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蠶山:山峰形如蠶簇得名 秘密通道可登山頂

2020-12-25 齊魯網

原標題:棲霞蠶山:山峰形如蠶簇得名 秘密通道可登山頂

  蠶山,膠東名山,棲霞六大名山(分別為牙山、艾山、崮山、唐山、方山、蠶山)之一。棲霞山巒綿亙、丘嶺起伏,素有「膠東屋脊」之稱。六大名山乃棲霞境內2500多座大小山頭中的精華,而蠶山又是其中惟一沒有經過開發的。它奇峰突起,峻險挺拔,好似擎天巨柱,鬼斧神工,氣勢恢宏。由於蠶山地質特殊,大多數攀山者只能望峰興嘆。

  蠶山得名有講究

     蠶山位於棲霞市蘇家店鎮境內,海拔493 米,面積5平方公裡。它西臨招遠,北臨龍口,東距艾山20公裡,東北與蓬萊接壤。清光緒《棲霞縣誌》載:「在縣西北五十裡一峰孤秀,形如蠶簇」.蠶山故爾得名。蠶山的得名與棲霞悠久的地域歷史文化分不開。蠶簇亦作蠶蔟,俗稱蠶山,系供蠶吐絲作繭的用具,多用竹、木、草等做成上尖下寬略似山形。膠東半島是中國柞蠶放養、柞絲綢織造的發源地。棲霞山多,滿山的柞樹林,適宜養殖柞蠶。據縣誌載:「康熙三十年,諸城人教植柞樹,飼山蠶成繭。」現今,棲霞方山蠶場已是全國著名的蠶種生產企業。

  蠶山是一座孤山。在方圓幾十裡內,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它沒有連綿的山脈作依傍,不像別的山那樣,脈脈相連。在群山的環繞裡,顯得是那麼標新立異、卓而不群。圓錐型的山體,底部山坡較為平緩,愈向上愈陡險,快到山頂部時突兀地戴上了一頂巨大的帽子,聳起一座東西長約200 米、南北寬約30 米、上下高約50米的陡石硼。遠看似乳頭堅挺,又像一朵蘑菇雲;近看似古船倒扣;而從南北兩側遙望,又猶如一隻昂首挺立的巨蠶,這也是它如今被人們稱為蠶山的主要原因。

  歷史文化與傳說

     蠶山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據史料記載,古時,這裡曾是萊國的疆域,蠶山西麓是流經黃縣(今龍口)全境的黃水河的發源地之一。抗戰時期,蠶山南麓的曲家溝村是八路軍北海區蠶山地區後方醫院所在地。蠶山西麓,「弓沒弦嶺」、「伏將口」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傳說當年唐二主徵東時,薛仁貴部下有一年輕小將途經蠶山西麓時迷路,傲慢無禮地鞭指駝背如彎弓的砍柴老人說:「弓沒弦!方山大寨怎麼走?」弓背老人沒有搭話,用手朝山上一指。小將順著那方向攀援而上,過了幾個時辰,怒氣衝衝地返回,鞭指老人怒斥道:「你這個弓沒弦騙我走到圍子誤我行程!」弓背老人說:「我弓沒弦射你圍子上,如果有弦的話射你蠶山峰頂上!」小將自知理虧只好順著來路悻悻前行,穿過密林深澗,前方一處險峻的隘口,小將環顧四周,發現路旁有一碑碣上書三個大字「伏將口」,頓感很不吉利,急忙勒馬回返,恰在此時一陣梆子響,箭矢如飛蝗,小將中箭落馬。從此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蠶山西,伏將口,小將無理路難走。」

  蠶山的神話傳說故事主要反映的是蠶山與艾山之間的恩怨。相傳早年艾山與蠶山是並肩而立的兩座姐妹山。姐姐艾山忠厚老實,妹妹蠶山生來心胸狹窄,秉性多疑,因與姐姐比高時姐姐說了一句「蠶山高,蠶山高,蠶山達不到艾山腰」,一氣之下便把姐姐的一隻「耳朵」咬掉了。艾山忍無可忍,一腳把蠶山蹬出了40裡,路上荊棘滿地,把蠶山的頭髮都扯掉了。如今從正面端詳艾山,主峰以西似缺少一隻「耳朵」,即只有東耳峰。

  傳說蠶山頂上的裸露巖石是蠶妹與姐姐比高時長出來的。如今蠶妹沒有頭髮,羞於見人,遂揀起一頂破草帽戴在頭上,暗暗哭泣。民謠曰「蠶山戴帽,大雨來到」,當地人以蠶山孤峰上是否籠罩雲霧來測陰晴。無獨有偶,在龍口也流傳著類似的民謠:「蠶山高,蠶山高,蠶山達不到萊山腰」、「萊山戴帽,大雨來到」.萊山位於蠶山西北方面數十裡的龍口境內。萊山只有西邊一個「耳朵」,叫油青石。傳說萊山與蠶山曾是哥倆,哥倆吵架,蠶山咬掉了萊山的東耳,就被萊山一腳蹬到棲霞去了。再有,崑嵛山一帶也同樣流傳著「蒼山高,蒼山高,蒼山達不到泰礡頂(崑嵛山主峰)的腰」的民謠。

  蠶山是座死火山

      從地質學角度來講,蠶山是一座火山遺蹟保持完整的死火山。膠東火山遺蹟甚多,如方山、唐山等。我們通常看到的國內火山(大多為死火山)因為大多已遭受風化侵蝕、人為破壞,火山遺蹟殘缺不全,只能看到零星散布的太古期間火山噴發時集落的巨細石塊。蠶山頂部的大石硼是當年玄武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堆積而成,是一種完美的火山錐。而在火山噴發時大量的巖漿向四周噴發,因此形成了山體周圍分散著的大量火山巖石及巖屑。這與黑龍江的五大連池的石海有些相似。由於蠶山火山噴發的形式屬於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的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因而形成了蠶山四周坡度勻稱,呈圓臺狀,圓臺之上,又生出一石峰,其石峰突兀,陡峭如削,直插雲霄的獨特風貌。此外,蠶山無明顯的火山口,這與火山爆發時集中力量不夠充足和噴發時間不足使巖漿過早冷凝等原因有關。所謂火山口,是位於錐頂噴出口上方的盆狀凹陷。如長白山頂部的天池。這是因為在火山爆發的過程中力量特別大,噴出的巖漿由火山口流向四面八方。後來噴發的力量逐漸變小了,火山口處的熔巖慢慢凝固起來,形成一個凹地。

  秘密通道可登頂

      蠶山頂部人跡罕至,除了險要,更因一般人找不到登頂的突破口,猶如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筆者曾先後兩次結伴攀登蠶山。站在石硼根部,抬頭仰望,只見壁立千仞,一叢叢不知名的灌木,在石縫間頑強地從容生長。頭頂巨大的玄武石巖色澤黑亮,仿佛搖搖欲墜,令人心驚膽顫,望而卻步。第一次登蠶山,正趕上「蠶山戴帽」的天氣。雨霧鎖奇峰。我們選擇一道道石縫進行試探性攀登,折騰一陣後,卻被陡峭的巖壁攔住去路。為安全起見,最終不得不放棄。直到去年冬天前往,巧遇小羊倌王燕亮引路才圓登頂夢。原來登頂的秘密「機關」就在石硼東南角一條高達數米、直上直下的石縫。只要有勇氣和膽量攀上那道石縫,沿「蠶背」在巨石間穿越,便能達到蠶山最高點。小羊倌告訴我們,早年在蠶山曾發生過多起登山事故,現今,即使自小在蠶山腳下長大的人,也沒多少人敢問津登頂了。這條險峻的惟一能登頂的線路也漸漸成為一條秘密通道。

  蠶山頂堆砌的火山巖體依然保持著原始姿態,仿佛巖漿噴發後剛凝固不久。我們的到來,驚動了棲息在危巖峭壁中數不清的野鴿、鷹隼,它們當空迴旋,不久便趨於安靜,停落在四周,打量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在一處光滑的巖壁上,鐫刻著塗有紅油漆的「愛永恆」等字樣。這些山盟海誓給人跡罕至的冰冷巖石增添了幾分浪漫。

  人類登山的目的不只是勇敢和無畏的證明,不是為了徵服大山,徵服自然,而是親近大山,回歸自然。記得首位登頂珠峰的紐西蘭著名登山家和探險家埃德蒙·希拉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這樣說過:「我們並沒有征服高山,我們只是徵服了我們自身。」敬畏大山就是敬畏生命。感謝大山用她仁慈寬厚的手掌一次又一次地將我高高託起。佇立蠶山之巔,面對著蠶山和環繞四周的我曾登頂過的艾山、崮山、萊山、羅山、方山、唐山……我虔誠地跪下,深深地向她們頂禮膜拜!(張國安 撰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5-3971686,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棲霞這座山,一峰孤秀,卓爾不群!你爬過嗎?
    關於蠶山的名稱由來和歷史典故,下面就聽聽張國安先生的講述。蠶山得名有講究蠶山位於棲霞市西北部的蘇家店鎮境內,海拔493 米,面積5平方公裡。它西眺招遠,北望龍口,東距艾山20公裡,東北相距蓬萊亦不遠。清光緒版《棲霞縣誌》載:「在縣西北五十裡一峰孤秀,形如蠶簇」。蠶山故而得名。
  • 塔山:因一座形如塔狀石山而得名
    其名源自於塔山瑤族鄉塔山村境內的一座形如塔狀的石山。  因形如塔狀的石山而得名  常寧市文史專家滕健介紹,通常人們說塔山,泛指今天的塔山瑤族鄉以及陽明山餘脈塔山山脈。關於塔山的名稱由來,緣於塔山瑤族鄉塔山村境內的一座形如塔狀的石山。
  •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威!——看棲霞牙山!
    棲霞牙山,屬「國家級森林公園。」牙山主峰海拔858米,是膠東半島的著名高山之一;主峰位於棲霞市桃村鎮西上寨村北,有三峰:分稱大牙、二牙、三牙。三峰聳立,攢聚如筆,古時候曾稱「聚筆山」!從西南方向看去,三峰並列如鋸齒,故又稱「鋸齒山。」
  • 湖南常寧塔山:因一座形如塔狀石山而得名
    其名源自於塔山瑤族鄉塔山村境內的一座形如塔狀的石山。 因形如塔狀的石山而得名 常寧市文史專家滕健介紹,通常人們說塔山,泛指今天的塔山瑤族鄉以及陽明山餘脈塔山山脈。關於塔山的名稱由來,緣於塔山瑤族鄉塔山村境內的一座形如塔狀的石山。
  • 組圖:棲霞方山上面好風光,從觀裡鎮喬家村可開車登頂
    在煙臺棲霞境內的眾多名山當中,方山是很有特點的一個。 如果論高度,海拔400多米的方山,遠不及艾山、牙山,比崮山、蠶山和唐山也有差距,甚至很多不太知名的山頭,也比方山不矮。
  • 煙臺市資訊|可與崑嵛山媲美,煙臺棲霞的這座高山同樣風景迷人!
    煙臺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可與崑嵛山媲美,煙臺棲霞的這座高山同樣風景迷人!提起棲霞的山,可能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江北小黃山」天崮山。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裡還有一座風景迷人的高山,它是膠東地區的第三高山,名字叫做牙山。牙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煙臺棲霞市東南部,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作為膠東僅次於崑嵛山和艾山的第三座高山,風景秀美,環境宜人,奇石遍布,形態各異。能與膠東仙山崑嵛山媲美,其森林復蓋率高達93,2%,是棲霞著名的森林氧吧。其中三牙峰是牙山公園的主體形象景觀。
  • 雪竇山下,唐詩之路,棲霞坑古道
    雪竇山之南的棲霞坑一帶,則被稱為「雲南」。棲霞坑是浙江造山運動留下的斷巖帶,地處雪竇山的千丈巖、三隱潭、徐鳧巖之南的峽谷中,筠溪穿村而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自然風光。棲霞坑,舊稱桃花坑。《四明山志》記載,桃花坑「在二十裡雲之南。山巖壁立數仞,延袤數百丈,其石紅白相間,掩映如桃花初發,故名桃花坑」。奉化進士孫鏘曾在光緒二十四年撰文描述棲霞坑:「剡源之鄉有坑曰棲霞,其地巖石猶崪,阻山夾澗,泉瀑若雷,終歲不絕。居民負山結屋若重樓,然四境陡峻,可耕可樵誠樂土也。
  • 組圖:不同角度,欣賞煙臺棲霞牙山立秋後的好風光
    膠東名山多,這組圖片就帶大家看看煙臺棲霞牙山的好風光。膠東半島的名山當中,以海拔高度計算,前四位分別是嶗山、崑嵛山、艾山和牙山,如果範圍僅限於煙威的話,那崑嵛山、艾山和牙山則是前三。與崑嵛山和艾山的界山屬性不同,牙山整體位於棲霞境內,是棲霞東南部地區的一座地標。古籍當中,多稱之為鋸齒山,民間俗稱牙山。牙山前坡十分險要,攀登多從後坡上山。
  • 在古代棲霞人的眼裡,艾山的地位為何比牙山要高?
    棲霞地處膠東半島中部,地形多山,境內名山有六:艾、牙、崮,方、唐、蠶。這幾座大山,如果要劃分檔次的話,艾山和牙山屬第一檔;崮山、方山次之;唐山、蠶山又次之。那麼,再繼續細分,艾山和牙山,誰能排第一呢?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來看,艾、牙兩山實在是難分伯仲。
  • 深秋的棲霞山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棲霞山棲霞山位於江蘇省南京城東北22千米處,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 鞏義遺址出土牙雕蠶,專家經研究,確定古代工匠雕刻得太神奇
    在鞏義雙槐樹遺址中,專家們出土一個「牙雕蠶」,經過研究後,專家們卻發現古代工匠雕刻得太「神奇」,這件「牙雕蠶」的神奇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組圖:棲霞牙山山脈的北麓,有個因山泉而得名的泉水夼村
    泉水夼村以南,是東西走向的綿延數十裡的群山,向南與牙山相連,這些山脈形成了一道氣勢恢宏的屏障,也成為牙山水系的南北分水嶺。山以南,水匯入清水河中,經萊陽五龍河入丁字灣,是為膠東半島的南海;山以北,水匯入山東河中,經福山門樓水庫、夾河入套子灣,是為膠東半島的北海。
  • 組圖:棲霞牙山山脈的北麓,有個因山泉而得名的泉水夼村
    泉水夼村以南,是東西走向的綿延數十裡的群山,向南與牙山相連,這些山脈形成了一道氣勢恢宏的屏障,也成為牙山水系的南北分水嶺。山以南,水匯入清水河中,經萊陽五龍河入丁字灣,是為膠東半島的南海;山以北,水匯入山東河中,經福山門樓水庫、夾河入套子灣,是為膠東半島的北海。泉水夼村三面環山,整個地勢南高北低,村宅坐落東高西低,錯落有致,現有民房300餘棟,古樸典雅。
  • 中國蘋果之都:煙臺棲霞原來有這麼多好玩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棲霞市,山東省煙臺下轄縣級市,地處山東膠東半島,佔地面積20176平方公裡,棲霞種植蘋果的歷史已有100多年,以個大形正,色澤鮮豔,光潔度好,酸甜適中,香脆可口而著稱。被稱為「中國蘋果之都」和「中國蘋果第一市」。
  • 耙齒形,廣東境內低調到塵埃裡的大美千米山峰
    ,每當大雜頂遊人如織的時候,這裡的杜鵑花海總是在寒風中默默花開花謝卻無人知曉。它的山形非常奇特,東北山坡是一個斜面,相對平緩,而西南山脊則是一面巨大的斷崖,斷崖上方層怪石嶙峋,壁立千仞,形如豬八戒的九齒釘耙,並因此被當地人形像地取名耙齒形。
  • 十月遊棲霞,一葉知金秋
    棲霞山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 日本的第一高峰,不登山頂非英雄
    富土山乍一看對稱得很「完美」,但嚴格來說它井非完全對稱,而這反而增加了它的魅力,富士山的各處山坡向上的坡度稍有不同富士山的山坡傾斜度為45°,近地面時坡度減小,趨於平緩山底幾乎呈正圓形。富士山的四周有8座山峰圍繞——劍峰,白山嶽、久須志嶽,大日嶽,伊豆嶽、成就嶽、駒嶽和三嶽,統稱「富士八峰」。
  • 日本的第一高峰,不登山頂非英雄
    富士山是一座比較年輕的休眠火山,其名字的發音「FUJI」,是來自日本少數民族阿伊努族的語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說明當時人們曾親眼目睹過這座火山噴發的情景。據記載,自公元800年以來,富士山共噴發過18次1707年,在到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次噴發中,噴出的巖漿曾淹沒了附近兩座較老的火山,火山灰遠揚400千米,這次噴發形成了今日富士山的錐形巨峰。
  • 我們沈農有座山 | duó大?蠶場就有400畝!
    生物科學技術學院蠶學專業的校內教學科研基地——柞園如果你對蠶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蠶寶寶」和「吐絲作繭」那你可一定要隨著濃濃好好學習一下畢竟濃濃所在的大學可是全東北唯一一所有蠶學專業的大學說起蠶學專業,這其中的學問可大著呢。養蠶是中國傳統的農業技藝,但蠶學並不是簡單地養「蠶寶寶」。蠶學專業需要系統地學習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昆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甚至還包括蠶體解剖、蠶病知識、桑樹種植及病害、絲綢等蠶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柞蠶,鱗翅目大蠶蛾科柞蠶屬。古稱野蠶或山蠶。一種吐絲昆蟲,因喜食柞樹葉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