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派?說來簡單,派就是派皮+派餡。派皮是麵粉做的,定型後進烤箱烘焙而成。派餡可謂五花八門,從水果到蔬菜,自水裡遊的到地上跑的;只要能吃就可為餡。把派餡放入派皮中的預留位置,合成即成一派。成派由兩種途徑,一是烘烤類,將生派皮填入餡料後烘焙而成。另一種是非烘烤類,派皮和餡料都是熟製品,只要將餡入皮;直接食用或冷藏後再吃。
圖說:別具一格的胡桃派。
這麼一看,派是一個託和載體。用句套話就是:派是一個筐,什麼都可裝。按約定俗成的劃分是不依食材而看口味,分為甜派和鹹派;相比之下,我愛鹹派。
我們熟悉的甜派有赤豆主打的紅豆派和蘋果唱主角的蘋果派,紅豆派時常現身於快餐,裝紙兜如塞信封裡,沒盛器就沒了吃的儀式感。一位在餐飲圈跌打滾爬多年的朋友說:菜只講「色、香、味」是不夠的,還要加「型」和「器」。對於點心,也概莫能外。
圖說:大名鼎鼎的蘋果派。
蘋果派的花頭比紅豆派多。該派陣容堂堂,按味分有焦糖、麵包屑、酸奶等,按國排有英式、荷式、德式等。迄今不知它出自何人之手,從現有資料來看是源於英國;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在1381年的一本英國食譜中。
圖說:南瓜派是美式一派。
蘋果派大放光彩卻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不僅成為家常甜點和美式食品的經典,而且被常拿來說事:如「AsAmerican as apple pie」,不知像蘋果派一樣是個怎樣的美國人。美國著名的派,還有南瓜派和胡桃派等。
圖說:這一派是素麵朝天、君子坦蕩蕩。
與一張面孔的紅豆派相比,蘋果派有兩副相貌。一是素麵朝天,一片片蘋果袒露在派皮之上;如法式蘋果派;也可用蘋果乾、蘋果醬和罐頭蘋果。同時,加糖、肉桂粉和炒過的麵包屑,也有加檸檬皮絲、碎核桃和松子等。
圖說:深藏不露的英式蘋果派。
另一扮相則相反,深藏在捲起的派皮或是夾在雙面派皮間,與它甜家門兄弟紅豆派一樣,為不露餡的捲筒狀;代表是英式蘋果派,還以無花果、葡萄乾、梨、肉桂和肉豆蔻等與蘋果作伴為餡;1381年就記錄在食譜上,為各國之最。歐洲還有像華夫格那樣的花面酥皮的荷式蘋果派,外酥脆內酸甜的德式蘋果派與黑森林蛋糕同被視為德國甜點經典。這一做派帶來了一個新稱謂——「蘋果卷」或「薄酥蘋果卷餅」,這樣做派的有維也納和德國的,包括近奧地利的義大利北部地區;18世紀就流行於哈布斯堡王朝的這些領地。無論撻卷都是蘋果餡餅、蘋果派。
圖說:德式蘋果派。
當你聽到蘋果派被喊成「蘋果撻」,那就是碰到了法式蘋果派。法式有兩種,一與其他派相同,皮面上鋪蘋果片,叫「諾曼第蘋果撻」。另一種稱「反烤蘋果撻」,顧名思義就是蘋果片在下而派皮在上,它是生之偶然,在索洛涅有家史蒂芬和卡羅琳姐妹開的店裡,因製作時遺忘造成;但失誤卻受到顧客歡迎,遂成一派。以至於後來顛倒反轉的撻都以這對姐妹的姓Tatin命名。
圖說:獨樹一幟的法式蘋果撻。
有創意的還有澳洲帕斯一糕點店,獨創派皮三層蘋果派,每層間夾蘋果塊;不同常態的標準兩層式。居然還有以蘋果汁代水和面,令派更有蘋果味。
圖說:另一相貌的澳洲蘋果派。
法國人稱派為「撻」是有年頭的。說在14世紀,法國人為其剛問世的黃油麵團打底、圓而不厚的麵包命名為撻Torta。該詞來自拉丁語,意為圓形麵包;後在法語裡演變為Tarte(餡餅),在英語中就轉成Tart(蛋撻)。撻不僅是甜點,也有甜的果醬或鹹的魚和肉等餡的餅。
圖說:是派,也是個撻。
有人認為:中世紀烹飪以烤為主,烤肉時肉汁流失而肉變幹硬,就在肉下墊餅吸汁,撻由此誕生。後又在撻上蓋麵餅吸汁,從而出現了派。派又稱餡餅,分單(墊底)、雙皮(上下兩層),稱「派」多的是雙皮、整隻圓形和1/8之一帶圓角長方形等。也有稱派而不是派,與派相差十萬八千裡。如美國的波士頓派,其實是海綿蛋糕。
圖說:波士頓派貌似蛋糕。
稱謂的變化是因形態變化或出現場合的變化,實際也可看作是種細分。撻、派、餡餅、包括披薩,雖叫法不同,但組成一律:都是派皮+派餡。區別不能,只要看皮。撻皮和派皮屬酥皮,餡餅和披薩則麵皮不起酥。說是法國和西班牙的發明,把揉入奶油的麵團摺疊幾次烘焙,讓起酥的麵皮形成了脆口的酥層。派皮要酥脆,關鍵在麵皮,要薄如紙,似透明。
撻派通用,並不意味著肉就是排骨,因為派實際就是個大的撻;只因吃時切成一塊塊三角形,覺得撻與派不一樣。不同其實是在體量上,派比撻大而且餡也多。研究飲食史的法國人圖珊-薩瑪告訴我們:洋蔥、雞蛋和肥肉作餡的阿爾薩斯火燒蛋撻,發展成洛林鹹派。
圖說:烘烤成一派。
前年在巴黎去先賢祠,路過一麵包店,買了洛林鹹派。它以誕生地洛林為名,除叫洛林鹹派(撻)、洛林鄉村鹹派,還稱洛林乳蛋餅;甚至還叫它洛林糕和火腿豬肉鹹蛋糕。派皮是揉合了雞蛋、牛奶或鮮奶油,屬奶油酥皮,它可鹹可甜。派餡加芝士、火腿,放點菜葉;也有放菠菜、紅蔥、培根和蝦仁的。我是吃熱的,也可冷吃。如果說蘋果派是甜派的一個代表,那它就是鹹派的首席之一。
圖說:法式洛林鹹派。
派分烘烤和不烘烤,在烘烤類裡,又有放餡前先烤熟派皮的,業內叫「盲烤」。需盲烤的派,要麼是熟餡要麼是烤餡料的時間短於派皮,還有就是生怕餡含水份會滲入派皮而影響酥脆。洛林鹹派是盲烤的,烤好後還在派皮上刷層蛋白隔水,以保派皮酥脆。
去年到埃茲村,從尼斯下了火車等公交,買了鹹派陣營裡的三文魚派。醉翁之意不在派,而在於我歡喜的三文魚;輔料是菠菜和蒜蓉。
圖說:洛林鹹派。
雞肉派是鹹派的重要角色,其中火雞派曾走紅歐洲。它首先出現在拉伯雷的《巨人傳》(1542),來自新大陸的它羽毛金光閃閃,尾巴高聳且寬長;是歐洲人未曾見過的,因當時誤認為那塊陸地是印度,這位法國作家把它寫作「印度的母雞」。其肉質比祖傳的肥鵝細嫩,有錢人家是把它作為年貨,留在新年吃。我們在克萊茨的油畫《靜物:火雞肉餡餅》(1627),畫裡不但有火雞派,還有一隻嘴含柑橘花的火雞,這花也被寫成橙花;意味著這是一場婚宴。
在平時,也把派叫做餡餅;派是起酥的餡餅,餡餅是不起酥的派。派作為餡餅,為君王和權貴宴席的常客,餡兒豐富的餅,其實擔當了主食一職,因為席上沒有麵包、麵條、薄餅及米飯。我讀到的菜譜:有14世紀英國的食魚日菜譜裡,有果脯杏仁露餡餅。1570年,皮猶斯五世教皇宴會的第三、四道菜,分別為「禽肉餡餅,每塊餡餅配兩隻雞」和「梨肉餡餅」。1465年慶祝約克郡大主教登基宴會,還有餡餅數量:冷鹿肉餡餅103個,熱鹿肉餡餅1500個,冷果味餡餅103份。
圖說:奶酪派。
餡餅甚至成為宴會上的娛樂道具,在餅裡挖個洞,裝入活鳥、青蛙或蛇,再蓋有面提手的餅蓋。華納在《古代烹調術》寫道,一個叫哈德森的侏儒小丑裝在冷餡餅裡,端給王后。還有把假餡餅藏在天鵝肚子裡,在酥皮上寫「提起那隻天鵝」,此語在中世紀意為「切開它」。某位客人以為天上餡餅掉在自己頭上,當他一提起面把手,兩隻玩偶瞬間彈出;嚇他一個人,笑倒一桌人。而有心人卻在復古公元前700前後的餡餅,在考古學家的幫助下;2001年,佛裡吉亞國王宴會的填滿焦糖茴香的果味甜餡餅,穿越2700多年重現餐桌。
圖說:《吃餡餅的孩子》:牟利羅(Murillo,1617—1682)
權貴吃,普通人吃;區別在餡,猶如中國一句俗話,包子好吃不在折上。餡餅是平民百姓的日常食品。牟利羅畫於17世紀六七十年代油畫《吃餡餅的孩子》,就是普通人家,昂頭赤腳,拇指食指捏著塊餡餅, 從上緩緩放進嘴裡。常見於不同年代的有奶酪餅、脆皮餡餅、奶油水果餡餅和塊菰雞泥餡餅。直至今天,製作方便,原材價廉的蘋果派仍被不少人家當主食。就說洛林鹹派,不僅一日三餐都有人吃,並為法餐頭盤的點心之一。
在歐洲吃到的甜派和鹹派,上海基本都有伊人的蹤影;茫茫N派流中國,走過路過莫錯過。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