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宣告2020年底將結束營業,這是誠品今年計劃關閉的第六家門店。
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店鋪關閉好像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是估計沒有人會想過,「關門潮」會這麼快發生在誠品的身上。
誠品生活作為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精神烏託邦「的離開,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舍。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近些年,各大城市的網紅書店紛紛興起,成了文藝青年、小資青年的必打卡之地。
受網際網路的衝擊,實體圖書行業的發展十分曲折。
先是網際網路零售行業之爭,京東、噹噹、亞馬遜等,在圖書領域燒錢搶市場,圖書的價格被壓得很低,要知道,圖書行業受價格的影響是十分巨大。其次,快遞行業的發展便捷,讓人們已經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傳統書店買書了。
Kindle、微信讀書、QQ閱讀等讀書APP的興起普及,實體書也受到了不少衝擊。
傳統書店想要存活,必須轉型。
誠品在吳旻潔(吳清友的女兒)的掌舵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先是將6層書店的4層都改為百貨商場,誠品負責以其品牌招引客流,讓專櫃入駐,雙方分享經營收入。2010年,誠品書店母公司誠品集團切割旗下通路和餐旅事業群成立了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定位為生活產業與文創平臺,2013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
根據公司財報顯示,誠品生活的收入重點來自於以下兩部分:一是通路發展:生活商場的經營(招商、收租、運營等),佔總應收的70%;二是餐旅:代理引進的國際生活、食品、飲品、餐飲等;
隨後誠品開始進軍大陸市場,不斷擴大業務,整合線上線下,做創投。至此,誠品生活的多元空間 多元業態的複合模式已然成熟。
營收雖然帶來了增長,但是盈利能力沒有根本的改觀,2017年後,歸母淨利潤增幅連續兩年為負,負債率突破90%,流動比率低至0.71。而最重要的淨資產收益率(ROE)逐年下降,從2013年高點28.18%,降至2019年的17.04%。
2020年,在新冠疫情贏下下,誠品生活第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713.8萬新臺幣(約合171.6萬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九成。
「僅為經營調整,並非不看好市場」。吳旻潔回應陸續的」關門潮「。但不可否認,對於誠品這類全業態的書店來說,賺錢依舊十分艱難。
實體書店未來發展在哪裡?擁抱變化,探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