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
2月24日,單向空間發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說單向空間陷入「絕境」,「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單向空間合伙人、作家許知遠在求助信中說道,「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希望它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這樣的價值需要被保護……這是一份求助,也是一份邀請……成為我們共同體的一員,以及捍衛我們篤信的價值。」
截圖於「單向街書店」官微發布的眾籌求助信
這篇求助文章很快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並有大量「粉絲」捐款。
一位粉絲留言說,「沒有一座書店會成為精神的孤島,拯救書店,也是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單向空間的現金流狀況還不至於在目前就已經陷入絕境,而實體書店做的是書和空間的生意,雖然文字與情懷難以分割,但從本質上說,書店需要一個合理的經營模式,太過於依賴情懷,會讓情懷成為營銷手段。
01 單向街自救了嗎?
單向空間的「書店自救會員計劃」(眾籌自救),分為50元、200元、600元、2000元和8000元幾個檔次,每檔「眾籌」對應的權益不同,比如50元的回饋是「15周年紀念卡和價值98元的單向歷一冊」,選擇8000元檔則會獲得「成為單向空間品牌出版物《單讀》2020年榮譽出版人,5000元儲值卡一張,《單讀》「武漢特輯」2冊,『單向朋友卡』一張,2020年單向歷一本」。
一位眾籌了8000元的粉絲說,「就性價比,2000的更務實吧,充2000得2400,但這對我來講不是商業,許和他做的事就像一個不是完全合乎心意的朋友,有的時候還很有點彆扭,可是,一個還能讓你願意去感覺彆扭的朋友,在現在畢竟也是難得吧……所以,我支持了他們。」
單向空間解釋,通過「眾籌」求助自救是不得已而為,因為「我們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
單向空間也曾嘗試線上賣書,「通過各種線上平臺進行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但巨災之下,收效甚微,每次推廣僅能帶來幾百元的收入,連值班店員一天的工資都不夠。」
在「萬分焦急」之下,單向空間藉助眾籌「捐款」渡過危機,並把這件事解讀為「不僅是物質上的回饋,而是繼續履行一個公共空間的義務,更加緊密地和你們團結在一起,創造一個熱忱、開放、自由的精神共同體。」
但不同於粉絲認同「情懷」路線,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單向街這是在把情懷、生意和「賣慘」聯繫在了一起,就像餐飲行業之前做的示範一樣,「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城智更新研究院院長陳方勇認為:「原本就存在兩種書店。一種是『選書』的書店,人們來此就為買到別的地方買不到的書;一種是『書為媒』的書店,書店就是個社交場景。兩種原本都有特定的客群,只要客戶認可,都可以活的很好。這些年書店成為各種商業場景升級的必要配置,就充分說明書店的商業價值。」而單向空間表面上書店,實際上販賣的文藝標籤。
「年前它賣單向歷,估算也有300萬的盈利;北京政府每年對書店也有補助,以單向街的品牌大概也能拿到幾百萬;而且他們自己也有內容產出、出版物之類的盈利。」一位在書店行業工作十多年的資深人士認為,單向街的處境並沒有它在「求救」文章中所說的那麼困難。
而單向空間也確實在求救文章中提到了疫情好轉之後經營不會立馬恢復的預設情況,「對書店的影響可能要持續半年,甚至更久……」
「單向街的求救,一方面讓我感到心酸,另一方面也挺看不上的。其實大家處境都一樣,但也沒有像它這樣出來賣慘。」某品牌書店總經理告訴36氪作者。
02 倒閉潮又來了?
「單向街書店」求助信中展示的聊天截圖
在單向空間發布的文章中,有一張聊天截圖,其中一個人說「(實體書店)馬上就要面臨倒閉潮了。」
單向街只有4家門店,分布在北京、杭州、秦皇島,而言幾又有62家門店,分布在全國各地,西西弗則有兩百餘家門店。在疫情之下,多數商業無法正常運營,門店規模越大意味著損失越多。
「截止到目前,言幾又依然有近一半的門店處於暫停狀態,營業的門店也沒有恢復正常的營業時間,大部分到下午5點左右就會結束營業。」言幾又創始人但捷向36氪透露,言幾又的客流和銷售額呈斷崖式下跌,比去年春節同期分別下滑了80%和95%。
圖片來源於「言幾又」公眾號文章:《特殊時期言幾又致顧客的一封「家書」》
在疫情期間依然有房租、物業、員工薪酬等大量固定開支,按照六個月的生產恢復期預估,言幾又的銷售收入損失可能過億。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郝大超回復36氪表示,「韜奮書店自1月24日(除夕)閉店以來,收入歸零。目前所有店面均處於停業狀態,具體開業時間,要根據疫情發展來定。」
據書萌數據,超過99%的實體書店目前沒有正常收入,91.97%的書店幾乎沒有收入。而閉店期間,書店仍然需要承擔店面的租金、物業費用,以及員工的工資。部分書店表示有貸款利息、供應商的到期貨款支出。另有一些書店有食品或水吧經營業務,會有相應食材等損失。
如果持續暫停營業,有34.56%的書店只能維持一個月不到,另有43.06%的書店表示,撐不到三個月。
書萌創始人孫謙,「事實上,在疫情中活得更慘的是自營中小書店。」這些實體書店幾乎沒有融資渠道,也沒有那麼高的關注度去引起共鳴,從而被救助。
03 在這一刻結束
一周之前,三更書店的老闆姚超凡,將書店的結業通知轉發到了「書萌」的微信群裡。這家開在潮安的小書店,靠著創始人對家鄉依戀和對書店的情懷,苦撐了數年,終於在這個春天宣告了結束。
圖片來源於「三更書店」公眾號
三更書店註冊於2017年10月,在潮州青年姚超凡的老家,他原本是想做一個公共圖書館,但因為捐書量不夠,最終成為集圖書、文具、飲品、分享會於一體的綜合性空間書店——這也是受到網際網路電商衝擊之後常見的實體書店轉型方向。
發出「求救」的單向空間創辦更早,2005年11月許知遠、於威、張帆等媒體人合夥成立北京單向街文化有限公司。據企查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北京單向街文化有限公司的實際出資股東已經增加到了14個,其中許知遠佔比11.9%。其經營範圍增加到了餐飲服務、出版物批發、演出經紀、會議服務、企業策劃、市場調查、禮儀服務、經濟貿易諮詢、設計製作代理髮布廣告、企業管理諮詢、電腦圖文設計製作、銷售日用品、票務代理等至少13個門類。
單向街已經開始走IP化路線,包含沙龍品牌「單談」、出版物《單讀》、餐飲品牌「單廚」、原創設計品牌「單選」以及每年發行的《單向歷》,也令單向街書店成為書店中的「網紅」。據贏商網的報導,單向街書店目前每年的人流量已經超過50萬,單向空間線下活動場次也超過500次,線上用戶累計2000萬左右。
如果單向街都覺得「活不下去」,那些沒有品牌效應的書店又是什麼狀況呢?
「基本可以判定自2013年以來的實體書店回暖復甦期將宣告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出現大範圍的中小實體書店應急調整,甚至閉店現象。」書萌創始人孫謙如此說道。
但多數實體書店並沒有放棄,打折會員卡、線上促銷、與電商合作,甚至網紅直播帶貨、雲分享都用上了。
言幾又在年後開發了線上銷售系統,上線「言讀·精神食糧補充站」項目,並且與餓了麼合作推出線上門店,下單後次日送貨到家。
北京的布衣書局面對疫情採用的辦法是:在熟識的顧客中以微拍的形式,出售文房工藝品,以便回籠資金。
廣西師大出版社發起了「書店燃燈計劃」,邀請各位作家進行線上分享,由出版社承擔線上直播所有設備成本,並與各大書店社群進行內容共享。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眼下線上活動只能維持書店影響力,還難以帶來實質性的收入。」
「疫情只是加速了某些書店的倒閉,即便沒有疫情,可能兩三年之後,他們也會倒閉。」孫謙說,「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問題是,書店業長期以來是靠情懷、個人勇氣支撐下去,但不具備商業的模式和規模效應。因為有這樣一次疫情的出現,很多書店被迫要去『接種疫苗』,然後它就慢慢地變得有抗體。」
孫謙表示,「實體書店已經進入了『賣人』的階段」。在電商還未崛起之時,書店僅靠賣書就能盈利。而隨著京東、噹噹、亞馬遜等網上售書平臺的發展和普及,以及電商大力度的書籍促銷活動,實體書店已不具備賣書的優勢,它需要在更多維度去尋找商業模式,建立自己的競爭能力。
04 靠自己活下去,是商業的自我救贖
在瀋陽,離河書店店主孫曉迪做起了社群經濟,將曾經的顧客、粉絲拉入微信群,自己在群裡「帶貨」,第一天就在24小時之內收入了一萬元。而後每天能有兩、三千的營業收入,達到正常開店時的營收。
孫曉迪在書萌群裡分享了幾個心得:
「如今消費方式改變,線上是大勢所趨。
不能只賣貨,也要活躍氣氛,服務客戶,展現書店銷售的魅力。
賣貨不能一排一排地賣,每個產品都得飽含深情,很麻煩,但很有效。
要維護好社群,精通活動的書店可以把經驗複製到線上,通過活動吸引消費者。」
「實體書店是有做社群的優勢的,它們在一個地方經營了許多年,積累了許多會員,並且備受讀者的信賴。」孫謙說。所有的書店會被迫產生線上的銷售模式和服務模式,但線上並不是面向全國,它只能做自己的私域流量。
書店和電商的最大區別就是有自己的私域流量,能夠以自己的個人魅力、知識和影響力去做自己的小的電商,或者周圍社區類似於KOL的角色。就目前的困境,激活私域流量對很多中小型書店而言,是最為有效的自救方式。
而後許多書店開始著力於空間與場景的打造,將實體書店轉化為文化空間,並加入文創、餐飲多種業態,實現空間賦能和業態多元,走上了一條「綜合化經營之路」。西西弗書店、方所書店、單向街書店、言幾又等都是這一階段的典型書店。
它們的盈利模式也更加多元,言幾又的利潤佔比數據顯示,文創零售的陳列佔到28%,圖書的利潤僅僅佔比10%-30%,文創利潤則達到了40-50%之間。衍生收入、文化創意消費等,彌補了線下書籍銷售慘澹造成經營困難。
實體書店升級了產品結構和空間體驗,但從電商侵襲以來,它們在線上做到的進步並不算多,即使是坐擁百萬粉絲的單向街也沒有脫離出原有的線下為主、文青標籤的模式。
但捷表示:「此次疫情給書店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給了大家一個機會看到自身業務可能存在的問題,在業務模式上的單一化、與消費者互動形式的單一化等等,會令大家更加明確深耕會員需求,擴展更多的業務線可能對於每一個實體書店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這個冬天,實體書店的從業者們忽然覺得這個世界很脆弱,但也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