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成都——汶川——桃坪羌寨——畢棚溝。第二天一行8人早早從成都出發,到汶川接上比我們早到3天去九寨溝逛了一圈的另外8個朋友,整團驢友總算齊了。
第一次親身來到汶川,想起2008年的那場災難,看著山體上仍清晰可見的傷痕,心中頗多感慨!
第一站——最神秘的「東方古堡」:千年桃坪羌寨。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有這樣一個地方,它依山而建,碉樓與民居一體;它猶如迷宮般的建築,讓外人進去可能找不著路;它是&34;;它就是阿壩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羌語「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豐,人傑地靈,岷江支流雜谷腦河自村而過。世居在此的百姓族源,據說可以追溯到秦漢時從中國大西北因戰亂而遷徙於此的氐羌人。千年之前,這裡的羌族人民不繪圖、不計算,依靠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木材和石料,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習慣,依地勢而建,以高碉為中心修建放射狀8個出入口,以古堡為中心擴展至家家相通,將碉樓與民居巧妙地融為一體,建成了屬於自己獨有的東方古堡。寨子是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築群,碉樓為每個羌寨必有的建築,碉樓和碉房在第二層通過木結構連接起來,形成碉房合一的整體。巨大碉樓雄渾挺拔,高高低低,從數米到數十米,建築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為料,有的僅用土木。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頂樓的鐘孔是作為傳遞消息用的。位於川藏兩地結合部的特殊性,讓它從建立之初,就被賦予了關隘要塞的軍事功能。羌族百姓利用高聳的碉樓觀察四周敵情,利用羌寨的多層次、多空間,建立獨有的防禦體系,並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脈絡流傳至今。
桃坪羌寨的選址不僅依賴了後面的大山,而且還充分利用了面前的河流。兩河交匯處形成的這片平整的階地,在峽谷地帶較為罕見,是建造大面積村寨的理想之選。而衝積扇大多分布於山前,在它的下面,往往都蘊含著豐富而穩定的地下水資源。桃坪羌寨之所以可以修建出四通八達的地下水網,與這裡豐富而穩定的地下水資源息息相關。古堡內的地下供水系統獨一無二,從高山上引來的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作為消防設施,一旦有戰事,還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地下水網既可調節室內溫度,淨化空氣,又可作為防火的消防工具,是名符其實的「綠色空調」。
高山峽谷中,桃坪羌寨卻以安靜地姿態輕輕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爬滿架子的葡萄,陽光充足的地方就是不一樣。 想想那味道一定很甜~
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標誌性建築,僅存兩座。碉樓分為9層,高30米左右,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
奇特的文字,代表顛顛倒倒都「有」。
羌王官寨首領的客廳
家家戶戶都有的臘肉房,掛著大片大片的臘肉。
火塘,古老而又原始的生活方式,終年煙火繚繞。一是用來煮飯,還有就是取暖,特別是晚上。
在桃坪羌寨,白色的石頭是石頭城堡中最耀眼的部分。崇尚白色的羌人,將白色的石頭作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物
寨子裡的建築大多用黃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
一個保存著原始靈魂觀念和「萬物有靈觀」的羌族,是值得尊敬的民族。桃坪羌寨是一段正在消失的歷史碎片,那些塗抹在牆上的黃泥土烙上了歲月的痕跡。但或許就是這一段小小的碎片,會波瀾不驚地帶你回歸到靈魂深處……
第二站——畢棚溝。說起美麗的川西,很多人都去過稻城亞丁,但卻不知,就在四姑娘山背後,還有一處寶地——畢棚溝。除了雪山、草甸、彩林、海子和沙灘,畢棚溝是國內知名紅葉觀賞地和徒步穿越地。可惜我們這次來早了點,未能見到層林盡染的秋色,同時由於大霧瀰漫,也未能見到四姑娘嬌美背影,甚是遺憾!
畢棚溝,景區門口顯得很普通.
龍王海,湖面不大,但湖水清澈,晶瑩剔透、靈秀婉約。
有一個海子就有一個瀑布。雖然瀑布不高,但水流量大,流下的水譁啦啦作響,白花花一片。
海子水很淺,四周的森林倒影在水中,滿湖碧翠。
天際湖是畢棚溝比較大的一個湖,湖水碧綠,清沏透底。
這裡的空氣非常乾淨,在景區裡面四處可見懸掛樹上的松蘿。
畢棚溝雖然海拔有點高,但森林茂密,富氧離子高,從山下走到山上真是好好洗了一次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