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
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方所的蹤跡從2011年至今,一路從廣州到成都到重慶到青島再到如今的西安,當中也有起伏。今年初重慶店選擇閉店,而兩個月前,佔地近5000平方米的西安方所開業了。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
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當然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不便,廖美立很快就發現,人們的生活習慣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變得更加依賴線上,直播也好、在線學習也好,疫情下,商業模式在發生轉移。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
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出版社通過直播直接面對讀者,剔除掉了以前固有的全部中間環節。廖美立說,國內有個出版集團,現在自己線上賣書的碼洋已經佔到全部圖書銷售碼洋的四成,新書通過直播就賣掉了。而實體書店的銷售金額佔出版社總營業額的比重卻很低,這也會直接影響到上遊出版社對渠道的重視程度。「如果你還只是在最終端,前面已經發生各種裂變,你卻一直沒作改變,你是不會有出路的。」廖美立說道。
而方所,也在努力進行當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轉變後,實體書店如何轉型跟上節奏的嘗試。年初,他們開始自己做線上音頻課,還開通了線上方所商城,每家書店的店長可以針對當地周邊用戶特性自行決定各自商城內的選品。
直播也某種程度成為實體書店自救的一種方式,早在今年3月,單向空間就曾聯合包括先鋒書店在內的其他五家實體書店發起了一場名為「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活動。從1996年開業至今,先鋒書店第一次面臨十五家門店連續一個月無法開門的困境,求生欲讓這些實體書店走向直播走入網絡。這場聯合直播收穫了70餘萬元的銷售額,他們的主要銷售品是裝有圖書的盲袋。換句話說,這幾家書店在網絡上售賣的是他們的專業選書能力,如果只是買書,人們大可不必通過實體書店的網絡直播,不管是去電商還是出版社自己的直播平臺,顯然價格上都更為划算。當然,這裡面一定也有帶有實體書店情結的人下單支持。
國外的實體書店,在疫情下一樣面臨困境。10月底,巴黎莎士比亞在寫給訂閱用戶的郵件中表示自己陷入困境,疫情期間他們的銷售額下降了八成。這些郵件起到了作用,有用戶立即下了高達1000歐元的訂單。而在此之前,紐約的Strand書店也同樣發出「求救」的呼聲,隨後他們在一個周末就收到了25000筆訂單,總價近20萬美元。
這些舉措當然可以幫助這些書店暫時渡過難關,但我們不禁要問的一個問題是——之後呢?一方面這些年我們常常聽到實體書店面臨困境的呼聲,比如單向空間通過會員儲值等方式,確實每次都暫時渡過了難關。但這是否是長久之計?另一方面,疫情結束後,人們的消費習慣是否會被改變得更徹底?或者換句話說,既然通過直播從出版社那裡買書更便宜,為什麼還要去實體書店呢?
在這裡,我們也需要對實體書店進行區分,一種是像方所這樣大型的綜合書店,按照廖美立的判斷,未來敢於開這樣大型綜合書店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它會更辛苦。而另一種應該是小而美的實體書店,廖美立認為這樣的書店要做成垂直書店,好好深耕想要面對的垂直人群,反而會相對比較有空間。比如店主想做一家兒童書店,本身也有相關的資源,也很熱愛童書,依照想要服務的群體好好去經營,或許可以保有作為書店業或者知識服務者的成就感。
而大型綜合書店,必須要發展出除了圖書的其他業態,在原有的圖書業態下沉的時候,至少有其他的組合牌可以打。假如A代表圖書,B代表美學,C代表咖啡,D代表其他某種業態,以前綜合書店都會選擇用A去帶動其他品牌發展,但如今A已經不可能成為唯一載體。
那麼除了線上的開發,西安方所在實體的逛店時有什麼變化呢?一圈走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用戶黏合度比起其他常見的實體書店,大大增加了,而帶來這種增加的,是嵌合在圖書周圍的許多其他商業。比如說,這裡有很好逛的方所自有或者是與其他品牌聯合打造的專屬美學產品,其中的很多是只有在方所才可以購買到。我把這部分美學產品理解為一種模式升級,在與電商相比價格不佔優勢的時候,用商品的稀缺性吸引消費者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除了美學升級,在引入其他業態時,還包含著一種思維,就是如何讓消費者在空間裡駐留的時間更久。比如相對來說可能對美學感興趣的更多是女性消費者,那同去的男生可以做什麼呢?西安方所裡還開了一家復古的男士理髮館,男士們的去處他們似乎也規劃好了。再比如還有專門的擼貓店,店裡許多品種貓等著大家排隊進去陪玩耍;而DIY的毛氈區,做一個下來也是非常殺時間的。這些舉措都在宣告:實體書店不能固守一條路。
(原標題:疫情後的書店何去何從)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姜妍
流程編輯:u01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