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科學家花了20年研究,仍然無法人工種植,現已瀕臨滅絕!

2020-12-11 冷熱的醉眼

「它」被科學家花了20年研究,仍然無法人工種植,現已瀕臨滅絕!

中國美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勤勞的人們對美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傳統美食小吃,美食的品種也是非常多數不勝數,作為一個合格的吃貨,除了要品嘗它的味道,了解它的寓意,還要對所用的食材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顯得專業,有水平懂我的意思吧。

今天要說的主角它是一種菌類,名字也非常的高大上叫做「雞樅」,也有很多地方叫他雞松,雞腳菇等等,名字非常多,不過都少不了一個雞字。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種雞樅味道非常鮮美,雖然它是一種植物,但是吃起來有一種雞肉的香味,所以取名雞樅,它被科學家花了20年研究,仍然無法人工種植,現已瀕臨滅絕,好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雞樅這種菌類因為味道好,深受吃貨的喜愛,不過由於產量特別低,所以價格特別昂貴,在市場上集中可以賣到。上百元1斤的價格。這可不是想吃就吃的,畢竟價格太貴了,而且最主要的就是這種雞樅還不能人工種植,科學家已經花了20年深入研究,可還是沒有任何成果,這可就非常遺憾了。

雞樅之所以不能人工種植,那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它生長的環境需要一種特殊的物質,而且這種物質只有蟻穴的洞裡才有,所以大多雞樅都長在蟻穴旁,所以不適合人工種植,而且現如今咱們國內的吃貨越來越多,對雞樅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不過雞樅的產量特別低,已經吃到了無法供應了,現已瀕臨滅絕,真是可惜了這麼好的食材。

你們此事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猴子新品種!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
    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一種猴子新品種——波巴葉猴。這種一直「隱居」野外的猴子長著「白眼圈」,身上的毛呈新潮的「奶奶灰」色。目前,其在野外的數量僅有200到250隻,瀕臨滅絕,科學家呼籲採取措施保護這一新品種。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條白鱘後,給其裝上超聲波追蹤器並放流,但是因為水急灘險,半夜時分,追蹤船不慎觸礁,導致跟丟白鱘。
  • 科學家在紐西蘭,發現已經滅絕700年的鳥爪,仍然附有肌肉!
    人們一直在研究史前生物,部分生物還沒被人類發現便滅絕,人類只能通過化石研究它們,發現新化石的時候候,科學家們極為開心,比如人們第1次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猛獁象的屍體,甚至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把猛獁象復活,不過由於科技的限制,暫時放棄了復活史前生物的想法,生物滅絕有它的原因,然而在30年前考古學家發現已經滅絕700年鳥類,在這個骨化石上竟然附著肌肉。
  • 90多種海鮮瀕臨滅絕,為何「有毒」的水母,成為了科學家的建議?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數據來看,隨著人類對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加重,有很多人類喜愛的海洋生物消失在了地球上。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地球的環境就已經開始變化,下一次的生物滅絕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 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新華社臺北3月19日電(記者喻菲 祁星)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一些地區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未來珊瑚會否因此滅絕?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
  • 【中國科學報】我國人工種植松露大門開啟
    不幸的是,在我國,松露的這些高貴品質,正隨著它的瀕臨滅絕一起悄然消逝。已經從事大型真菌系統分類學研究近20年的劉培貴,10多年前投身松露等珍稀菌類的保育促繁及菌根苗合成與選育工作。自那時起,「挽救松露」就成了植根於劉培貴心中的夢。「吃不起」:廚房裡的「鑽石」松露是一種生長在松樹、櫟樹、榛子等樹下的共生真菌。
  •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
    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探討恐龍消失的最終原因,大多認為是行星撞擊地球而導致的,但沒有確切的證據。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已經有段時間了,雖說站上食物鏈的頂端,與一些古老生物相比,人類的歷史還是比較短的。很多同時代的生物都在逐步消失,但也有一些生物生命力頑強,毅然而然的生存了下來。通過研究,有人發現地球上還有多種史前生物存活著,被稱為動物界中的活化石,到底是哪些生物呢?
  • 目前地球上已經有多種生物滅絕,並且這種仍然在持續,何為滅絕?
    在生物學中,滅絕是生物體或一組生物(分類單元)的終止,通常是物種。瀕臨滅絕的時刻通常被認為是該物種最後一個的死亡,儘管在此之前可能已經失去了繁殖和恢復的能力。由於物種的潛在範圍可能非常大,因此確定這一時刻很困難,通常是追溯性的。
  • 外媒:研究顯示螢火蟲瀕臨滅絕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外媒稱,由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人類使用殺蟲劑和人造光等三種威脅,螢火蟲正面臨滅絕危險。據西班牙《趣味》月刊網站2月4日報導,這項新研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9位螢火蟲專家參加,並已在美國《生物科學》月刊上發表。該研究強調,全球已知的2000多種螢火蟲中,許多種類正面臨滅絕,黑夜中螢光點點的自然美景將會消失。
  • 「螢火蟲」已瀕臨滅絕 許多價值仍鮮為人知(圖)
    但現如今,城市裡幾乎難覓螢火蟲的蹤影,即使在農村,也很難看到流螢飛舞的壯觀景象了。  專家發現螢火蟲的棲息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螢火蟲的生活處境非常糟糕!」付新華,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專門研究螢火蟲的博士。年僅29歲的他,已被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聘為副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的採訪時,付新華對於螢火蟲的生存現狀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
  • 全世界最慘國寶,被本國人民吃到瀕臨滅絕,當地人:最愛吃它的心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寶,國寶動物一般都是一個國家特有的物種,並且數量稀少甚至瀕臨滅絕,需要政府部門專門保護。我們國家的大熊貓就是這個樣子的,而我們的國家對於熊貓的保護也做得非常好,從剛開始發現到現在,大熊貓已經在中國科學家的保護下繁育到了上千隻。
  • 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1/4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 又一個物種滅絕,中國淡水魚之王未能跨入2020,除了它還有哪些?
    中國水產研究員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宣稱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相信大部分朋友,對白鰭豚和長江刀魚都耳熟能詳,現在突然跑出一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似乎有點雲裡霧裡,這長江白鱘到底是什麼魚?
  • 多種螢火蟲瀕臨滅絕
    多國研究人員發現,受棲息地減少、殺蟲劑使用和光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全世界2000多種螢火蟲中部分種類瀕臨滅絕。法新社3日援引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薩拉·路易斯的話報導,一些螢火蟲需要特殊環境才能完成生命周期,因此棲息地面積減少會影響它們的數量。
  • 多少生命可重來 全球794物種瀕臨滅絕
    由於並沒有對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仔細研究,因此這794個物種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動物。  該組織將全球分為七大塊,每一塊都有不少的瀕危動物「熱點」地區。所謂「熱點」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首先,這些地點一定要包含至少一個「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
  • 世界上最呆萌的八爪魚,遇到危險會緊緊抱成團,可惜已瀕臨滅絕!
    世界上最呆萌的八爪魚,遇到危險會緊緊抱成團,可惜已瀕臨滅絕!一直以來,人類對外太空和海洋的探索從未間歇過。海洋浩瀚無垠,地球上有70%都是由海洋組成的,只可惜的是淡水資源只佔據1%,絕大多數的海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 秦嶺野生綠花百合瀕臨滅絕 獲譽花中大熊貓(圖)
    ,我省的秦嶺大山裡,有55種野生花卉花色豐富、葉型多變,適合觀賞栽培,但尚未被保護利用,野生的綠花百合現已瀕臨滅絕。昨日,記者從北京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植物園獲悉:我省秦嶺大山中,號稱「花中大熊貓」的野生綠花百合已瀕臨滅絕。  山裡一些居民有吃百合的習慣  秦嶺裡野生花卉繁多,也是我國重要的百合科野生花卉的資源地。
  • 科學家最新警告:2100年北極無冰,所有19個北極熊種群將面臨滅絕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科學家們於7月20號表示,如果全球持續變暖,隨著北極海上的冰的減少,到本世紀末,北極熊可能會瀕臨滅絕。有研究人員稱,從阿拉斯加附近的波弗特海到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幾乎所有的19個北極熊的亞種群都將面臨滅絕,因為海冰的消失將迫使它們上岸,以至於它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無法獲取食物。
  • 中國最大蝙蝠群瀕臨滅絕境地,旅遊開發6年後 | 它們瀕臨滅絕!(CBCGDF-SPECIES-EN001)
    14年前,也就是2006年,《華東旅遊報》的一篇報導指出:我國最大蝙蝠群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2000年科學家考察發現,那裡的蝙蝠種類有7種,數量不下10萬隻。雲華蝙蝠洞屬喀斯特巖溶地貌,裡面有無數蝙蝠棲息。據考證,該洞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距今有6500萬年的歷史。
  •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認為 北極熊80年內可能滅絕
    據英國《鏡報》7月20日報導,加拿大生物學家發布一項新的研究報告,報告稱北極熊可能在80年內滅絕。日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學家Molnar博士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到2100年,北極大部分地區無法繼續存在,北極熊也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