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福建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多彩活動覆蓋縣區 非遺種子在校園落地生根
「這個怎麼剪才不會斷?」「木偶為什麼不聽我使喚呢?」「看我繡得好看不?」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
在薌城實小、在龍文鴻浦小學、在華安縣新圩中心小學……一張張細膩雅致的剪紙作品、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棉花畫、一張張獨具一格的漳州木版年畫、一幅幅精巧絕美的漳繡作品、一場場生動驚豔的漳州木偶戲……
這是漳州市正在開展的「2020年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聯合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充分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非遺」融入日常教學 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鼎沸,喝彩聲、掌聲陣陣。在這裡舉行的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最後一個節目,是「越南竹竿舞」。
「越南竹竿舞」是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據了解,南靖縣豐田鎮是華僑聚集地。由於外來文化隨著華僑的遷入而在此紮根,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成了本地文化,「越南竹竿舞」正是這樣延續而來,連名稱都沒有改變。十二年一貫制的豐田華僑學校作為該項目的傳承點,結合平時的校園活動,將竹竿舞融入日常教學,每周安排初一年級、小學三至六年級進行竹竿舞訓練,幼兒園大年段早操活動也把竹竿舞作為其中一項內容。
該校「非遺」傳承人王淑梅老師告訴記者,竹竿舞活動旨在讓學校學生積極參與傳統舞蹈,通過活動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教會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展示豐田華僑學校藝術教育和僑鄉的特色成果。
同樣把「非遺」項目融入日常教學的還有龍海市白水中心小學。該校是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校,2019 年被福建省教育廳推薦為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是龍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海剪紙的主要傳承基地,也是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學校白水剪紙工作坊被評為 2019年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據了解,白水中心小學還開發了校本課程--白水剪紙,該課程被評為 2019年福建省中小學精品校本課程。
像豐田華僑學校、白水中心小學這樣的學校,在漳州還很多。12月1日,漳州市發布《關於公布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確定漳州市實驗小學等39所學校為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記者發現,申報項目除了大家熟悉的大鼓涼傘、漳浦剪紙、木偶等,還有漳州窯、何陽拳、竹馬戲、東山歌冊等,本地特色鮮明。
零距離體驗感受 提升文化遺產認知保護意識
今年,為了讓更多的在校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傳承漳州「非遺」項目, 除舉行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向師生宣講有關我市「非遺」的項目和歷史傳承保護等常識,手把手教授學生有關「非遺」的技藝手法外,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還從12月9日起組織開展《漳州非遺小課堂2》錄製工作。
經過多年來分類推進、分步實施,「非遺」進校園活動取得明顯效果,深受師生喜愛。薌城實小楊炳光老師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非遺」進校園不但豐富了孩子們的校園文化生活,也進入孩子們的大腦和心靈,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樹立大國文化自信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校園裡的孩子們通過零距離體驗和感受,對「非遺」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學生家長紛紛表示,孩子通過聽講、動手體驗,不僅有了非常美好的經歷,對傳統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再覺得「非遺」離自己很遙遠,而是與生活密切相關,有力提升了兒童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和保護意識。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2020年,漳州市組織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進入全市各地的34所學校,包括漳浦剪紙、棉花畫、漳州木版年畫、漳繡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等「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相應的「非遺」項目技藝,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漳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評選上的學校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遺」傳播,進一步提高全市師生「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全力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漳州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