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市中心最茂盛的香樟樹包圍著
它坐落在城市的森林之眼--人民公園對面
它的周圍是天府廣場、四川省圖書館等一線知名地標
不管您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不管您是老成都還是新成都,走進長300米、寬30米的祠堂街,你定會被它的不凡所驚豔。
大隱隱於市,這裡是錦繡城中城
往前近一百年,這裡便是新華日報駐成都辦事處的起始之地。
在成都市區建築風格中數一數二的它,憑其中西式的建築風格和特色,是吸引新華報入駐的首要緣由。
再往歷史前沿走,祠堂街原為清代正藍旗三甲地帶,為滿城的喇叭胡同,康熙年間,滿城的旗人駐軍為當時的四川總督年羹堯建生祠於此,由此得名祠堂街。
祠堂街一帶,滿清時期被稱為少城,年羹堯於康熙57年在皇城(即今日的天府廣場)基礎上再建城中城。
成都民謠云:「滿洲城裡不繁華,種樹種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夠,焱天武廟賞荷花。」即使放到現下看,依然毫不遜色。
由此可見,祠堂街自古以來,就被封建權勢、自然生態包圍著,它的繁華、美麗自不待言了。
現在它的內裡被百姓住著,熙熙攘攘、生活樸實,倒和一旁高樓大廈的生活形成了一絲分明的對比。
三層白色小樓,藏著光輝歷史
一道狹窄的院門,一條青磚鋪就的小路,一棟三層舊式中西合璧的樓閣呈現在眼前。
現在的這條街一半已經是人民公園了,再一半是一些半新不舊的房子,其中38號優為獨特,周恩來親自創辦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張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曾在這裡發行。
天井透亮,投射出一屢曙光,小院顯得靜謐,房屋基調以紅色和白色為主。踏著嘎吱嘎吱的樓梯,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
現在這裡大概居住了40戶人家,多是外地來成都打工的。由於至今都沒通煤氣,每家也沒有獨立衛生間,不少老住戶都陸續搬走了,把房子出租或改成了飯館、茶館。
還未走出38號樓,你就能聞到一陣陣飯香和菜香。
每到飯點,老人、城管、職工就準時出現在38號的大門兩側,開始挑選自己喜歡的菜餚。
這裡就是10元/人的自助快餐,方圓幾公裡,就這兩家。種類繁多,價格在市中心實屬便宜,倒也博得生意滿堂。
在這裡,不浪費是首要原則,其次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沒有人攔著你。
再往前走不到50米,就是著名的蹄花一條街了。各種王媽、李媽、老媽...在無數個深夜,溫暖了多少的哥的姐的胃和心。
城市在不停地往前發展,這些曾經韻味十足、雕梁畫棟的古建築被包圍其中,倒顯得蕭瑟、落敗了幾分。
希望它能像傳統藝術、手工匠術,一代一代傳下去,一點一滴保留下來,而不是只存在於影像當中。
走在成都的街頭,不妨來看看祠堂街,感受你不曾見過的人文風情。
- END -
出品:成都全接觸
圖文: C君 | 主編:JYCrow
部分資料來自搜狐文獻
由成都全接觸原創發布
合作聯繫:15184436981,微信電話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