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隨著清新區龍頸鎮高山杜鵑花海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大雜頂,這座海拔980米的山峰名氣也越來越大。每年四月中下旬,都會有成千上萬的驢友前去大雜頂,欣賞廣東最壯觀的野生杜鵑花海。
(下圖為大雜頂杜鵑花海)
但很少有人知道,距離大雜頂僅有30分鐘徒步裡程的地方,有一座險峻陡峭的千米山峰,一直十分低調地矗立群山之上,它,就是耙齒形。
(近處為大雜頂杜鵑花海,遠處金字塔狀的山峰為耙齒形)
極少有人知道的是,耙齒形峰頂上也生長著大片野生杜鵑花海,每當大雜頂遊人如織的時候,這裡的杜鵑花海總是在寒風中默默花開花謝卻無人知曉。
耙齒形,海拔1081米,為清新第四高峰。它的山形非常奇特,東北山坡是一個斜面,相對平緩,而西南山脊則是一面巨大的斷崖,斷崖上方層怪石嶙峋,壁立千仞,形如豬八戒的九齒釘耙,並因此被當地人形像地取名耙齒形。
(下圖為耙齒形頂峰航拍)
耙齒形是羅殼山脈位置最靠東邊的千米級別山峰。從空中俯瞰,羅殼山脈東段長長的山脊線綿延近40公裡,如果沿著這條山脊線從浪康頂一直徒步穿越到耙齒形和望軍山,那絕對算得上廣東驢友界的一次壯舉!
(下圖近為烏樹頭,遠方中為耙齒形,右前方為望軍山)
話說2020年10月11日中午兩點,輕鬆完成海拔1253米的浪康頂登頂活動後,意猶未盡的我們把目光投向了耙齒形,一個近乎瘋狂的想法形成了,我們要在12小時內完成兩座千米山的登頂活動。
回到石坎墟,我們沿著濱江西線,馬不停蹄往沙河方向前行。經過鐵爐村,面前的望軍山如同金字塔般矗立在面前。望軍山是清新區知名度最高的山峰之一,海拔高度為970米左右。
翻過埡口,之後急速下坡,在桂湖村分叉路口左拐,沿著兩車道的盤山公路上山。這條水泥公路一直修到到海拔600米的望軍山停車場。這條路據說是陳姓後人為了瞻望望軍山陳鳳臺墓而捐資鋪建的。
很快抵達望軍山停車場。從這裡有一條砂土公路直通海拔900米的大雜頂。只是這條砂土路的路況極差,非硬派四驅越野車無法通行。絕大多數驢友前往大雜頂或耙齒形,只能在望軍山停車場就開始選擇徒步了。
(下圖為耙齒形和大雜頂衛星地圖)
腳下的這條砂土路年久失修,有些路面被雨水衝刷得千溝萬壑,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翻車或託底。在此建議,任何城市SUV都不要嘗試行駛這條砂石路,否則很容易進退兩難。
從望軍山停車場前往大雜頂的這條砂土路長約4公裡,海拔提升300米左右,徒步大約需要90分鐘。即便是駕駛硬派四驅越野車,也需要30分鐘左右,因為路況實在太差了。
下午四點左右,我們駕駛陸風X8艱難抵達大雜頂一處小型停車場。說是停車場,其實也只能停下四到五臺越野車而已。從這個停車場到達大雜頂,還需要徒步15分鐘才能到達大雜頂。
大雜頂海拔980米左右,差一點就成了千米山峰。這個季節的大雜頂與其他山峰沒什麼兩樣,顯得非常普通。但如果您在每年4月20日前後來到這裡,一定會被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驚呆了。
(下圖兩圖拍攝於2020年10月11日)
(下兩圖拍攝於大雜頂杜鵑花開時節)
現如今不是杜鵑花開時節,而我們今天的目標也不是大雜頂。我們只是大雜頂幾位匆匆的過客,甚至多看幾眼的時間都沒有。遠處是金字塔狀的耙齒形,它才是我們今天要挑戰的目標。
大雜頂與耙齒形就像是一對緊密相連的友好鄰居,只需要行走40分鐘左右就可以來回一次。大雜頂右前方有一座非常峻峭的山峰,它叫大羅山,位於浸潭鎮境內。
八年前,我曾經登頂過耙齒形。依稀記得,從大雜頂前往耙齒形有一條非常明顯的小路。這些年隨著登頂耙齒形的驢友越來越少,腳下的登山小路已經被密密匝匝的芒草掩蓋得嚴嚴實實,每走一步都倍感艱難。
最後一段登山小路特別難走,我們一直都是在齊人高的芒草叢中鑽來鑽去,有那麼一瞬間甚至想放棄這次登頂行動。就這樣一步一步向前挪動身體,30分鐘後,我們終於艱難登頂海拔1081米的耙齒形,也算是完成了12小時內登頂兩座千米山峰的壯舉。
山頂散落著很多花崗巖巨石,巨石旁邊就是深達上百米的懸崖絕壁。極目眺望,左前方是海拔980米的大雜頂;右前方是海拔970米的望軍山。這兩座山峰就像是一雙巨大的翅膀,一直伸向遠方。
(從耙齒形俯瞰大雜頂)
(從耙齒形俯瞰望軍山)
望軍山在清遠人當中非常出名,那是因為望軍山有南宋進士陳鳳臺的墓地,還有很多悽美的歷史傳說;大雜頂在珠三角一帶都非常出名,那是因為每年四月底,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讓人驚喜若狂。
(下圖左上方為大羅山,中間為耙齒形,右上方為大雜麵,最右邊的山峰則是望軍山)
作為一座正宗的千米山峰,耙齒形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如大雜頂和望軍山,這充分印證了那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也許,耙齒形根本就無意與誰爭寵。它就像一位成熟內斂的大哥哥,一直低調地呵護著大雜頂和望軍山這兩位網紅小弟弟。它總是默默地矗立在群山之間,任由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耙齒形、大雜頂和望軍山全景圖,請橫屏欣賞)
天色已晚,夕陽漸漸投射出萬道金色光芒,讓隨風搖曵的芒草穗變幻出暖暖的色彩。是時候回程了,我們向群山之上的耙齒形輕輕地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早上六點半從清遠市區駕車出發,不到12小時分別登頂浪康頂和耙齒形兩座千米山,今天真是收穫滿滿的一天,每位隊員都特別充實和快樂。
那一刻,我心裡暗想,為什麼要選擇登山?那是因為遠方的山峰實在太寂寞!
(圖文:黑豹,圖片拍攝於202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