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地處膠東半島中部,地形多山,境內名山有六:艾、牙、崮,方、唐、蠶。這幾座大山,如果要劃分檔次的話,艾山和牙山屬第一檔;崮山、方山次之;唐山、蠶山又次之。那麼,再繼續細分,艾山和牙山,誰能排第一呢?
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來看,艾、牙兩山實在是難分伯仲。艾山雄峙於正北,牙山橫亙於東南;前者主峰海拔814米,後者高度為806米;艾山高度雖稍勝牙山,但此山為棲霞、蓬萊所共有,不如牙山之純粹。
現代人感覺糾結,但對於古代棲霞人來說,給艾山和牙山排名,可並沒有這麼費勁。雖然沒有官方正式的記載,但從老縣誌的諸多史料推斷,艾山在古代棲霞的地位,明顯要比牙山高很多。
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並非古人沒有海拔測量儀,而誤以為艾山遠比牙山要高。這背後,主要有地理和歷史兩方面因素的影像。
所謂地理因素,指的就是這兩座山到棲霞縣城的距離。如今交通發達,從縣城到這兩座山都不算太遠,但在古代,兩者相差甚大。據老棲霞縣誌記載,艾山在「縣西北三十裡」,牙山在「縣東七十裡」。
古代沒有「文三線」和「十八盤隧道」,牙山到棲霞縣城這70裡的距離,一天能走完,就算很快。而艾山距離松山不遠,棲霞縣到登州府的官道經過松山,來往相對便捷一些。
因此,古代居住在縣城的棲霞文人們,踏青出遊時,多喜歡北登艾山,諸如明清之際官至兵部尚書的郝晉,就曾留下過歌詠艾山的詩篇。久而久之,相沿成風,艾山逐漸積攢起較為深厚的人文底蘊,此牙山所不能及。
此外,地理因素還帶來一種心理效應。古代人講究風水,以北方為尊,喜居於陽地。而艾山位於棲霞縣城北面,且為向陽一面,在古人眼中,這屬於「吉壤」,歷史上棲霞不少大家族均相中這一帶。如衣氏家族在大概元代遷入棲霞時,就定居在「艾山之陽」的棗林莊村;莊園牟氏家族的祖塋,亦在山脈向東延伸處的代家村。
在地理因素和心理效應的作用下,艾山與棲霞縣城之間形成一種微妙而緊密的關係,牙山則無這種感覺。
而歷史因素,在清代之後也產生較大影響。眾所周知,清朝初年,棲霞人於七發動起義,就以牙山為根據地。此後,雖然起義失敗,事件平息。但在清廷看來,這裡終究是與「叛逆」沾上了關係。因此,後來的棲霞官吏士紳對牙山大多抱有一種「避而遠之」的心態,即便有人曾登過山頂,也鮮有文章歌詠。民間雖然有關于于七的眾多傳說,但清代的棲霞縣誌當中一概不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艾山流傳下來的傳說,大多與李世民有關,人喜言之,縣誌亦喜錄之,反正之間,兩山的地位自然不同。
當然,剛才所述都是以前的觀念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判斷名山的標準,已經簡單了很多,哪座山適合旅遊,哪座山就是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