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才子之鄉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讚嘆,「臨川之筆」成了「臨川才子」的代稱。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見《候鯖錄》)。到了明朝中葉,隨著贛東民謠:臨川才子金溪書的廣泛傳播,「人才之鄉」便被人民大眾改稱為「才子之鄉」。長期以來,臨川人民既引以為榮,又深感過譽,一直把它作為鼓勵鞭策、奮勇上進的精神力量。

興於宋

  臨川自東漢和旁永元八年(96)建縣,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由於歷史的機緣,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已,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鍾嶸,史學家杜佑等,都在這裡做過地方官,對臨川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

  在戰爭頻繁的五代,北方王、李、曾、晏陳等世家大族相繼避難南來,卜居臨川。臨川人口逐漸增多,生產迅速發展,商業、手工業日趨繁榮。到了北宋初期,已經出現了「翳野農商」、「賈貨駢肩」(張保和《羅城記》)的盛況。當時,北宋統治者採取「興文抑武」的政策,大力發展學術教育,偏重開科取士,對科舉錄取的進士獎賜有加,考取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榮於作戰立功的武將,一時文風大盛。在這一封建文化高漲的時期,著名文學家曾鞏,葉夢得和大詩人陸遊相繼來臨川居住或宦遊,大力舉辦教育,傳播文化,境內「各地學館林立,釋耒耒呂而事筆硯者,十之六七」(清乾隆《臨川縣誌》),苦讀書,應科舉成風。

  正是宋代的科舉制度,導致臨川人才激增。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80)至宋度宗鹹淳八年(1272),境內先後有129人考取監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士中,北宋135人,佔32.58%,南宋305人,佔67.42%。中榜人數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1227)一次考取18人,鹹淳元年(1265)一次考取22人,分別佔全國錄取進士總數(每次300人)的4%、6%和7.33%。「儒林傳為美談,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董震《東發日鈔》)

  宋代,臨川人通過科舉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御使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剌史,俱各政績顯著,特別是晏殊,王安石,不愧為臨川才鄉出類拔萃的人物。晏殊在宋仁宗時擔任宰相,「大興學校」、「力進賢才」(歐陽修《神道碑銘》)延續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太平盛世」,名垂後世。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擔任宰相,「矯世變俗,推行新法」(《宋史?王安石傳》),改變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功著千秋,他的「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堅定執著,一往無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在國內外產生深刻影響。

  在兩宋文壇,臨川也是人才濟濟,各領風騷。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政論性強,與韓、柳、歐、蘇、曾等稱為「唐宋八大家」。他的詩、詞雄奇精煉,脫俗不群,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並稱為「北宋四大家」。他和歐陽修主持詩文革新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體,提倡曉暢明白的文風,把詩文創作引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晏殊和他的幼子晏幾道,作嘔稱「臨川二晏」,都是北宋詞壇上的傑出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南唐花間派的詞風,開創了北宋有名的婉約詞派,被後人譽為「倚聲家之初祖」。同一時期,境內還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世稱「臨川三王」),謝逸、謝薖(世稱「臨川二謝」),危稹、危和(世稱「臨川二危」),陳鬱、陳世崇(世稱「臨川二陳」)汪革、饒節、鄔慮、劉龠、歐陽闢、俞國寶、鄧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詩、文、詞、賦上的成就也很高。據《苕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佑中,臨川謝無逸地黃州關山杏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褚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請群七步為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闋於壁:『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颺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裡外,素光同。』標緻雋永,情辭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謝逸與謝薖、汪革、饒節並 稱為「臨川四俊」。饒節還被詩人陸遊譽為「詩僧第一」,都是「江西詩派」中的重要成員。鄧名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著有《春秋論說》、《春秋類史》、《古今姓氏書辨正》等書370餘卷,在姓氏考評上成就尤高。

  南宋時期,臨川才鄉還升起一顆耀眼的明星,一代名醫陳自明。他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寫成《婦人大全良方》24卷,成為中醫婦產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又敢於創新,主張外科外敷內服,辯證施治。敢於突破禁區,最早從事「乳巖」(乳癌)的觀察和研究,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盛於明

  元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蕩不安。臨川比較著名的人物只有針灸名醫席弘、法律專家張紹、地理學家朱思本。

  明朝建國後的一百多年,社會比較安定,農業、手工業、商業在經歷了一段恢復時期之後,得到穩步的發展。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明令全國府、州、縣學及農村私塾一律用《四書》、《五經》作教材,同時又改變兩宋以詩、賦、策論取士的作法,實行八股文取士,並且強制知識分子應召為官。「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該抄殺」(均見《明史?學校志》)。在這種籠絡、高壓政策的影響下,臨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興旺發達。

  明代臨川的人才,仍以科舉為階梯。從洪武到崇禎,境內先後有213人考取監生,364人錄為貢士,302人鄉試中舉,166人進士及第。通過考試,先後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多達136人。入仕人數是宋代130人的2.9倍。職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將,有內政,有外交,有義士,有諍臣。人才結構的群體性和多樣性,「比兩宋有過之無不及」。(李紱《臨川縣誌》序)

  「前有陳、羅、章、艾,後有湯、邱、帥、祝。」陳際泰、章世純、艾南英四人飽讀經史,博學多才,所作時文風靡一時,是譽滿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與祝徵、帥機並稱為三大名士,邱作詩才思敏捷,用詞造句,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面。祝的文章師承王安石,勁骨奇姿,博大精深。帥機作賦,即景生情,妙筆生花,所作「兩頌」(《平西夏頌》、《出閣講學頌》)「一賦」(《南北二京賦》),深為明神宗賞識,「公卿竟相傳抄,紙為之貴」(《明才子傳》)。

  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他一生際遇坎坷,在政治上很不得意。萬曆二十六年(1598),他棄官歸裡,家居臨川18年,從事著述,完成他的不朽巨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川四夢」。「臨川四夢」以《還魂記》的成就最高。《還魂記》又稱《牡丹亭》,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傑作。三百多年來,一直受人稱讚,久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蘭芳、言慧珠、俞振飛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曾聯袂演出他的折子戲《春香鬧學》和《遊園驚夢》,引起轟動。以後又拍成電影,發行全國。1981年和1982年,北方崑劇院、上海崑劇團先後將它搬上舞臺。連續演出,場場爆滿。現在,這部歷史名劇已被譯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種文本,在許多國家(地區)演出,評價極高。湯顯祖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在歷史和天文學領域,也是群星璀燦,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學家徐奮鵬花了半生的精力,寫成可與《資治通鑑》相比美的《今古治統》20卷。該書在國內並未引起重視,但傳到日本後,卻被統治者視為「佐治之妙藥,興國之良方」(趙翼《曝簷雜記》),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學家吳昊,通過細心觀察,精密計算和反覆實驗,糾正了舊渾天儀的誤差,製成星象位置更準確的新渾天儀,其製作技術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明代,臨川還出了許多正直、愛國人士。「一朝諍臣」傅朝佑,一生嫉惡如仇,先後6次上書彈劾奸相周延儒、溫體仁,一次又一次遭到迫害,最後一次被活活打死在金鑾殿,至死仍不妥協。愛國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懷祖國,目睹日本反動勢力陰謀侵略朝鮮、中國、憤慨萬端,前後三次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回國,密報軍情,使明朝得以預先準備,及時調整部署,援助朝鮮,取得反擊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勝利。傅朝佑堅持真理,朱均旺愛國愛鄉,使境內從明朝起就獲得了「正氣在臨川」的聲譽。(陳元慎《臨川縣誌》稿)

起伏的清朝和民國

  清代,雖然沿襲了科舉舊制,繼續採用八股文取士,同時還擴大了錄取名額,增加了「捐納」新規,康熙十七年(1678),又開設博學鴻詞科,以延攬人才。但由於在文化思想上實行嚴酷的控制,嚴禁文人結社,大興文字獄,許多人都把讀書入仕視為畏途,這就給臨川才鄉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從清王朝建立到宣統三百多年間,通過各次科舉考試,境內只有187人考取監生,306人考取貢士,202人考取舉人,101人考取進士。錄取進士的人數是兩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後,有37人擔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內閣中書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擔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9人、同知3人、知縣73人),武職(總兵、把總、鎮守)9人,合計167人,比兩多28%,比明朝少56%。

  這一時期,臨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在都才華出眾,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紱,歷事康、雍、乾三朝,歷官文本巡撫、直隸總督及工、戶、吏、禮、兵5部侍郎,敢於為民請命,彈劾貪贓枉法的河南巡撫田文鏡。敢於秉公執法,查清陳元龍等82萬餘兩貪汙銀兩。敢於快刀斬亂麻,疏通津沽漕運,緩解京城糧荒,政績顯著,獲得清世宗「奉國罄心」的獎勵。一代才士李來泰,「博學多識,工詩善文」(紀均《閱微草堂筆記》),康熙十八年(1679)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力挫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名儒宿學,奪得高魁,再次為才鄉爭得了聲譽。循吏紀大奎,任四川什邡知縣時,「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江西通志?臨川人物列傳》),深受當地士民愛戴。清官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縣時,巧斷大案、要案。鐵面無私,為受害者伸冤解恨,時人稱為馬青天。愛國志士英華維翰,任吉林呼蘭知府時,「雷厲風行查禁罌粟,力阻外輪駛入呼蘭內河」(《呼蘭地府志》),保護了人民利益,維護了國家主權,「東北輿論,交相稱許」(見《吉林志》)。

  在學術界,有「理學盛於南,文學興於北」之說(李如旻《二水樓文集》)。李紱(榮山人)、紀大奎(龍溪人)都是出生在區內的理學名家。前者著有《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學譜》、《陽明學錄》,力圖調和朱、陸學說。後者著有《觀易外編》,用「易」的觀點解釋、發展陽明理學。兩人都很有成就,很

  有影響。李如旻李宗翰、李聯琇、李瑞清都是詩文高手。李如旻的文章冠絕一時,與李紱並稱為「南北二李」。李宗翰、李聯琇文學韓愈、歐陽修,搖曳生姿。詩宗李商隱,沉博豔麗,是當時江西文壇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他善於以篆作畫,以畫入篆,畫花卉惟妙惟肖,繪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書畫界不惜重金求購,譽灌東瀛。

  民國時期,雖然廢了科舉,興了新學,但因戰爭頻繁,工農業生產遭到破壞,教育事業受到摧殘,加上社會迅速的變化和各種複雜的矛盾,境內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學、中專。所出人才,軍界有2個中將,5個少將。政界有2個專員,14個市、縣長。學界有12個教授、副教授。人數之少,連著名學者遊國恩都發出了「才鄉不才」的感嘆。

  他們之中,任職於國民黨軍政界的,有中將師長劉世均、國防部西北兵站的中將總監萬舞、蘇魯戰區政治部少將主任周復、第38師政治部少將主任兼前遂川、吉安縣長楊耕經、國民政府立法委員黃強、三青團江西支部幹事長李德廉、第七行政區專員王朝禎、江西少保安第二師師長吳垂昆、江西省善後救濟分署專員吳養愚、江西省高級法院院長梁仁傑、南昌市市長艾懷瑜。其中,萬舞、周復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艾懷瑜是抗戰勝利後第一位南昌市長,為重建南昌勞心竭力。

  從事科技教育事業的,有北京大學工商法律系教授吳英荃、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易錫麟、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萬維章、鄉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創辦的桂橋小學,為臨川、撫州、進賢、南昌、豐城、東鄉、南城、南豐、崇仁、宜黃、樂安、餘干、高安等13個縣市培養人才,桃李滿天下。

  經營工商企業的,有著名的紡織專家朱仙舫和四川巨商湯子敬。朱仙舫長期在上海申新紗廠任職,致力改進紡織技術,提高同外國紗廠競爭能力。以後又在漢口、安慶、九江等地創辦紗廠和麵粉廠,為發展民族工業,特別是發展江西的輕工業作出了貢獻。湯子敬在重慶開設布疋、山貨和錢莊,「經營有方,成為蜀中巨富,人稱湯百萬、湯半城、湯財神」。(《重慶市中區志》)

  這一時期,境內許多熱血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還湧現了一批彪炳史冊的革命英烈。如:傅烈(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兼軍委書記)傅大慶(孫中山的政治總顧問鮑羅廷、軍事總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曾被派到馬來西亞任馬共中央宣傳部長)、周治中(女,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長)、周壽南(臨川縣委書記)等。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傅烈,在「四?一二」政變後,臨危受命,以過人的膽略和機智,在四川重建黨的組織,發展工農運動,開展聲勢浩大的「春季暴動」,學生打擊國民黨反動勢力。被捕後,受盡各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血灑巴蜀,用自己凜然正氣,為臨川才鄉增光添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秀蔚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產黨、人民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變革舊的生產關係,解放生產力,持續穩定發展工農業生產。同時又逐年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大力發展中、中學教育,把臨川才鄉推到新的發展階段。

  振興才鄉,教育為本。臨川教育譜寫了一部新的「四苦(庫)全書」領導苦抓,家長苦贍,老師苦教,學生苦學。教育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歷年高考成績優異。從1950年到1989年,境內先後有5233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重點大學1414人,佔27.02%;一般大學2584人,佔47.37%;各類專科學校1235人,佔24.61%)有5778人考入中等專業學校,踏上了成才之路。1985~1988年,連續4年名列全省錄取人數榜首。1982~1989年,54名15歲以下的少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少年班,少年才子之多,榮居全國之冠。1984年,中國科技大學在全國招收20名少年大學生,臨川二中就考取了5名,佔了四分之一。校方為了慎重,派了幾位教授前來面試。參加面試的同學事前一無所知,在的還在田裡勞動。他們以紮實的知識我超常的智商,按時完成了有一定難度的物理試卷,成績都在90分以上。有一個名叫傅華林的學生,總分高達103分,成績突出,在場監考的教授都表示滿意。臨走,有個教授找參加面試的劉民同學聊天,問他,「《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有多少個丫環?」劉民一口氣說出木賈寶玉房裡的襲人、晴雯等6個丫環的名字,只差3個沒有說齊,驚得這位教授連聲稱讚:「知識面文,『少年才子』的確名不虛傳」。

  臨川人才遍布國內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軍政界出了1個政治局委員,2個大區書記、1個中央組織部長、7個副省級領導、41個地師級幹部、325個縣團級幹部。科技教育界出了2個學部委員、3個大專院校校長、81個大學教授、副教授,獲得副編審、副主任醫師、高級講師、高級教師等職稱的有240人,人才多種多樣。既有李井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這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又有胡福保(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李一平(中共長春市委書記)、周峰(杭州市市長)這樣一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成長起來的黨政幹部。既有饒思誠(江西省副省長)這樣思想進步的黨外民主人士,又有李世璋(江西省副省長)這樣長期從事祖國和平統一活動的革命者。既有饒毓泰、遊國恩、蕭滌非這樣有學界名流,又有丁渝(北京大學物理教授、中國光譜學的奠基人)這樣的科技明星。既有吳自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這樣省內外知名的教育家,又有傅再希(江西中醫學院教授)這樣的名醫。雖然每個人的地位不同,經歷各異,但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為科學事業的繁榮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李井泉、獻身革命,戎馬一生,在抗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為解放大西南、建設大西南嘔心瀝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

  在文學藝術界,也有一批新人嶄露頭角,黃天民是長期生活在雲南的部隊作家,寫了多部中、長篇小說,以其委婉、熱情的南疆風格,耀目文壇。楊樹聲是四川頗有影響的話劇導演。盛中國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多次在國內外舉行音樂會,演奏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人的作品,蜚聲世界樂壇。遊雲谷是新華社高級記者,長期從事新聞攝影工作,作品《白鶴世界》曾由新華社發稿國外,為英、法、港等多家報刊採用,被江西省長吳官正譽為「傑作見奇才」。撫州地區文聯主席吳林抒,致力弘揚臨川文化,興趣廣泛,在科學詩、鄉土詩的創作和「二晏」詞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臺、港及海外,也有不少臨川籍人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美籍華人楊致芳(女)博學多才,曾任哥斯大黎加總統經濟顧問。其弟楊致贛,是美國著名的華人企業家,年輕有為,曾隨華特?基辛格訪問北京。臺灣著名企業界人士王茲華,在高雄創辦啟順華鋼鐵公司,分支機構設到香港、美國,享有世界拆船大王的美譽。他熱心發展中國國際貿易,曾隨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訪問北京,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的接見。臨川才子輝映海峽兩岸。

  長江後浪推前浪,境內人才結構持續發展。王雲森(江西農業大學教授)、鄧從豪(山東大學校長、教授)、劉振群(華南理工大學校長、著名化學家)、楊銘珍(遼寧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等老一輩臨川才子,仍在著書立說,為國出力。許昕(江西財經學院副院長、教授)、胡循矩(核工業部第二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周仁忠(北京理工大學物理教授)、張增榮(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部教授)、鄧毓華(江西農業大學園藝系教授)梁福林(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強(江西中醫學院耳鼻喉科教研室副主任)等一中年才子,已經脫穎而出挑起大梁。青年才子更是一批接一批,方興未艾。至1989年,全區已有134人考取國內各大學的研究生。有21人通過考試,被選派到日、美、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有3742名青年大學生在學習、工作崗位上奮力拼搏。一個大有希望的青年才群正在臨川崛起,顯示了才子之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後繼力。

  千年才鄉逢盛世,新秀蔚起看今朝。1985年3月,中宣部主辦的全國性刊物《半月談》,首先披露了《才子之鄉才子多》的電訊。12月3日,《江西日報》刊出了《寄自才子之鄉的報告》。1988~1989年,《江西日報》又先後發表了《才子之鄉才子輩出——臨川今年高考千人中榜奧秘》、《臨川為何才子多》的專稿,全面介紹臨川重視教育,培養人才的經驗,使才子之鄉名聞全國。

相關焦點

  • 江西臨川為何被稱為才子之鄉?
    江西有一個地方被稱為才子之鄉,江西撫州臨川區,位於江西東部,撫河中遊。從古至今名人才子多出江南,南方地區有名大家也曾經一度出於江西臨川。而才子之鄉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呢?來自典故:唐初四傑之一王勃就發出了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吟誦。
  • 臨川才子之鄉多才子
    江西省臨川縣(現屬撫州市臨川區)有歷代「才子之鄉」的殊榮。早在唐初的四傑之一王勃就贊道:「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臨川山環水抱,人傑地靈。臨川縣被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就有一百三十多人,其中唐宋八大家就佔兩位:王安石、曾鞏。
  • 臨川--才子之鄉
    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讚嘆,「臨川之筆」成了「臨川才子」的代稱。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見《候鯖錄》)。
  • 才子之鄉臨川的名人及其傳說
    據有資料統計,古代臨川人著書立說達二千多卷,真應古人所謂:「臨川分野,上直文昌,鬥十一度,耀採含章」。民間也有《臨川才子金溪書》之說。臨川四處風景迎異,處處勝跡遺芳。進名城故邑,拂歷史灰塵,你可盤桓於玉茗堂遺址,攀南豐讀書巖。瞻仰南城聚墾塔。
  • 江西臨川為何被稱為才子之鄉?
    江西有一個地方被稱為才子之鄉,江西撫州臨川區,位於江西東部,撫河中遊。從古至今名人才子多出江南,南方地區有名大家也曾經一度出於江西臨川。而才子之鄉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呢?來自典故:唐初四傑之一王勃就發出了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吟誦。
  • 臨川才子之鄉多才子
    江西省臨川縣(現屬撫州市臨川區)有歷代「才子之鄉」的殊榮。早在唐初的四傑之一王勃就贊道:「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臨川山環水抱,人傑地靈。臨川縣被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就有一百三十多人,其中唐宋八大家就佔兩位:王安石、曾鞏。
  • 「才子之鄉」上演「臨川四夢」「文化之都」帶你博古閱今
    撫州市博物館內的「光照臨川」  「才子之鄉」上演「臨川四夢」  湯顯祖大劇院:建築面積為17064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31.8m,主要設置為1244個座位的大劇場和湯顯祖藝術展廊。該劇院擁有專業舞臺音響系統、電腦程控燈光系統和移動式舞臺,能接納國內外大型藝術表演團體的演出,達到了省內一流、國內先進水平,成為撫州市重要標誌性文化設施之一。
  • 撫州臨川:才子之鄉,贛東佛城
    有緣來到撫州臨川,一睹其神秘的芳容。它人傑地靈,代有名人,享有「才子之鄉」的盛譽;它流丹溢金,天庭仙境,素有「贛東佛教城」之美稱。為了與撫州的才子來一場超越時空拜會,我們來到了撫州名人雕塑園。
  • 臨川才子賦
    夫才子者,天地之精華,日月之輝光。其思可達穹宇,其文可爍古今,其情可通三界,其理可應天道,其智可開新物,其能可匡社稷,其武可震八荒。泱泱華夏,灼灼英才,人文淵藪,薪火傳揚。有唐於今,臨川顯彰。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斯域天寶物華,文化繁盛;斯鄉學子熠熠,士林煌煌。名儒巨公,迭出不殤。江右有才,於斯最昌。
  • 才子之鄉文昌裡,助你尋夢到「臨川」 | 鄉愁力推五一好去處
    自己是真有兩把刷子其中故事咱們先按下不提就只說「臨川」一句為何拿「臨川」做參照物呢因為此地實乃一處人傑地靈的寶地從這裡走進走出的才子真真數不勝數像王羲之、謝靈運、顏真卿、戴叔倫、王安石、曾鞏、晏殊、湯顯祖……(此處必加……)不是從這裡走出去就是在這裡做過官
  • 才子之鄉臨川的名人及其傳說
    據有資料統計,古代臨川人著書立說達二千多卷,真應古人所謂:「臨川分野,上直文昌,鬥十一度,耀採含章」。民間也有《臨川才子金溪書》之說。臨川四處風景迎異,處處勝跡遺芳。進名城故邑,拂歷史灰塵,你可盤桓於玉茗堂遺址,攀南豐讀書巖。瞻仰南城聚墾塔。
  • 才子之鄉文昌裡,助你尋夢到「臨川」
    鄉小愁五一出行寶典自然不會落下這個地方 鄉愁好去處之撫州文昌裡 撫州古稱「臨川」。西晉永嘉之亂,北方王、李、曾、晏等士族相繼避難南遷,定居臨川。隋唐時期,此地日趨繁華。唐代中期,為解決撫河水患,修築蓄水堤壩「文昌堰」,附近區域則被稱為「文昌裡」。
  • "才子之鄉"江西臨川教育集團高考喜獲豐收
    華夏經緯網6月29日訊:江西臨川是中國著名的「才子之鄉」。近日,一條喜訊令臨川教育集團的師生們歡欣雀躍,在今年的高考中,臨川教育集團獲得大面積豐收:在上線人數中,過700分的有7人(總分740分);過600分的文理科考生共有800多人。在撫州市理科前10名中,臨川教育集團佔了9人。
  • 才子之鄉話撫州
    江西自古就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之美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騰王閣,因少年才子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江西還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義門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巖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
  • 吉安vs撫州,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才子之鄉」?
    這兩個地級市說實話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名字,沒辦法江西的存在感實在是太弱,而這兩家即使在江西省內存在感也不算強,它們現在的實力比南昌、九江、贛州弱不少,不過在古代,這兩處可是富庶之地,而且文教是異常的發達,那這兩家,誰是正宗的「才子之鄉」呢?先說說吉安,大家不知道吉安估計肯定知道另一個地方:井岡山。
  • 聞名江西的「才子之鄉」,人文風景得天獨厚,很多人都去過!
    大家聽說過「臨川才子」嗎?臨川才子指的是臨川人才輩出,也許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撫州臨川人才輩出,自古以來就湧現出許多的名人,像著名詩人王安石,它的故鄉就是撫州臨川。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這個有著濃厚書香氣息的「才子之鄉」吧!
  • 撫州臨川:才子之鄉,贛東佛城
    有緣來到撫州臨川,一睹其神秘的芳容。它人傑地靈,代有名人,享有「才子之鄉」的盛譽;它流丹溢金,天庭仙境,素有「贛東佛教城」之美稱。為了與撫州的才子來一場超越時空拜會,我們來到了撫州名人雕塑園。
  • 中國「才子之鄉」,竟是江西的一座四線城市?
    之所以看好一座城市,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和它所擁有的資源,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講中國的「人才之鄉」,江西居然是一個四線城市,你知道在哪?臨川文化的核心——撫州市被譽為「才子之鄉」,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宋朝的王安石,南宋的醫學家陳自明,明朝的藝術家湯顯祖,元代地理學家朱思本,元代著名針灸大夫,撫州這個「才子之鄉」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南城麻姑山、洪門水庫、撫河源風景秀麗,南豐軍峰山等自然景觀十分優美。
  • 臨川才子賦
    夫才子者,天地之精華,日月之輝光。其思可達穹宇,其文可爍古今,其情可通三界,其理可應天道,其智可開新物,其能可匡社稷,其武可震八荒。泱泱華夏,灼灼英才,人文淵藪,薪火傳揚。有唐於今,臨川顯彰。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斯域天寶物華,文化繁盛;斯鄉學子熠熠,士林煌煌。名儒巨公,迭出不殤。江右有才,於斯最昌。
  • 三大「才子之鄉」,位於湖北、江西、江蘇,到底有多牛逼?
    在中國有這樣三個地方,因才子眾多享有「才子之鄉」的美譽,它們是湖北省黃岡市的蘄春縣、江西省撫州市的臨川縣(現臨川區)、江蘇省無錫的宜興市。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地方到底有多厲害!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從蘄春走出的教授有4300位之多,並且教授縣中還有教授村、博士街。臨川縣是臨川區的前身。這裡在古代可是人才的搖籃,唐朝時臨川文化達到頂峰,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