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手繪臉譜傳承非遺文化 豐富孩子暑假生活

2020-12-24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4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唐洪瓊)筆者7月13日獲悉,重慶市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錦愉社區開展「傳承非遺文化·繪製京劇臉譜」主題活動,50多位孩子和家長一同了解非遺文化,弘揚京劇臉譜藝術。

「臉譜源於原始的圖騰,最初用於祭祀,後來演變為表演藝術。」社區工作人員首先給大家普及了一些臉譜知識,接著介紹了京劇的來歷,京劇臉譜的含義,並講解了不同臉譜的色彩與性格。「紅臉為忠勇,白臉為奸詐,黑臉表示勇猛,藍臉表示重情義……」小朋友們聽了直點頭,原來京劇臉譜這麼有意思。

學習了理論知識後,小朋友們開始了最歡迎的製作石膏臉譜!社區工作人員現場做示範,只見拿出一個白色磨具,在裡面倒上水,摻上生石灰,攪拌均勻後把和好的石膏糊倒入磨具,等上一刻鐘,一個石膏臉譜模型就呼之欲出。

繪製臉譜令人更加興奮。先勾勒線條,再塗上顏料,色彩對比要強。臉譜繪畫雖然只有兩個步驟,但操作起來還是很難的,在立體的面具上勾勒線條想畫好並不容易。上色時,指導老師沒有拘束小朋友們用色,而是讓他們自由發揮。

相關焦點

  • 濟南社火臉譜非遺傳人「授藝」華裔青少年 傳承中華文化
    濟南社火臉譜非遺傳人「授藝」華裔青少年 傳承中華文化 2017-12趙曉 攝  威風凜凜的關公、如花似玉的青衣、火眼金睛的孫悟空……現場,華裔青少年紛紛挑選了自己喜歡的人物臉譜模板,在侯志新的指導下,體驗臉譜製作。  近4天來,侯志新已為來自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0餘名華裔青少年教授了簡單的臉譜製作技藝。在現場,一女生正在聚精會神地為「青衣」臉譜「化妝」。
  • 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12月9日,嵐臺傳統燈籠非遺項目授牌儀式在平潭澳前中心小學舉行。經實驗區社會事業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聯合認定,平潭澳前中心小學、平潭嵐城中心小學、平潭城關小學為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創作手繪燈籠 爭當非遺傳人非遺進校園,能吸引孩子嗎?此次傳承儀式,給出了答案。
  • 2018京津冀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巡展15日開幕 助推三地文化傳承交流
    央廣網天津6月15日消息(記者賈立梁)2018京津冀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巡展暨河東區第九屆社區文化藝術節今天正式開幕。活動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理念,充分體現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
  • 巧畫京劇臉譜感受非遺文化榮麟家居將中式文化和現代生活完美融合
    巧畫京劇臉譜,感受非遺文化 。2018年1月1日,榮麟家居主辦的「榮麟生活家·巧畫京劇臉譜的手作沙龍」在鄭州紅星美凱龍三樓【京瓷家居】原創生活館成功舉辦。活動邀請到了中國國寶級翁派京劇臉譜彩繪非遺傳承人孫世良先生、紅星美凱龍鄭州商場總經理景海龍先生,北京榮麟總部文化傳播部劉總,北京榮麟鄭州直營部負責人楊小兵楊總以及熱愛傳統文化的新老客戶朋友們齊聚一堂,一起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馬勺臉譜,描繪在生活用具上的臉譜文化
    馬勺臉譜的特點馬勺臉譜為陝西三秦地方民間獨有,是由當地的社火文化演變而來,其底是當地人生活中普通的生活用具馬勺,馬勺則是中國先民的生活用具,從夏周時期沿用至今,通過對大件的木材一道一道精雕細刻而成。當歷史久遠的馬勺遇到燦爛的社火文化,碰撞之中,就產生了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馬勺臉譜,更精確的記錄了周秦文化最輝煌的民俗過程。
  • 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 龍珠社區舉辦非遺遊園活動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曹文麗)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搭建社區居民的互動交流平臺,倡導「社區共享共建」的理念。近日,龍珠社區結合民生微實事項目,在桃源村三期歲寶門口舉辦"傳承多彩文化,創享美好生活 "為主題的非遺遊園活動,社區黨員群眾等200多人參與活動。
  • 學3D列印 訪非遺文化 杭州小學生完成花式暑假作業
    母女倆的默契合作,讓蔣源體會到了賺錢的艱辛,體驗到了生活的不易。「這份作業,能讓孩子親身體驗生活,這種鍛鍊,要比做父母的說教作用大,不僅能豐富假期生活,而且對她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很有幫助。」蔣源媽媽對於這份特別的作業,非常認可和支持。
  • 臉譜,彩塑,團扇……非洲記者戀上中國非遺文化
    畫臉譜、做團扇、做彩塑……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新聞中心,非遺文化體驗互動區成為工作區外最熱鬧的區域,中外記者們在工作之餘,也紛紛前來體驗中國非遺文化,學習製作手工藝品。 乘電梯來到新聞中心二層,京味兒十足的非遺文化體驗區座位十分搶手。看過京劇,但臉譜是怎麼做成的?一張張神態各異的臉譜吸引了蘇丹記者阿布達拉的注意。說學就學,這位非洲記者拿起毛筆,蘸了蘸顏料,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開始往模具上塗色。不一會兒,臉譜的紅色腦門兒就大功告成。
  • 大渡口非遺瑰寶大薈萃!剪紙、亂針繡、燒烤...哪個是你的菜?
    目前,大渡口有11個市級非遺46個區級非遺涵蓋了美術、戲劇、舞蹈、醫藥傳統技藝、民俗、民間文學等今天渡小美帶大家一起去了解大渡口的「非遺」堰興剪紙作品精巧細膩,題材廣泛,寓意深長,充分反映了重慶的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歷史景觀、民族文化等,傳承歷史,反映生活,受到中外藝術愛好者和普通百姓的喜愛,也成為大渡口區乃至重慶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 不懂美術也可畫彩繪臉譜 世家後代讓「非遺」接地氣
    前天適逢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榮寶齋木版水印、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北京鬃人、泥塑彩繪臉譜、北京仿古瓷、繩結等百姓易於參與的「非遺」項目,分別由傳承人坐鎮,在西單文化廣場「2014年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中與市民互動——小朋友敲擊銅盤觀鬃人轉動、女孩提筆為孫悟空面具勾臉、老年人也拿起耙子體驗了一把木版水印,似乎只有能工巧匠才能觸碰的「非遺」技藝,百姓伸手可及。
  • 傳承非遺文化,體驗民俗樂趣!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夢晴 孫文麗 通訊員 王聰聰為了豐富廣大青少年朋友的暑期生活,德州市博物館開設「非遺進課堂」手工DIY活動,德州市的非遺傳承人們親自授課。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石泉縣池河小學:非遺進社團,讓民俗傳承「後繼有人」
    ,盡情地鑽研著自己所喜歡的非遺文化。池河小學按照學生興趣開設了馬勺臉譜、剪紙、紙漿畫、書法、象棋、腰鼓、籃球、足球等21個學生社團,涉及文學、藝術、科學、體育等多個領域。其中,馬勺臉譜、剪紙、紙漿畫、泥塑等傳承非遺文化、弘揚民俗技藝的社團,是這學期學校重點培育的社團。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一起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展覽選取了50件寓意美好的展品,以「春節溯源」、「生肖趣話」、「年俗大觀」等三個篇章,介紹了「春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巴渝大地上的傳承與新變。我館通過展覽,營造吉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與您一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體驗「京彩」生活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京彩」生活 傳承非遺文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4-10 07:10 來源: 新華社 當日,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分校的數十名同學來到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彩瓷」的傳承和生產場所——京彩瓷博物館,了解並體驗製作京彩瓷,從中感受中國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京彩瓷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沿襲宮廷造辦處制瓷工藝,傳承並發展了康、雍、乾三朝制瓷繪瓷技法,用粉彩、古彩、新彩和琺瑯彩技藝展現了皇城皇家的經典文化和中國瓷文化的神韻。
  • 聊城高唐:非遺走進課堂 傳承文化遺產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4日訊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唐老豆腐就是其中一項,在2019年被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命名為《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南昌首張手繪「非遺」地圖出爐
    ▲南昌首張「非遺」手繪地圖,把南昌各縣區市級以上1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卡通的形式呈現給市民。  西山萬壽宮廟會、瓷板畫、上坂關公燈、滕王閣傳說、南昌瓦罐煨湯製作技藝……昨日,記者從南昌市文化館獲悉,該館特邀一批青年畫家,歷時四個月,共同創作設計了這幅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南昌非物質文化遺產手繪地圖」。同時,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編印了首張「非遺」手繪地圖,把南昌各縣區市級以上1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卡通的形式呈現給市民。
  • 陝西小學「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承從小學生開始
    陝西小學「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承從小學生開始 11月25日—28日,在西安高新區中小學「中國夢我的夢」百幅美術作品展活動現場,記者看到721件作品中,無論是紀實的攝影、靈巧的剪紙,還是精巧的手工、新穎的石頭畫,每一根線條、每一縷色彩、每一筆創意,都寄託著小作者對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繼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追求,也彰顯著高新二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獨特視角。
  • 豐富青年文化生活 展現青春奮鬥風採
    傳承五四精神 譜寫青春華章 為弘揚五四精神,激發青春活力,展示青春風採,海巢HOT·社區青年匯開展了「五四精神 傳承有我」線上主題活動。活動中,團員青年們通過重溫入團誓詞、學習共青團發展歷史,堅定了理想信念。
  • 臨朐縣冶源街道:非遺文化繪出脫貧之花
    近年來,冶源街道抓住這一特色優勢,深入挖掘、弘揚、傳承非遺文化,並將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使其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不斷提升文化的引領作用,用非遺文化描繪出脫貧致富之花。  一筆一畫,描出脫貧路徑  一張張漂亮優美的年畫,深藏著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和傳說。而傳承弘揚的一張張手繪年畫,則承載著不息的文脈和非遺發展歷史。
  • 一冊在手,盡覽大渡口 |《大渡口區文化旅遊掠影》精裝印製,驚喜典藏!
    為更好地展現大渡口文旅的資源稟賦、人文魅力和發展成果,增強發展信心,大渡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特編訂《上善之地 大德之城——大渡口區文化旅遊掠影》畫冊,以山水之城、人文之韻、鋼城之魂、活力之地四個方面,為您展開大渡口的文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