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山,膠東名山,棲霞六大名山(分別為牙山、艾山、崮山、唐山、方山、蠶山)之一。棲霞山巒綿亙、丘陵起伏,素有「膠東屋脊」之稱。六大名山乃棲霞境內2500多座大小山頭中的精華,而蠶山又是其中唯一沒有經過開發的。它奇峰突起,峻險挺拔,好似擎天巨柱,鬼斧神工,氣勢恢宏。由於蠶山地質特殊,大多數攀山者只能望峰興嘆。關於蠶山的名稱由來和歷史典故,下面就聽聽張國安先生的講述。
蠶山得名有講究
蠶山位於棲霞市西北部的蘇家店鎮境內,海拔493 米,面積5平方公裡。它西眺招遠,北望龍口,東距艾山20公裡,東北相距蓬萊亦不遠。清光緒版《棲霞縣誌》載:「在縣西北五十裡一峰孤秀,形如蠶簇」。蠶山故而得名。
蠶山的得名與棲霞悠久的地域歷史文化分不開。蠶簇亦作蠶蔟,俗稱蠶山,系供蠶吐絲作繭的用具,多用竹、木、草等做成上尖下寬略似山形。膠東半島在古代很早就有柞蠶放養、織造柞絲綢的傳統。而棲霞山多,滿山的柞樹林,正適宜養殖柞蠶。據縣誌載:「康熙三十年,諸城人教植柞樹,飼山蠶成繭。」後來,棲霞方山蠶場已是全國著名的蠶種生產企業。
蠶山是一座孤山。在方圓幾十裡內,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它沒有連綿的山脈作依傍,不像別的山那樣,脈脈相連。在群山的環繞裡,顯得是那麼標新立異、卓爾不群。圓錐型的山體,底部山坡較為平緩,愈向上愈陡險,快到山頂部時突兀地戴上了一頂巨大的帽子,聳起一座東西長約200 米、南北寬約30 米、上下高約50米的陡石硼。遠看似乳,又像一朵蘑菇雲;近看似古船倒扣;而從南北兩側遙望,又猶如一隻昂首挺立的巨蠶,這也是它如今被人們稱為蠶山的主要原因。
歷史文化與傳說
蠶山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據史料記載,古時,這裡曾是萊國的疆域,蠶山西麓是流經黃縣(今龍口)全境的黃水河的發源地之一。抗戰時期,蠶山南麓的曲家溝村是八路軍北海區蠶山地區後方醫院所在地。
蠶山西麓,「弓沒弦嶺」、「伏將口」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傳說當年唐二主徵東時,薛仁貴部下有一年輕小將途經蠶山西麓時迷路,傲慢無禮地鞭指駝背如彎弓的砍柴老人說:「弓沒弦!方山大寨怎麼走?」弓背老人沒有搭話,用手朝山上一指。小將順著那方向攀援而上,過了幾個時辰,怒氣衝衝地返回,鞭指老人怒斥道:「你這個弓沒弦騙我走到圍子誤我行程!」弓背老人說:「我弓沒弦射你圍子上,如果有弦的話射你蠶山峰頂上!」小將自知理虧只好順著來路悻悻前行,穿過密林深澗,前方一處險峻的隘口,小將環顧四周,發現路旁有一碑碣上書三個大字「伏將口」,頓感很不吉利,急忙勒馬回返,恰在此時一陣梆子響,箭矢如飛蝗,小將中箭落馬。從此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蠶山西,伏將口,小將無理路難走。」
蠶山的神話傳說故事主要講的是蠶山與艾山之間的恩怨。相傳早年艾山與蠶山是並肩而立的兩座姐妹山。姐姐艾山忠厚老實,妹妹蠶山生來心胸狹窄,秉性多疑,因與姐姐比高時姐姐說了一句「蠶山高,蠶山高,蠶山達不到艾山腰」,一氣之下便把姐姐的一隻「耳朵」咬掉了。艾山忍無可忍,一腳把蠶山蹬出了40裡,路上荊棘滿地,把蠶山的頭髮都扯掉了。如今從正面端詳艾山,主峰以西似缺少一隻「耳朵」,即只有東耳峰。
傳說蠶山頂上的裸露巖石是蠶妹與姐姐比高時長出來的。如今蠶妹沒有頭髮,羞於見人,遂揀起一頂破草帽戴在頭上,暗暗哭泣。民謠曰「蠶山戴帽,大雨來到」,當地人以蠶山孤峰上是否籠罩雲霧來測陰晴。無獨有偶,在龍口也流傳著類似的民謠:「蠶山高,蠶山高,蠶山達不到萊山腰」、「萊山戴帽,大雨來到」。萊山位於蠶山西北方面數十裡的龍口境內。萊山只有西邊一個「耳朵」,叫油青石。傳說萊山與蠶山曾是哥倆,哥倆吵架,蠶山咬掉了萊山的東耳,就被萊山一腳蹬到棲霞去了。再有,崑嵛山一帶也同樣流傳著「蒼山高,蒼山高,蒼山達不到泰礡頂(崑嵛山主峰)的腰」的民謠。
蠶山是座死火山
從地質學角度來講,蠶山是一座火山遺蹟保持完整的死火山。膠東火山遺蹟甚多,如方山、唐山等。我們通常看到的國內火山(大多為死火山)因為大多已遭受風化侵蝕、人為破壞,火山遺蹟殘缺不全,只能看到零星散布的太古期間火山噴發時集落的巨細石塊。蠶山頂部的大石硼是當年玄武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堆積而成,是一種完美的火山錐。而在火山噴發時大量的巖漿向四周噴發,因此形成了山體周圍分散著的大量火山巖石及巖屑,這與黑龍江的五大連池的石海有些相似。
由於蠶山火山噴發的形式屬於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的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因而形成了蠶山四周坡度勻稱,呈圓臺狀,圓臺之上,又生出一石峰,其石峰突兀,陡峭如削,直插雲霄的獨特風貌。此外,蠶山無明顯的火山口,這與火山爆發時集中力量不夠充足和噴發時間不足使巖漿過早冷凝等原因有關。所謂火山口,是位於錐頂噴出口上方的盆狀凹陷。如長白山頂部的天池。這是因為在火山爆發的過程中力量特別大,噴出的巖漿由火山口流向四面八方。後來噴發的力量逐漸變小了,火山口處的熔巖慢慢凝固起來,形成一個凹地。
秘密通道可登頂
蠶山頂部人跡罕至,除了險要,更因一般人找不到登頂的突破口,猶如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筆者曾先後兩次結伴攀登蠶山。站在石硼根部,抬頭仰望,只見壁立千仞,一叢叢不知名的灌木,在石縫間頑強地從容生長。頭頂巨大的玄武石巖色澤黑亮,仿佛搖搖欲墜,令人心驚膽顫,望而卻步。
第一次登蠶山,正趕上「蠶山戴帽」的天氣。雨霧鎖奇峰。我們選擇一道道石縫進行試探性攀登,折騰一陣後,卻被陡峭的巖壁攔住去路。為安全起見,最終不得不放棄。直到有一年冬天前往,巧遇小羊倌王燕亮引路才圓登頂夢。
原來登頂的秘密「機關」就在石硼東南角一條高達數米、直上直下的石縫。只要有勇氣和膽量攀上那道石縫,沿「蠶背」在巨石間穿越,便能達到蠶山最高點。小羊倌告訴我們,早年在蠶山曾發生過多起險情,現今,即使自小在蠶山腳下長大的人,也沒多少人敢問津山頂了,這條險峻的唯一能登頂的線路也漸漸成為一條秘密通道。
蠶山頂堆砌的火山巖體依然保持著原始姿態,仿佛巖漿噴發後剛凝固不久。偶然遊人的到來,會驚起危巖峭壁中數不清的鳥類,它們當空迴旋,不久便趨於安靜,停落在四周,打量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在一處光滑的巖壁上,鐫刻著塗有紅油漆的「愛永恆」等字樣。這些山盟海誓給人跡罕至的冰冷巖石增添了幾分浪漫。
人類登山的目的不只是勇敢和無畏的證明,不是為了徵服大山,徵服自然,而是親近大山,回歸自然。記得首位登頂珠峰的紐西蘭著名登山家和探險家埃德蒙·希拉蕊曾經這樣說過:「我們並沒有征服高山,我們只是徵服了我們自身。」敬畏大山就是敬畏生命。感謝大山用她仁慈寬厚的手掌一次又一次地將我高高託起。佇立蠶山之巔,面對著蠶山和環繞四周的我曾登頂過的艾山、崮山、萊山、羅山、方山、唐山……我虔誠地跪下,深深地向她們頂禮膜拜!(作者:張國安。棲霞市民政局 崔保華 供稿。)
來源:膠東故事會
本期編輯:張曉潔
責任編輯:翟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