創作才是最具有靈魂的,而馬勺臉譜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他已經融入了普通大眾的生活,簡約卻不僅簡單,來源於生活,卻不只限於生活,在展現傳統戲曲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卻也傳遞了神秘深厚的文化內涵。

梭子臉譜

馬勺臉譜的紋飾就如同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記錄著秦人曾經的燦爛文明,濃烈的油彩激情而又厚重,筆筆精彩,仿佛給歷史換了新裝,讓他在嶄新的時代依舊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看點丨五彩斑斕的馬勺臉譜,訴說著徽縣人的愛憎故事
    在一場爭執中,引生被支開了,結果回來發現,一百二十個臉譜馬勺,毀了七隻,丟失八隻,剩下的也是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馬勺原本是漢族先民的一種生活用具,從夏商沿用至今,是以木頭為原料,鑿型加工而成,圓形用來盛水,長形用來添加飼料。而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馬勺和臉譜二者的碰撞,造就了另一種藝術形式——馬勺臉譜。
  • 馬勺臉譜,陝西民間藝術的剪影
    馬勺原本是先民用來餵馬的器具,選用優質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為原料,圓形部分用來盛水,長型部分用來盛裝飼料,而上面刻畫的圖案是人們為了自己的牲畜不受病蟲的侵害,因此過上美滿生活的神靈符咒。一刻一畫間,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淵源文明由此呈現,周秦文化中最輝煌的民俗過程得以傳承。
  • 繪製創意馬勺臉譜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繪製創意馬勺臉譜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2020-06-13 0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星:馬勺臉譜讓民間藝術大放光彩
    你看它鮮豔明亮的顏色、飽滿豐富的形態、誇張大膽的線條,再搭配上「花臉張」的一雙巧手,便勾勒出一張張形神兼備、明豔動人的社火臉譜,無不令人拍手稱奇。 馬勺臉譜為陝西三秦民間所獨有,由古代的民間祭祀活動及歌舞活動中的「假面」「塗臉」發展而來。馬勺臉譜傳承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淵遠文明,記載著周秦最輝煌的民俗文化。
  • 寶雞「馬勺李」:馬勺臉譜由他創始,「玩」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堪稱我國最為古老的臉譜之一,可以說是遠古先民留下的記憶。在寶雞最常見的是馬勺社火臉譜,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有多少年歷史,你知道嗎?其實,馬勺社火臉譜這種獨特的藝術並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而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寶雞著名民俗文化藝術家李繼友於上世紀80年代創作並獲國家專利的一種全新藝術形式,他也因此被稱為「馬勺李」。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繼友:在社火馬勺臉譜上綻放生命精彩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繼友:在社火馬勺臉譜上綻放生命精彩寶雞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傳統文化積澱深厚,社火就是其中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該社民間美術編輯室主任葉文熹看到後,專程趕到寶雞採訪李繼友,並在該社出版的《實用美術》雜誌上,對社火臉譜做了介紹。在葉文熹的幫助下,李繼友編著的《中國陝西社火臉譜》一書出版發行。李繼友在社火臉譜研究中,既尊崇傳統,又大膽創新。1984年,他將社火臉譜與馬勺相結合,第一次創作出以蚩尤為圖案的社火馬勺臉譜。
  • 孩子已經準備好馬勺臉譜年畫咯!
    鞭炮,年夜飯,春晚,紅包……等等,咱們中國人過年的裝備和習俗說上一天都說不完呢。其中在門上貼上福字,或者是各式各樣的年畫,會讓家裡在新的一年裡福氣滿滿,順順利利。正人學員作品究竟什麼是馬勺臉譜呢?原來啊,馬勺臉譜是將臉譜畫在了馬勺上。這個馬勺是農村人家常見的一種工具,從夏商開始出現,一直運用到至今。
  • 寶雞扶風馬勺臉譜傳承人馬亞峰作品獲「漢博杯」金獎
    寶雞扶風馬勺臉譜傳承人馬亞峰作品獲「漢博杯」金獎 2020-10-03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京劇的臉譜有什麼含義?美與醜的奇妙融合,組成了臉譜文化
    說唱臉譜這首歌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就有體現,它的歌詞是那一天爺爺領我去把京戲,看見那舞臺上面好多大花臉,紅白黃綠藍咧嘴又瞪眼,一邊唱一邊喊 哇呀呀呀,好像炸雷 嘰嘰喳喳震響在耳邊;這是前面部分,說的是當時作者跟著爺爺去看京劇,看到戲曲演員在戲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當時的作者不甚了解戲曲的演唱方式,只是看著新奇。
  • 大渡口:手繪臉譜傳承非遺文化 豐富孩子暑假生活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4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唐洪瓊)筆者7月13日獲悉,重慶市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錦愉社區開展「傳承非遺文化·繪製京劇臉譜」主題活動,50多位孩子和家長一同了解非遺文化,弘揚京劇臉譜藝術。「臉譜源於原始的圖騰,最初用於祭祀,後來演變為表演藝術。」
  • 推出臉譜系列產品 銀隆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夯實文化根基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弘揚和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使命和擔當。 在最近舉辦的2020第九屆上海國際客車展上,銀隆攜臉譜公路車等高調亮相,引發熱議。一直以來,銀隆致力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打造出「中國風」系列產品、臉譜系列產品,為城市綠色發展、城市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 臉譜,彩塑,團扇……非洲記者戀上中國非遺文化
    畫臉譜、做團扇、做彩塑……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新聞中心,非遺文化體驗互動區成為工作區外最熱鬧的區域,中外記者們在工作之餘,也紛紛前來體驗中國非遺文化,學習製作手工藝品。 乘電梯來到新聞中心二層,京味兒十足的非遺文化體驗區座位十分搶手。看過京劇,但臉譜是怎麼做成的?一張張神態各異的臉譜吸引了蘇丹記者阿布達拉的注意。說學就學,這位非洲記者拿起毛筆,蘸了蘸顏料,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開始往模具上塗色。不一會兒,臉譜的紅色腦門兒就大功告成。
  • 田有亮京劇臉譜集出版
    信報訊 京劇臉譜畫家田有亮所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京劇臉譜集,已由中國畫報社納入《中國戲曲臉譜叢書》,並分為四冊單獨出版,將於8月9日舉行首發式。    田有亮是老戲劇家翁偶虹的弟子。翁偶虹不僅長於創作劇本,還擅描畫臉譜。曾數十年多方收集古今戲曲臉譜珍藏並描繪。
  • 甘肅文化|甘肅秦腔臉譜三大流派(組圖)
    《大雪山》——黃宗道  王正強  編者的話: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正強所著的《甘肅戲劇史》(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130餘萬字,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由先秦篇、耿忠義天生一副額大、顴高、面頰瘦長的顏面,他的臉譜注重額、顴的刻畫,如他扮演的黃飛虎,紅整臉,刀眉大眼,腦門上細描火焰印堂紋,顴骨眼梢細描火焰表情紋;他飾演的李靖和三教主,額上細描為不同的五彩霞光,眼梢亦細描出不同的火焰表情紋。
  • 寶應夫婦創作臉譜畫卷,122.8米長卷上畫了1156幅臉譜
    於是,他對戲劇臉譜,就有了天然的親近感。在「文革」期間,有些戲劇界的前輩,擔心戲劇臉譜被毀,就悄悄把千餘張臉譜,都放在筱楊這裡,讓他保管收藏,這下更讓筱楊對臉譜有了全新的認知。每一張臉譜,都表達著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比如陰陽五行,比如天文地理。    「每張臉譜上的花紋、顏色,那都是有講究的,可不是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 甘肅秦腔臉譜流派
    主要有:董志塬派——即甘肅東路秦腔臉譜,清末便已流行在甘肅隴東一帶。此派臉譜由暢金山首創,並經楊改民、常俊德、白忠孝、任國棟、張天祿及二代、三代傳人暢明聲、馬裕斌、左建瑞、路富民等人繼承完善和發展,得以流傳和光大。董志塬臉譜是在秦腔和漢劇傳統臉譜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廟宇和石窟的塑像造型,逐漸創造和定型下來的。他的特點是頭畔大、起勢得力,起竅高,立眉立眼。強調大塊顏色的對比。
  • 巧畫京劇臉譜感受非遺文化榮麟家居將中式文化和現代生活完美融合
    巧畫京劇臉譜,感受非遺文化 。2018年1月1日,榮麟家居主辦的「榮麟生活家·巧畫京劇臉譜的手作沙龍」在鄭州紅星美凱龍三樓【京瓷家居】原創生活館成功舉辦。 紅星美凱龍鄭州商場景海龍總經理致辭並送上新年的祝福,景總說,榮麟企業旗下的【檳榔】【京瓷】【梧桐】是家居企業行業獨特的原創品牌,它不是單純的賣產品,而是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打破了傳統商家做促銷活動的局限,這種形式非常好。
  • 細說京劇臉譜之色彩文化
    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籤。臉譜來源於面具孕育於上古圖騰,發源於春秋儺祭,滋養於漢唐代面,演變於宋元塗面,成型於明清臉譜俗語說
  • 灶王爺的「臉譜」
    □韓 羽 十多歲時趕廟會,看草臺班子戲,見戲臺上一婦女拿著擀麵杖追打一個老頭兒。這老頭兒的眼睛、鼻子、嘴的部位是灰黑色,額頭、臉頰、下巴的部位是白淨面皮,像似一張大白臉套著一張小黑臉,逗極趣極。後來聽人說,老頭兒是灶王爺,戲出是「打灶王」。
  • 畫臉譜講故事 川劇臉譜技藝如何傳承
    今年已經81歲高齡的歐陽榮華不僅堅持創作臉譜,還作為老師加入了國家藝術基金川劇臉譜傳承高級研修班,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講臺為學生們教授川劇臉譜技法。今日,國家藝術基金「川劇臉譜藝術人才培養」師生作品展將在武侯區文化館藝創空間舉行,讓群眾更直觀地感受中國戲曲臉譜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展現川劇臉譜繪製技藝的傳承。昨日,記者來到歐陽榮華的家中,聽他講述了川劇臉譜技藝如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