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困獸猶鬥」,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2020-12-18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李蕾 唐如鈺 每經編輯:肖芮冬

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則來自實體書店的「求救」信息刷屏了。

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單向街書店」的名字並不陌生。而今天正是在這家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信中透露,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80%多,電商銷售自1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在這樣嚴峻的情形下,對商業世界始終保持距離的許知遠似乎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尋求眾籌以幫助書店渡過難關。

事實上,長期以知識分子、文人自居的許知遠一直在進行一場非典型創業,單向空間書店只是他邁出的第一步。在此之後,他還廣泛涉足了電臺音頻、網站視頻、文藝沙龍、文創設計等多個領域,有的產品曾一度被大眾所熟知。不過在商業世界裡,「游離」才是他一貫的狀態。他不斷在這個邊緣試探,卻又說自己「無法完全相信商業邏輯」。文人VS創業者,中間夾著一個矛盾而又糾結的許知遠。作為後者,他做得是否成功,或許要打個問號。

而在這背後,折射的是整個實體書店行業當前面臨的死亡威脅。

與自己和解:一場文人的非典型創業

2005年,帶著對前東家正義感缺失的失望,許知遠憤然離開媒體行業並開啟了他知識分子非典型的創業之路。

他曾用,託尼朱特的《責任的重負》和布拉德斯通的《一網打盡》兩本書,形容自己創業心路的掙扎與分裂——既不能丟掉自己所迷戀的文人的「責任的重負」,也無法擁抱商業與經濟活動的「潤滑劑」(往往意味著道德上的失敗)。

正因為如此,或許從一開始,他的創業歷程就註定無法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2006年,他與幾位媒體人共同創立的單向空間書店——單向街圖書館在北京圓明園附近開業。後來的許多年裡,書店一直因租金上漲等問題艱難地維持生計,並時常在破產的邊緣。

當然,對於許知遠而言,單向街遠不止是一家書店那麼簡單,他渴望有自己的精神烏託邦,而書店就是最合適的寄託。他在早年給FT中文網的專欄裡曾撰文道:「單向空間不再是一家書店,它要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定義者。」2014年,單向空間所屬公司北京單讀科技有限公司在接受摯信資本的投資後,也開啟了其商業化的運作之路。也有消息稱,自此單向空間突破了連續9年的虧損,開始實現了盈利。

如今,縱觀許知遠的「商業版圖」,早已不再局限於書店,其作為股東的公司主要打造了「單讀」和「微在」兩大品牌。「單讀」品牌依靠實體書店及其周邊發展而來,目前旗下囊括了「單讀」出版物、「單談」文藝沙龍、「單選」原創設計以及「單廚」餐飲等一系列產品。「微在」則是由「單讀」公司創立的一個主打搞笑有趣內容的分享網站,並在2016年獨立發展,之後還衍生出了「微在漲姿勢」等短視頻娛樂欄目。

許知遠的商業版圖

據悉,「微在」成立之初是以美國BuzzFeed為原型,是單向街為抓住更多年輕群體在2014年採取的舉措,也被視為對其公司過於文藝氣質的補充。彼時的許知遠對於類BuzzFeed是堅決否定且牴觸的,但他未曾想到這份「堅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觀。後來在FT中網的專欄裡,關於「微在」他寫道,「最初,我對這些內容心生懷疑,覺得它淺薄、瑣碎,但我慢慢發現,他們的確在打破我的習慣性的思維、語言方式。在他們嘲諷的語氣下,是對既有秩序的反感;他們像是在倡導另一種『知識的民主化』『世界的個人化』——是的,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中,一個萌貓的表情與烏克蘭局勢、星巴克的新款咖啡、Line上的新表情符號同樣重要,他們天然地懷疑權威、強調自主性。這或許不過是一種自我說服。那個我熟悉的大寫的歷史與世界,轉化成一個更私人化、親密化、簡單化的『小時代』了。」

近年來,許知遠本人也開始嘗試電臺音頻、網站視頻等節目,蜻蜓FM的《許知遠:豔遇圖書館》以及為大眾熟知的騰訊視頻文化訪談節目《十三邀》,都是這位拒絕向時代與現實妥協的文人在鼓起勇氣後的試水之作。

回過頭來看,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在創業之初的無力感,這一點許知遠並不否認。但經過這幾年來的無數輪糾結與往復,他也開始厭倦外界賦予的「經商的知識分子」這一充滿矛盾感的標籤。文人許知遠和創業者許知遠,似乎在慢慢達成一種和解,儘管這種關係的緩和並未給他的商業帶來多少現實利益。有評論甚至指出,單向空間產品過於小眾且拒絕大規模商業化,因此多年來難以盈利。許知遠也曾透露,做《十三邀》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賺錢養活公司」。

今年正好是單向空間成立15年的日子。一家實體書店已經開出了15年,並且毫無疑問是一個大IP,為啥還是不掙錢?

危機四伏:實體書店的困境與自救

自2020年春節以來,大量售書企業暫停營業,但線下的「書店們」卻沒閒著。以上海「地標」之一、位於復興中路的思南書局為代表,不少實體書店變身直播間,戴著口罩的店長們紛紛舉起手機化身「主播」,帶讀者「雲打卡」逛店。

使盡渾身解數的背後,是當前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以及一場積極自救。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書店。而《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則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實體書店則繼續呈現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

看書五分鐘,拍照兩小時。在「網紅」書店遍地的當下,人均紙質書閱讀量卻並未有明顯增長。

隨著疫情的爆發,這一情況變得更加殘酷了。單向街書店事業部總經理武延平在「單讀」公號發布的音頻中表示,目前單向街僅剩的4家書店中,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一家店開始營業,並且現在客流十分少,不到平日裡的十分之一,消費額在平時的10%~15%,一天賣出15本書左右,銷售至少下滑80%。

他還透露,1、2月份銷售額同比下滑了65%左右,照此形勢發展,估計書店只能支撐2~3個月,形勢非常嚴峻。年初該公司開通了線上銷售平臺,但受疫情期間物流區域限制和速度影響,銷售情緒仍不樂觀,目前採取的許多措施都不足以維持店面的運營成本。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也列出了同樣嚴峻的數據,在他看來,受到疫情衝擊的實體書店業務下降80%~95%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線下書店的主要特點在於固定成本高,也就是說它的租賃成本、人力成本、日常經營成本相對是比較高的,這類業務現在勢必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這個周期需要多久?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對995家中小微企業進行的調查,如果疫情持續,85.01%的中小企微業帳上的資金最多維持3個月。

而楊歌說,實體書店面臨的周期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疫情隔離期;第二階段是運營恢復期,只有進入到該階段書店們才算解除了生命警告;第三個階段才是元氣恢復期。「對於線下書店,至少要到今年的Q3下至Q4上才能到達第三個階段,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所以這個影響周期還是非常長的。」

目前市場上實體書店的玩家主要分為幾類:有國資背景的連鎖書店,有資本支持的書店+線下體驗館,還有大量的小型獨立書店。在楊歌看來,無論是三聯韜奮書店、西西弗、方所、誠品還是單向空間,儘管線下書店業務受到衝擊的邏輯和程度是一樣的,但股東結構、長期管理方式、財務成本結構、財務健康程度等都會影響該公司對危機的應對能力。

而被不少實體書店視為「走綜合化經營之路」的圖書營銷與餐飲、文創商品等結合,實則是市場擠壓下的轉型自救之策。楊歌提醒道,當前書店加綜合體驗館空間的競爭已經相當白熱化了,明顯供過於求。「此時要想辦法調整,因為這個細分市場真沒多大。我認為疫情是帶給大家轉型思考的一個契機。」

單向空間的求助信裡說,「每一個普通人的疼痛和焦急,匯成了此刻我們共同的命運。」疫情之下,這封信更像是每一家實體書店,集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求助信:書店撐不住了 求眾籌續命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許知遠為單向空間發求助信:書店撐不住了,求眾籌續命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行業面臨危機。2月24日,「單讀」微信號發布許知遠的一封求助信: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
  • 許知遠低頭:每天只賣15本書 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這一次,許知遠低頭了: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作者:卓泳再豐滿的理想也拗不過現實的骨感,這一次,許知遠也不得不低頭了。近日,「單向空間」的創辦人之一許知遠在「單向街書店」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出了一封求助信,信中透露,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在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裡只有一家仍在營業,預計2月份收入將直線下滑80%。此外,電商銷售自 1 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因此,單向空間推出眾籌續命的會員計劃,發起最後的自救行動。
  • 最前線 | 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許知遠為單向空間求眾籌續命
    2月24日,在「單向街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在信中許知遠透露, 截至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空間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讓曾經打造過爆款,引起過跟風的單向街書店,在15年後走上了一條眾籌求援之路。項目眾籌在50-8000元之間,不同等級有單向街「單向卡」「單向日曆」「單向空間儲蓄卡」等會員權益。「賣書不賺錢」,這已經成為書店的共識和現狀。
  •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於是,15年來,他們打造「單向街」品牌的同時,「許知遠」個人品牌也悄然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隨著單向空間與騰訊合作推出的視頻節目《十三邀》,單向空間一波又一波精彩的策劃,「單」品牌與「傑出知識分子許知遠」的名人光環相互輝映,兩者的品牌價值遠遠高於單向街書店的年售書量。
  • 許知遠不會做生意?單向跟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今日,單向空間書店在官方微信號發起「續命」眾籌,懇請粉絲們通過提前購買儲值卡的方式給單向空間「續命」。單向空間在眾籌信中表示,其他的辦法都想過了,但收效甚微。作為單向空間的創始人,感性的許知遠還發了一段語音:「這是一封求助信,也是一份邀請函,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種精神與生活方式。」單向空間這個時候站出來呼救,是疫情所致,還是書店舊疾早發?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單向空間的「書店自救會員計劃」(眾籌自救),分為50元、200元、600元、2000元和8000元幾個檔次,每檔「眾籌」對應的權益不同,比如50元的回饋是「15周年紀念卡和價值98元的單向歷一冊」,選擇8000元檔則會獲得「成為單向空間品牌出版物《單讀》2020年榮譽出版人,5000元儲值卡一張,《單讀》「武漢特輯」2冊,『單向朋友卡』一張,2020年單向歷一本
  • 許知遠求救背後,是文化地標的滅頂之災?
    ▲來源:《十三邀》:許知遠對話馬東▲來源:《十三邀》第九期 許知遠對話俞飛鴻兩天前,單向空間發出了一封眾籌續命公開信。許知遠在信中呼籲單向空間的書友,以眾籌的方式幫助書店度過疫情這道難關。信中透露,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裡只有一家仍在營業,預計2月份收入將直線下滑80%。此外,電商銷售幾乎腰斬,因此,單向空間推出眾籌續命的會員計劃,發起最後的自救行動。1.
  • 單向空間:一家「不務正業」的獨立書店
    ■ 單向街書店沙龍現場「許知遠」這個名字能被大眾所熟知,離不開單向空間與騰訊合作推出的視頻節目《十三邀》,憑藉節目的持續輸出,以及引發的爭議,許知遠出圈了。對於單向空間來說,許知遠的「原始號召力」是奏效的,根據數字品牌榜監測的微信平臺文章顯示,單向空間品牌「好感」第一的文章就與許知遠有關,單篇文章直接使單向空間品牌的DB值上升了3,240,150DB。
  • 在社交網絡上發出求助信 疫情下單向街書店告急
    「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成立了15年的單向街書店,開始在社交網絡上發出求助信,眾籌資金以續命。《島上書店》中說,沒有誰是一座孤島。這一次,人們會拯救單向街,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麼?在這封名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的求助信中,單向街書店細數了近日來的不易。按單向街事業部總經理武延平所說,截止到2月24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在2月10日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
  • 單向街書店營業額下滑80%,許知遠眾籌續命
    許知遠:好吧,我就是唱輓歌的人。這是在很久之前羅振宇和許知遠的對談中出現的一幕,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了去年《十三邀》的夏日特輯中,許知遠問財經作家吳曉波:「你幫我算個命,比如單向街(書店)到去年熬了十幾年了,品牌開始慢慢出來,它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更好嗎,還是會突然下去?」
  • 單向空間創辦人許知遠:科技與文化應該怎樣交叉
    主持人劉湘明(左)作家 單向空間創辦人許知遠(右) Challenge2014第四場,對話作家、單向空間創辦人許知遠——《文化和科技應該怎樣交叉》。主持人:說點商業的東西,雜誌中寫到單向空間受到投資者的親睞,不僅僅是因為許知遠的名字,我們認為在過去幾年裡單向街做了很多活動,聚攏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客戶,你是不是也認可這種理念?投資者為什麼投單向空間?你們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單向街的慶祝方式,就是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眾籌求助計劃,打出了「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的煽情口號。15年至少求救過三次單向街創立於2005年,業主在2009年續約時加租,單向街開始了第一次求救。求救的結局是,另外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願意引入網紅書店。單向街和新業主的合作條件是,免收租金,但按照收入進行分成。
  • 從單向街到單向空間 跟著單向長大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文章刷屏了。後來,我去微博看了一下相關的消息,單向空間不只是在發眾籌的文章,也在跟進一些重要的評論或轉發語,繼續轉。這可以叫二次傳播。慢慢的,我發現評論裡有人在吐槽了,說書店在賣情懷。說買情懷的人,估計是衝著標題來的,也許文章都沒看完吧。我的理解是,幸好單向空間的眾籌內容裡有它們自己的產品,以及未來讀者可以得到的產品,真的還不是「端著情懷去要飯」。
  • 「特寫」為實體書店續命1秒
    保衛書店3月9日晚,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在淘寶開啟名為」保衛書店「的直播,他連線五位獨立書店創始人,對話獨立書店現狀的同時,在直播間上架了六家書店的盲袋。這緣起於一封求助信,2月24日,原本計劃15周歲生日活動的「單向空間」發布了一封求助信,「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啟動了「書店互助計劃」,這次的淘寶直播是其中之一。在這場被網友戲稱為「十三邀live」的直播中,書店創始人們都表示:這是書店最困難的時期,即便是非典都沒有這麼難過。
  • 書店老闆們的「第一次」:直播、眾籌、外賣、微商
    作為一個新人主播,許知遠的成績相當不錯。3月9日晚上8點,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共同發起「保護獨立書店」直播企劃,許知遠出任當班主播,在「單向空間」直播間連線音樂人葉蓓以及5位獨立書店主理人,最高播放量達到14.5萬。而在3月9日之前的4次直播中,「單向空間」的平均觀看量一直保持在3000人左右。
  • 單向空間攜手11家書店 點亮「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
    這些堅持和努力促成了「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單向空間將攜手7座城市的11家書店一起分享疫情期間的感受,暢談獨立書店的未來,也與每一位在寒冬中對書店伸出援手的讀者一起相聚,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再次感受書店文化,與書店一起同行,守護城市之光。
  • 單向空間求生背後:大悅城店日營收不足千元,9成書店無收入來源
    2月24日,「單向街書店」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這封題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的求救信。在信中,許知遠寫道:「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信中預計單向空間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
  • 單日銷量15本 單向街眾籌續命
    來源:北京商報網作者:盧揚 鄭蕊2月24日,本應是慶祝成立15周年的日子,單向街書店卻在官方微信發布眾籌求助計劃。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留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維持營業,客流量大幅下滑,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
  • 書店夜未眠,單向空間瘋狂的360小時直播實驗
    新華書店為了教材印發配送,加班加點一個月;單向空間焦慮中等待,許知遠不得已向社會眾籌;鍾書閣和曉風書屋探索線上模式;當然也有嘉興的書店宣布促銷倒閉……撐不住的是真撐不住了,撐得住的頂住不小壓力。4.23世界讀書日,本來應該是他們一年最開心、最熱鬧的日子。然而,即便在疫情之下,在4.23到來之際,他們還是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策劃,慶祝這個屬於愛書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