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2020-12-19 騰訊網

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宣告2020年底將結束營業,這是誠品今年計劃關閉的第六家門店。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店鋪關閉好像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是估計沒有人會想過,「關門潮」會這麼快發生在誠品的身上。

誠品生活作為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精神烏託邦「的離開,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舍。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近些年,各大城市的網紅書店紛紛興起,成了文藝青年、小資青年的必打卡之地。

受網際網路的衝擊,實體圖書行業的發展十分曲折。

先是網際網路零售行業之爭,京東、噹噹、亞馬遜等,在圖書領域燒錢搶市場,圖書的價格被壓得很低,要知道,圖書行業受價格的影響是十分巨大。其次,快遞行業的發展便捷,讓人們已經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傳統書店買書了。

Kindle、微信讀書、QQ閱讀等讀書APP的興起普及,實體書也受到了不少衝擊。

傳統書店想要存活,必須轉型。

誠品在吳旻潔(吳清友的女兒)的掌舵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先是將6層書店的4層都改為百貨商場,誠品負責以其品牌招引客流,讓專櫃入駐,雙方分享經營收入。2010年,誠品書店母公司誠品集團切割旗下通路和餐旅事業群成立了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定位為生活產業與文創平臺,2013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

根據公司財報顯示,誠品生活的收入重點來自於以下兩部分:一是通路發展:生活商場的經營(招商、收租、運營等),佔總應收的70%;二是餐旅:代理引進的國際生活、食品、飲品、餐飲等;

隨後誠品開始進軍大陸市場,不斷擴大業務,整合線上線下,做創投。至此,誠品生活的多元空間 多元業態的複合模式已然成熟。

營收雖然帶來了增長,但是盈利能力沒有根本的改觀,2017年後,歸母淨利潤增幅連續兩年為負,負債率突破90%,流動比率低至0.71。而最重要的淨資產收益率(ROE)逐年下降,從2013年高點28.18%,降至2019年的17.04%。

2020年,在新冠疫情贏下下,誠品生活第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713.8萬新臺幣(約合171.6萬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九成。

「僅為經營調整,並非不看好市場」。吳旻潔回應陸續的」關門潮「。但不可否認,對於誠品這類全業態的書店來說,賺錢依舊十分艱難。

實體書店未來發展在哪裡?擁抱變化,探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宣告2020年底將結束營業,這是誠品今年計劃關閉的第六家門店。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店鋪關閉好像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是估計沒有人會想過,「關門潮」會這麼快發生在誠品的身上。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不畏網絡衝擊:誠品是實體書店救星?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近年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的衝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在這種情況下,誠品書店的一枝獨秀,背後有什麼秘訣或奧秘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再次專文介紹誠品書店,更稱誠品為「文學夜店」。
  • 「誠品模式」: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
    二者不約而同開在了風景區裡,又不約而同地將自身定位為文化服務綜合體。文化服務綜合體模式讓臺灣的誠品書店大獲成功。這種模式能否在內地生根開花?文化服務綜合體會是內地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10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西湖景區裡,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夢書屋開始試營業。在這之前的9月28日,北京市西二環金中都公園內——金中都第二書房也迎來第一批讀者。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  5月31日,「言幾又」全國第一店成都凱德天府店關閉,6月25日,方所重慶店終止營業,6月30日,物外書店漢口店宣布關門歇業……從目前的行情來看,這還是一份未完待續的名單。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8月11日,被譽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誠品書店首家香港分店在希慎廣場開業,三層約3700平方米的規模讓它榮升為全港最大書店,火爆程度就連工作日都人滿為患。  誠品駐港,多少讓人有些喜出望外。要知道,隨著實體書店的日漸式微,僅兩年內中國已有一萬多家書店關門,過去十年裡更是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人氣極高的獨立書店「單向街」也再度被迫搬遷。
  • 誠品生活深圳店今年年底結束營業 業內:多元化發展將是實體書店的...
    這家廣受文藝青年歡迎的書店在深圳經營還不到兩年,其匆匆離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關於實體書店生存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還有媒體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你還會去實體書店買書嗎?你喜歡逛書店嗎?」實體書店面臨的壓力,究竟是來自電商的衝擊,還是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
  • 全球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謝幕,實體書店還有意義嗎,何處是情懷
    夜不「謝幕」在他退出這個舞臺獲得新生前,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夜晚的書店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
  • 深圳實體書店迎開業潮:西西弗、誠品書店等即將亮相
    像是約好了一樣,一批新書店今年將在深圳接二連三地開張——   3月底,西西弗書店將進駐梅林卓悅匯;9月,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將亮相深圳萬象天地;8月~10月,深圳友誼書城旗下的覔書店將連開三店;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的簡閱書吧,將在今年新開十家新店以上;位於深業上城的本來書店雖未正式公布開業時間,但雛形已現。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其中,南京、南通和蘇州的書店數量超過2000家。在書店運營上,江蘇實體書店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已漸成品牌效應。2015年,蘇州誠品書店開門營業,吸引諸多文藝青年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打卡。
  • 實體書店回暖?「誠品」「方所」早已狂奔在路上
    自2010年以來,網絡購書、數字出版成為主流趨勢,面對網際網路的強勢發展和房價的不斷攀升,傳統民營書店毫無招架之力。再加上大型國有書店、盜版書等對小眾人文書店的雙重打擊,實體書店迎來了一波倒閉潮:三聯書店為轉型求生,關閉廣州所有分店;光合作用書房資金鍊斷裂,7家直營店、3家加盟店全部關閉;2013年,龍之媒董事長徐智明也宣布結束龍之媒書店業務。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 「誠品模式」: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
    二者不約而同開在了風景區裡,又不約而同地將自身定位為文化服務綜合體。文化服務綜合體模式讓臺灣的誠品書店大獲成功。這種模式能否在內地生根開花?文化服務綜合體會是內地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10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西湖景區裡,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夢書屋開始試營業。在這之前的9月28日,北京市西二環金中都公園內——金中都第二書房也迎來第一批讀者。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  5月31日,「言幾又」全國第一店成都凱德天府店關閉,6月25日,方所重慶店終止營業,6月30日,物外書店漢口店宣布關門歇業……從目前的行情來看,這還是一份未完待續的名單。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 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以上羅列的還只是聲勢比較大的幾波浪花,中途還有多少小書店如碎浪傾倒,破裂,無聲無息。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
  • 誠品生活深圳店今年年底結束營業 業內:多元化發展將是實體書店的...
    這家廣受文藝青年歡迎的書店在深圳經營還不到兩年,其匆匆離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關於實體書店生存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還有媒體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你還會去實體書店買書嗎?你喜歡逛書店嗎?」實體書店面臨的壓力,究竟是來自電商的衝擊,還是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8月11日,被譽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誠品書店首家香港分店在希慎廣場開業,三層約3700平方米的規模讓它榮升為全港最大書店,火爆程度就連工作日都人滿為患。  誠品駐港,多少讓人有些喜出望外。要知道,隨著實體書店的日漸式微,僅兩年內中國已有一萬多家書店關門,過去十年裡更是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人氣極高的獨立書店「單向街」也再度被迫搬遷。
  • 當誠品書店開始賣房 還能稱作書店嗎?
    在實體書店紛紛叫苦連天甚至關張倒閉的時代,誠品書店卻在各處攻城略地。隨著大陸蘇州店開幕,誠品目前已有書店數45家。據《工商時報》報導,誠品今年將再接再厲在兩岸三地開4店,其中包括大陸上海中心店。誠品書店一貫宣稱的核心價值是人文、藝術、創意、生活,充滿人文關懷的服務也獲得了大眾的口碑。
  • 全球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謝幕,實體書店還有意義嗎,何處是情懷
    夜不「謝幕」在他退出這個舞臺獲得新生前,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夜晚的書店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