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小學「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承從小學生開始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陝西小學「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承從小學生開始

  民間工藝美術、剪紙、書法國畫、石頭彩繪等721件栩栩如生的精美藝術作品,讓在場的參觀者無不驚嘆,驚嘆這些傑作竟是出自西安高新第二小學的2000多名小學生之手!11月25日—28日,在西安高新區中小學「中國夢我的夢」百幅美術作品展活動現場,記者看到721件作品中,無論是紀實的攝影、靈巧的剪紙,還是精巧的手工、新穎的石頭畫,每一根線條、每一縷色彩、每一筆創意,都寄託著小作者對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繼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追求,也彰顯著高新二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獨特視角。

  將陝西「非遺」文化融入教學

  據西安高新第二小學校長張惠蘭介紹,這次二小參加高新區中小學「中國夢我的夢」百幅美術作品展中的714幅藝術作品,全部是學生在課堂上或社團活動及家裡完成的。作品均圍繞「陝西民間美術」、「中國傳統藝術」、「現代兒童藝術」三個主題,展出了陝西民間剪紙、鳳翔泥塑、馬勺臉譜、陝西秦繡、關中麵塑、石頭彩繪、裝飾繪畫、盤藝設計、趣味線描、綜合創意、動感雕塑、炫彩染紙等眾多內容。

  具有陝西地域特色的「陝西民間美術」更是受到了省教科所美術教研員、市區美術教研員等參觀者的高度讚揚,他們稱「二小美術教育能夠積極發掘民族藝術元素,就地取材、創新教學、特色鮮明且成果突出」。 記者在現場看到,鮮明的風格、精彩的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家長前去參觀,人們在熱議的同時,也肯定了二小堅持多年的「普及+提高」藝術教育理念、「課堂+社團活動」藝術教育模式以及學校特有的「一書六藝」書香文化。

  據悉,二小堅持「質量+特色」發展之路,堅持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使學生在美術教育方面不僅提升了藝術表現力,而且發展了藝術創造力,為可持續性發展和終生幸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申報世界遺產教育基地

  傳承、發展和光大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高新二小從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足夠的營養,篩選學生喜聞樂見、能夠激發學生創造力、想像力的種類,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特色的藝術教育模式。

  張惠蘭校長說,學校正在申報教科文組織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基地。在日常教學中學校利用課堂教學的講授法,興趣活動的賞析、探究法,美術社團的直觀法和練習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有趣味性的、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去發現和探索,從而創造出不同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感。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還可以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部肌肉群的訓練又有利於大腦的開發。「經過我們幾年的探尋、摸索、創新,對二小每位教師來說辛苦並幸福著,最開心的莫過於孩子在學習中的那份用情、用心和快樂,這種從指間到心靈的跨越,一定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小學教育中讓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保護並繼承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惠蘭如是說。

  據了解,現在陝西省已經有十所學校成功申報到了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基地,今年將有兩到三個單位準備申報。

  記者 許江鋒

相關焦點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福建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非遺文化魅力再展現,田寮小學傳承在校園
    除「抗疫」主題非遺展外,今天,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也通過小課堂的形式走進學生們的校園生活,由中國結代表性傳承人楊林娟老師、棉塑代表性傳承人羅曉琳老師為學生們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帶領學生們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 「非遺進校園」|羌族草編進校園 編織五彩非遺夢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四川省北川縣羌族草編進校園實踐案例」。 草編授課老師吳敏在北川縣永安小學授課。
  • 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傳承
    鯉城區常泰街道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藝活躍,非遺項目繁多。近年來,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非遺項目課程、泉州歌訣比賽等活動在轄區各中小學內隨處可見;舉辦「對山風」民間文化節、閩南文化假期活動營等,開展閩南文化傳承工作,讓閩南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 非遺進校園|凝聚教師力量,架起廣府非遺傳承之橋
    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率先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城市之一。多年的經驗讓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們意識到,非遺不應僅僅只是走進校園,讓孩子們認識;更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質量地幫助孩子們掌握非遺技藝,切實助力非遺傳承工作。
  • 雨花非遺進校園,相伴學生助成長!
    雨花非遺進校園,相伴學生助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雨花區委、區政府積極響應,認真組織,在雨花區教育局的統籌下,依託湖南雨花非遺館的非遺課程及傳承人師資,展開了一系列2020年非遺進校園課程及活動,進一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
  • 拉薩城關區娘熱小學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被引入學校課堂教育,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喜愛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日,城關區娘熱小學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暨「傳承多彩非遺,築夢文化校園」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師生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意識。
  •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 2020-11-01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陵源天子山中心學校:傳承非遺文化 打造特色校園
    除精緻的校園引人眼球外,學校的「非遺」傳承更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圍鼓作為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敲」進了校園,奏響「非遺」傳承新樂章。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藝,圍鼓起源極早。在張家界市的區縣鄉村都有分布,目前已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在武陵源農村,圍鼓是最普及的樂器,每逢紅白喜事都有圍鼓和鎖吶表演。並隨其發展和興旺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和豐富的內涵。例如:表演形式中融進了生產、生活、鄉土風情、時代特徵等內容,同時注入獲得感,幸福感等更多元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很多非物質文化傳承面臨著困局。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每周三下午,廣州市白雲區竹料第二小學的洪拳武術興趣班裡,都能看到學生們紮實的馬步,聽到虎虎的拳風。竹料村位於流溪河畔,水運發達,自古便是商貿之地,當地人素來重視練武防身,竹料洪拳由此傳承而來。如今,竹料二小洪拳隊蓬勃成長,也成為廣州「非遺進校園」的生動寫照。
  • 河北張家口:傳承非遺文化,鄉村小學校園內舞起王河灣挎鼓!
    2020年12月11日,河北張家口,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河灣挎鼓代表性傳承人賀海在四方臺小學指導學生們練習王河灣挎鼓。王河灣挎鼓是流傳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的一種地秧歌,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進校園案例連續兩年「雙入選」全國十佳,廣州如何做到的?
    廣州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年輕群體的成長,讓古老手藝在校園裡生根發芽?12月7日,廣州市非遺進校園交流會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辦,這場交流會聚集了專家學者、非遺一線工作者、傳承人和學校師生同臺,共論讓「學生哥」愛上非遺的「廣州模式」秘訣究竟在哪。
  •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2020-12-18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客家文化 爭做非遺小傳人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傳承和保護好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全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興趣,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6月開始,龍南縣文化館聯合龍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龍南四中等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 非遺動態丨2019-2020年度廣東省戲曲進校園·走進梅縣區扶外小學
    非遺走進梅縣區扶外小學●●為弘揚優秀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更直觀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戲曲知識、表演形式。梅州市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教育局聯合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
  • 非遺進校園活動 走進光明田寮小學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劉雲惠裡 通訊員 潘志瑩) 近日,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市光明區田寮小學,為該校學生帶來了精彩的「抗疫」主題非遺展和生動的非遺小課堂手工課。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來到非遺小課堂現場授課。
  • 連續兩年「雙入選」全國十佳 看「非遺進校園」的「廣州模式」
    1998年,番禺區沙灣西村育才小學成立了醒獅隊和廣東音樂社團,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廣東醒師、廣東音樂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2002年,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小班和中班開展了學前刺繡活動;同年,番禺區沙灣鎮實驗小學成立了沙坑醒獅、武術、舞龍、舞鳳傳承研究小組;2003年,番禺區紅基學校開始開設「民間灰塑藝術特色德育校本課程」;2004年,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
  • 田心學校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
    (通訊員 鍾浴榕)為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近日,田心學校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