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種海鮮瀕臨滅絕,為何「有毒」的水母,成為了科學家的建議?

2020-12-11 騰訊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殺也越來越猖狂。根據美國科學家的數據來看,隨著人類對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加重,有很多人類喜愛的海洋生物消失在了地球上。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地球的環境就已經開始變化,下一次的生物滅絕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在地球存在的漫長時間中,曾發生過很多物種滅絕事件,大部分的生物滅絕都是自然災害導致的,如果第6次生物大滅絕到來,罪魁禍首就是人類。雖然人類與各種生物共同構建了生機勃勃的自然界,但人類作為地球霸主,開始大肆捕殺野生動物,作為腹中之食,海鮮也成為了很多人的首要選擇。比如大家常吃的鱈魚,由於人類毫無節制的捕殺,我們已經不能再看到野生的鱈魚了。可悲的是,我們即使知道了這一現象,仍然沒有約束自己的行為。

根據科學家的數據來看,人類所食用的海鮮中,有90多種已經瀕臨滅絕。如果這些動物真的消失了,人類該怎樣獲取海鮮中的營養物質呢?科學家認為,不勝其數的水母就是人類的最好選擇。水母呈現著不同的顏色,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早在6.5億年前,水母就已經在地球上嶄露頭角了,如今已經成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為什麼水母數量這麼龐大,卻時常被人類當做觀賞動物而不去使用它呢?其實除了樹木本身的樣子之外,人類之所以不使用水母,還是因為大多數水母都是有毒的,食用價值非常低。那為什麼科學家還要建議人類未來要使用水母呢?其實水母的種類大約有250多種,在這麼多的種類中,仍然有一些是可以食用的,就像海月水母和我們常吃的海蜇。

雖然海月水母比海蜇的口感欠缺一些,但它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如果人類沒有了海鮮,它將是人類必備的營養補充。這樣看來,水母或許真的能夠成為未來人類考慮的選擇,但如果水母也滅絕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科學家認為這個問題不必擔憂,雖然人類大肆捕殺海洋生物,但由於水母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極強,因此是不會因為人類的捕撈而滅絕的。但人類也必須合理規劃捕撈行動,保護海洋環境才是真正的雙贏,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水母真的會報復人類嗎?科學家:會直接攻擊核電站
    科學家:會直接攻擊核電站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的生物經過了38億年的演化,漸漸地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雖然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但是保留下來的種子卻依舊能夠大放異彩,如今的地球上面,存在這上百種生物,其中還包括了擁有智慧的人類。
  • 瀕臨滅絕的桃花水母現身雲南,你是否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多彩又神奇的水母(作者攝於武漢東湖水族館)水母的世界獨特又神奇六億五千萬年前,水母在地球上誕生。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它們已經成為了有250多個種類的龐大家族。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態。桃花水母是水母家族中古老而珍稀的一個物種,有幾億至十幾億年,甚至更長的生存歷史,現在它們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其特徵表現為通體透明,無頭無尾,呈圓形,直徑長約2釐米左右,晶瑩透亮,柔軟如綢,其中間分布五個呈桃花形的觸角狀物體,遊動起來就像飄落水中的桃花在表演「花樣遊泳」。
  • 科學家發現猴子新品種!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
    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一種猴子新品種——波巴葉猴。這種一直「隱居」野外的猴子長著「白眼圈」,身上的毛呈新潮的「奶奶灰」色。目前,其在野外的數量僅有200到250隻,瀕臨滅絕,科學家呼籲採取措施保護這一新品種。
  • 多種螢火蟲瀕臨滅絕
    多國研究人員發現,受棲息地減少、殺蟲劑使用和光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全世界2000多種螢火蟲中部分種類瀕臨滅絕。法新社3日援引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薩拉·路易斯的話報導,一些螢火蟲需要特殊環境才能完成生命周期,因此棲息地面積減少會影響它們的數量。
  • 全球多種螢火蟲瀕臨滅絕
    多國研究人員發現,受棲息地減少、殺蟲劑使用和光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全世界2000多種螢火蟲中部分種類瀕臨滅絕。 法新社3日援引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薩拉·路易斯的話報導,一些螢火蟲需要特殊環境才能完成生命周期,因此棲息地面積減少會影響它們的數量。
  • 500多種靈長類動物一半以上瀕臨滅絕
    「超過一半的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日前,一份由西北大學研究團隊和國際靈長類動物學家完成的研究報告顯示,人類的「親戚」正在快速減少。我國的靈長類動物都有哪些種類,它們分布在哪些區域,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他們呼籲,人們應提高對世界靈長類生存困境的認識。
  • 農村這種野草,人稱「貓眼草」,不僅有毒還是良藥,如今瀕臨滅絕
    農村這種野草,人稱「貓眼草」,不僅有毒還是良藥,如今瀕臨滅絕由於國家不斷發展,大力發展新農村,導致很多農村新建設,自然資源和野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也包括農民伯伯種植的農作物,所以物以稀為貴這句話說的很對,以前農村有各式各樣的野生植物
  • 「它」被科學家花了20年研究,仍然無法人工種植,現已瀕臨滅絕!
    「它」被科學家花了20年研究,仍然無法人工種植,現已瀕臨滅絕!中國美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因為這種雞樅味道非常鮮美,雖然它是一種植物,但是吃起來有一種雞肉的香味,所以取名雞樅,它被科學家花了20年研究,仍然無法人工種植,現已瀕臨滅絕,好了,我們接著往下看。雞樅這種菌類因為味道好,深受吃貨的喜愛,不過由於產量特別低,所以價格特別昂貴,在市場上集中可以賣到。上百元1斤的價格。
  • 氣候變暖 紐西蘭珍稀活化石大蜥蜴瀕臨滅絕
    然而,素有「活化石」之稱的紐西蘭大蜥正瀕臨滅絕。英國《泰晤士報》2日援引科學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上的文章報導,由於紐西蘭大蜥蜴的性別由孵化溫度決定,氣候變暖使得孵出蜥蜴的雄性比例上升。長此以往,最終將導致大蜥蜴滅亡。溫度定性別紐西蘭大蜥蜴是遠古爬行動物之一,也是稀有的「三眼」生物。它的遠古祖先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大約6500萬年前,一次大災難的降臨,致使恐龍一夜間銷聲匿跡,自此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恐龍的身影。45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地球才有了一片生機。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探討恐龍消失的最終原因,大多認為是行星撞擊地球而導致的,但沒有確切的證據。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已經有段時間了,雖說站上食物鏈的頂端,與一些古老生物相比,人類的歷史還是比較短的。很多同時代的生物都在逐步消失,但也有一些生物生命力頑強,毅然而然的生存了下來。通過研究,有人發現地球上還有多種史前生物存活著,被稱為動物界中的活化石,到底是哪些生物呢?
  • 世界上唯一擁有者無毒金水母的聖地 如今瀕臨滅絕
    在帛琉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湖泊,那就是水母湖,在水母湖裡的水母全部都是金色的,並未這樣金色的水母是沒有毒的。水母湖位於帛琉島上其中一座巖島。是在大約1.2萬年前形成的,由於地殼隆起是這座島嶼高出海平面,水母以及海水就被中部低洼的地方所留下。
  • 我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現在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科學家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正在進行中,在此之前,地球上的物種因為地質變化以及各種災難現象先後經歷了五次自然物種大滅絕事件,而如今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的幕後推手,正是我們人類自己。根據科學家介紹,自然環境由於人類活動等因素,物種滅絕的速度比正常情況下要快上千倍,其中有不少物種就已經處於瀕臨滅絕的地步,生存在我國的亞洲象就是其中一種。
  • 最傻的海鮮,明明是海裡的霸主,非要到陸地覓食,被吃到瀕臨滅絕
    最傻的海鮮,明明是海裡的霸主,非要到陸地覓食,被吃到瀕臨滅絕!海邊一直都是大家比較嚮往的地方,因為海邊的風景很漂亮,而且還有很多的海鮮吃,想想就覺得特別幸福。海鮮的種類有很多種,不同的海鮮吃起來味道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海鮮,在國外有一種海鮮,在我們中國是沒有的,但是卻被稱作是最傻的海鮮,因為這種海鮮,明明是海裡的霸主,在海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天敵,但是他非要到陸地上去覓食,如今已經被吃到瀕臨滅絕。
  • 多種鯨魚瀕臨滅絕,為何獨角鯨卻不減反增?其基因組令人捉摸不透
    獨角鯨的外形很獨特,而對於科學家們來說,比起它們的外形,它們的基因組更獨特,讓他們捉摸不透。最近的一項關於獨角鯨遺傳學的新研究發現,與同樣生活在北極海域的動物相比,獨角鯨的遺傳多樣性低得令人難以置信。來自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生活在西格陵蘭島的獨角鯨的基因組進行了排序和研究。
  • 聚焦海洋:10種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
    同樣,包括海洋哺乳動物,海龜和鮭科魚在內的許多海洋物種也處於滅絕的邊緣,因為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成為其存在的主要威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數百種海洋物種世界各地都屬於瀕危和極度瀕危物種。自然保護聯盟定期確定物種的狀況,考慮到它們滅絕的可能性,從最不關心滅絕。其中一些主要瀕臨滅絕和可識別的海洋物種在這裡被命名。
  • 一般來說,水母都是有毒的,那麼有錢人吃上了水母,能吃嗎?
    首先,我的回答是:嚴格來說,絕大多數水母都有毒性,不能吃,在水母家族中,只有海蜇和黃斑海蜇等極少數品種可食用,大連、山東半島、舟山和江浙一帶,還有湛江等地都分布著。作為腔腸動物的水母,體內98%都是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海裡遊泳順便蜇人,開玩笑哈,但大部分水母都是有毒的,部分更是有毒的如著名的海內外的僧帽水母,特別是現在夏天到了,提醒大家下海遊泳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 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有毒動物如何成為生化大師?
    《有毒》內容簡介生物學家克麗絲蒂 威爾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動物,帶領讀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細緻的運作方式、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潛力。她講述有毒動物研究者如何「以身犯險」,同時置入多種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分析、細胞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神經科學、藥物動力學、人體生理學等。如今我們已經能從基因和細胞層面來理解毒液分子對人類的影響,科學家們仔細探究毒液的各種組成,釐清不同成分對人類的不同組織造成的影響,這些作用機制讓毒液得以為人類所用,進而開發成治療癌症和愛滋病的潛力藥物。
  • 中國最大蝙蝠群瀕臨滅絕境地,旅遊開發6年後 | 它們瀕臨滅絕!(CBCGDF-SPECIES-EN001)
    14年前,也就是2006年,《華東旅遊報》的一篇報導指出:我國最大蝙蝠群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2000年科學家考察發現,那裡的蝙蝠種類有7種,數量不下10萬隻。雲華蝙蝠洞屬喀斯特巖溶地貌,裡面有無數蝙蝠棲息。據考證,該洞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距今有6500萬年的歷史。
  • 3種滅絕,22種瀕危,曾隨處可見的青蛙,為何幾乎沒有了?
    然而隨著生態系統的變化,有毒或者無毒的青蛙,在全球分布的種群可以說也是越來越少,就算是在人類涉足較少的河流、池塘等區域都很難看到了。青蛙算得上是一種非常有益的物種,特別是在稻田之中,青蛙堪稱農作物的保護神。
  • 有毒別碰!海口新埠島海邊現大量水母
    新埠島海邊孩童赤手捕捉水母  醫師:切勿手抓水母,謹防蟄傷中毒  19日上午,一群孩子在無家長陪伴的情況下,結伴在新埠島海灘捕捉水母玩耍。省人民醫院專家表示,水母有毒,儘量不要用手觸摸,謹防被蟄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