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2020-12-06 京報網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

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方所的蹤跡從2011年至今,一路從廣州到成都到重慶到青島再到如今的西安,當中也有起伏。今年初重慶店選擇閉店,而兩個月前,佔地近5000平方米的西安方所開業了。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

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當然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不便,廖美立很快就發現,人們的生活習慣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變得更加依賴線上,直播也好、在線學習也好,疫情下,商業模式在發生轉移。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

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出版社通過直播直接面對讀者,剔除掉了以前固有的全部中間環節。廖美立說,國內有個出版集團,現在自己線上賣書的碼洋已經佔到全部圖書銷售碼洋的四成,新書通過直播就賣掉了。而實體書店的銷售金額佔出版社總營業額的比重卻很低,這也會直接影響到上遊出版社對渠道的重視程度。「如果你還只是在最終端,前面已經發生各種裂變,你卻一直沒作改變,你是不會有出路的。」廖美立說道。

而方所,也在努力進行當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轉變後,實體書店如何轉型跟上節奏的嘗試。年初,他們開始自己做線上音頻課,還開通了線上方所商城,每家書店的店長可以針對當地周邊用戶特性自行決定各自商城內的選品。

直播也某種程度成為實體書店自救的一種方式,早在今年3月,單向空間就曾聯合包括先鋒書店在內的其他五家實體書店發起了一場名為「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活動。從1996年開業至今,先鋒書店第一次面臨十五家門店連續一個月無法開門的困境,求生欲讓這些實體書店走向直播走入網絡。這場聯合直播收穫了70餘萬元的銷售額,他們的主要銷售品是裝有圖書的盲袋。換句話說,這幾家書店在網絡上售賣的是他們的專業選書能力,如果只是買書,人們大可不必通過實體書店的網絡直播,不管是去電商還是出版社自己的直播平臺,顯然價格上都更為划算。當然,這裡面一定也有帶有實體書店情結的人下單支持。

國外的實體書店,在疫情下一樣面臨困境。10月底,巴黎莎士比亞在寫給訂閱用戶的郵件中表示自己陷入困境,疫情期間他們的銷售額下降了八成。這些郵件起到了作用,有用戶立即下了高達1000歐元的訂單。而在此之前,紐約的Strand書店也同樣發出「求救」的呼聲,隨後他們在一個周末就收到了25000筆訂單,總價近20萬美元。

這些舉措當然可以幫助這些書店暫時渡過難關,但我們不禁要問的一個問題是——之後呢?一方面這些年我們常常聽到實體書店面臨困境的呼聲,比如單向空間通過會員儲值等方式,確實每次都暫時渡過了難關。但這是否是長久之計?另一方面,疫情結束後,人們的消費習慣是否會被改變得更徹底?或者換句話說,既然通過直播從出版社那裡買書更便宜,為什麼還要去實體書店呢?

在這裡,我們也需要對實體書店進行區分,一種是像方所這樣大型的綜合書店,按照廖美立的判斷,未來敢於開這樣大型綜合書店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它會更辛苦。而另一種應該是小而美的實體書店,廖美立認為這樣的書店要做成垂直書店,好好深耕想要面對的垂直人群,反而會相對比較有空間。比如店主想做一家兒童書店,本身也有相關的資源,也很熱愛童書,依照想要服務的群體好好去經營,或許可以保有作為書店業或者知識服務者的成就感。

而大型綜合書店,必須要發展出除了圖書的其他業態,在原有的圖書業態下沉的時候,至少有其他的組合牌可以打。假如A代表圖書,B代表美學,C代表咖啡,D代表其他某種業態,以前綜合書店都會選擇用A去帶動其他品牌發展,但如今A已經不可能成為唯一載體。

那麼除了線上的開發,西安方所在實體的逛店時有什麼變化呢?一圈走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用戶黏合度比起其他常見的實體書店,大大增加了,而帶來這種增加的,是嵌合在圖書周圍的許多其他商業。比如說,這裡有很好逛的方所自有或者是與其他品牌聯合打造的專屬美學產品,其中的很多是只有在方所才可以購買到。我把這部分美學產品理解為一種模式升級,在與電商相比價格不佔優勢的時候,用商品的稀缺性吸引消費者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除了美學升級,在引入其他業態時,還包含著一種思維,就是如何讓消費者在空間裡駐留的時間更久。比如相對來說可能對美學感興趣的更多是女性消費者,那同去的男生可以做什麼呢?西安方所裡還開了一家復古的男士理髮館,男士們的去處他們似乎也規劃好了。再比如還有專門的擼貓店,店裡許多品種貓等著大家排隊進去陪玩耍;而DIY的毛氈區,做一個下來也是非常殺時間的。這些舉措都在宣告:實體書店不能固守一條路。

(原標題:疫情後的書店何去何從)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姜妍

流程編輯:u01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謝謝你」是書店1200bookshop老闆劉二囍對這位誠品書店創辦人的致敬。三年前,求學臺灣的劉二囍回到家鄉,仿照誠品,開了廣州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目前他的四家書店裡,有三家都屬於24小時店。  在臺灣求學時,他曾在誠品駐留至深夜,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他向吳清友特殊的致敬,「如果沒有24小時營業的誠品,真的一定不會有1200bookshop」。
  • 誠品書店創辦人去世引發書業形態探討
    18日,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因心臟病於臺北去世,享年67歲。作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之一,誠品書店自1989年創立以來,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目前已經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至今已經開了49家書店,大陸首家旗艦店位於蘇州。  取名「誠品」,代表著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宣告2020年底將結束營業,這是誠品今年計劃關閉的第六家門店。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店鋪關閉好像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是估計沒有人會想過,「關門潮」會這麼快發生在誠品的身上。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8月11日,被譽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誠品書店首家香港分店在希慎廣場開業,三層約3700平方米的規模讓它榮升為全港最大書店,火爆程度就連工作日都人滿為患。  誠品駐港,多少讓人有些喜出望外。要知道,隨著實體書店的日漸式微,僅兩年內中國已有一萬多家書店關門,過去十年裡更是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人氣極高的獨立書店「單向街」也再度被迫搬遷。
  • 吳清友——67歲誠品書店創辦人因病去世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病去世     7月18日逝世——     誠品書店創辦人      【閱讀】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創立的誠品書店1989年成立於臺北市,之後發展為綜合型書店,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  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誠品模式」: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
    二者不約而同開在了風景區裡,又不約而同地將自身定位為文化服務綜合體。文化服務綜合體模式讓臺灣的誠品書店大獲成功。這種模式能否在內地生根開花?文化服務綜合體會是內地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10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西湖景區裡,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夢書屋開始試營業。在這之前的9月28日,北京市西二環金中都公園內——金中都第二書房也迎來第一批讀者。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病逝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9日電 據《聯合早報》19日報導,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18日晚上病逝,享年67歲。吳清友今年5月才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安排出席一場新書發布會,不料18日晚被緊急送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救,抵達醫院時已無心跳。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今年4月,日本最大書店連鎖品牌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文軒BOOKS招商花園城店成為疫情後國內新開的最大實體書城;世界讀書日當天,「最美書店」鍾書閣的北京第二家分店開始試營業,成為最具潛質的網紅書店。一邊火速撤離,一邊蜂擁入場,書店行業平添了幾分魔幻色彩。當下,江蘇的實體書店生存如何?
  • 不畏網絡衝擊:誠品是實體書店救星?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在網絡書店崛起下,還能在營收上有所成長,而且在實體書店受網絡書店威脅的危機中,還能穩定成長,創立品牌口碑。  臺灣「誠品」逆勢而上的底蘊  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說,在誠品書店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種書店的感覺,而是賦予了一種品味與價值。
  •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委員建議設實體書店扶持基金 打造上海的"誠品書店" 2012年1月9日 20:18來源:東方網 作者:魯琳 選稿:楊洋   東方網記者魯琳1月9日報導:近來,實體書店生存狀態更是每況愈下
  • 實體書店回暖?「誠品」「方所」早已狂奔在路上
    沒想到,2015年11月3日,曾經把實體書店殺得片甲不留的亞馬遜,在西雅圖的大學區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據亞馬遜官方透露,今年將實體書店數量擴展到400家。當當網也不甘示弱,2015年11月24日,其對外公布,計劃在三年內開1000家實體書店,並且線上線下同價。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病去世,享年67歲
    [摘要]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於今晚(18日)逝世,享年67歲。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據臺灣媒體報導,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今天(18日)晚間在位於臺北市的辦公室突然昏厥,經員工報案,救護員趕往現場,發現他已無呼吸心跳,現場施以心臟電擊等急救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 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同樣的道理,在紙質書相對萎縮的今天,作為紙質書的銷售渠道,書店則必然面對艱辛的局面。同樣的,沒有了書店,也不意味著人類就缺少了精神空間。2019年的圖書零售數據顯示,70%的銷售來源於網絡,則實體書店的銷售額首次下滑到不足30%。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又是否需要思考一下,為何自己被電商平臺所打敗呢?
  • 誠品書店發布閱讀報告
    書店方面指,經營者對圖書行業的理想並非實體書店永續之道;如何在碎片化時間裡讓讀者進行完整的閱讀,值得業者思考。12月14日,誠品書店在臺北發布2017年度閱讀報告及閱讀大調查。書店方面指,經營者對圖書行業的理想並非實體書店永續之道;如何在碎片化時間裡讓讀者進行完整的閱讀,值得業者思考。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辭世 最文藝的書店曾虧損15年 每年虧損400萬
    7月18日晚間,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舊疾辭世,享年67歲。據了解,吳清友5月底才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原定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描述他一手打造誠品事業的心路歷程。吳清友一手將誠品書店打造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2004年獲得《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
    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的廖美立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既柔軟又堅毅的女性。  她身上有很多標籤,「誠品書店曾經的二號人物」「方所的總顧問」「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的製片人」……當很多身份與標籤賦予一個人身上時,能夠堅守從容以及內心那份信仰更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