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宋代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曾經寫下過這樣的詩句: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詩詞的意境甚美,要是在現實世界中,也能尋找到這樣的景致,那確實夠理想。在江蘇無錫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內,就有一處名叫「藕花深處」的景點,各位來看看,是不是跟女詞人的意境不相上下。
無錫太湖黿頭渚,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就是早春的櫻花很美。其實作為一家具有無錫旅遊「名片」的景區,黿頭渚一年四季都可遊玩。其中從初夏開始的荷花,一直到早秋的採蓮,黿頭渚可以說是一處無錫賞荷的好地方,更何況還有像李清照詩詞中那麼美的「藕花深處」。
從景區「太湖佳絕處」的牌匾,經長春橋,從右手處臨湖的「橫雲山莊」牌坊開始,沿湖的一片池塘、小島、假山、長廊、曲橋、黃色的古建築組成的景點,就叫「藕花深處」。其標誌是一座建在池中小島上的兩重簷方亭,亭上的匾額題寫著 「藕花深處」四個字。只是大多數路過這裡的人,都會被邊上太湖風光所吸引,並不清楚「藕花深處」的來歷。
1916年時的黿頭渚,還是太湖邊一處比較偏僻的地方,雖說佔有賞太湖風光的有利位置,但沒有任何人工建造的景觀,只有漁船會在那裡臨時停靠。當時有一位名叫楊瀚西的無錫人,從販賣稻穀的盈利中,拿出2000大洋,在黿頭渚購置了60畝田地,開始構築「橫雲山莊」,這也是現在太湖黿頭渚景區最早的雛形。
1923年,楊瀚西利用黿頭渚山坡北側的窪地,攔湖築堤,圍擋出一塊水面。他先是在水面的中央築一小島,水池的南側建了水榭,也就是現在人們見到的「淨香水榭」。開始的時候,水榭兩邊均為栽種牡丹,牡丹花大富大貴,人見人愛。而圍擋出來的水面上,盡種荷花。這也是無錫歷史上,公園裡人工栽種荷花的起始。
八年之後,楊瀚西繼續大興土木,在小島的中央,建築起一座紀念自己父親的宗祠,在進入小島的小徑上,建築一座方亭。二年之後的夏天,所有建築完工。楊瀚西十分高興,特意請來了一批無錫的名流,前來「橫雲山莊」喝酒慶賀,前提條件是希望客人在酒足飯飽之後,為這一新造景點取個雅一些的名字。
於是在那天的飯局上,一大批名字湧現出來,湖心亭、山莊亭等等,據說楊瀚西一面聽,一面緊皺眉頭。這些名字,沒有一個符合他的心裡預期。據說當時在場的一位木工工匠,為楊瀚西提了個名,說李清照不是寫過「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嗎,就叫「藕花深處」好了,因為這座亭的四周,全是盛開的荷花。
據說楊瀚西聽後拍案叫絕,立刻命人題寫匾額,把「藕花深處」掛在了方亭之上。這才有了現今人們遊覽黿頭渚見到的一景。而小島中央一座黃色牆體的房子,就是當年楊瀚西為自己父親建的宗祠「誦芬堂」。因楊瀚西在抗戰時期,出任過偽政府的官僚,所以抗戰勝利後,楊瀚西在黿頭渚的所有財產,均被當時的政府沒收,黿頭渚也改成「橫雲公園」,「誦芬堂」的匾額也被剷除了,僅留下「藕花深處」四字。
在太湖黿頭渚風景區所有的水生花卉中,荷花是最早培育成景觀的,荷花,古稱「蓮」,為多年生挺水植物。每年暑期時,當大多數的花卉都悄無聲息時,唯有荷花亭亭玉立,在碧水裡顧盼,成為夏季賞花最主要的對象。
在藕花深處的水面上,除了有人工種植的荷花之外,還有一些野生的睡蓮,如夢如幻地漂浮於水面上。這些野生睡蓮,可以開出粉色的小紅花,在綠色的睡蓮葉,十分養眼。加上水池裡人工放養的錦鯉,在睡蓮邊上不停戲水,這一幕,便讓「藕花深處」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藕花深處」賞荷,除了有坊、池、島、亭、軒、榭和七星曲橋組成的景致之外,還能真正體驗「誤入藕花深處」之意境,畢竟從盛開的荷花、滿池的綠葉中走過,雖不至於迷路,但那種賞荷的心情,卻是在其它地方無法比擬的。這個暑期,你會去黿頭渚賞荷嗎?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