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
寄暢園又名秦園,位於惠山橫街(原名「秦園街」,1954年拓寬後該現名),毗鄰惠山寺,面積15畝,是無錫一大名園。
如果從明代號稱「五部尚書」的秦金開始建其雛形——「鳳骨行窩」算起,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了。
500年來,寄暢園隨著秦氏家族的興衰,時建時毀、時榮時廢、時分時合,歷盡滄桑變故。其情節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令人唏噓,其中的傳說也讓人回味。
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
明正德年間,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後裔、弘治六年進士秦金,購惠山寺僧舍「漚寓房」,改作別業,名「鳳骨行窩」。
園中多古木,後倚一墩。該墩為江南巡撫周忱為改善惠山寺風水,堆疊於正統十年(1445)。園成之時,秦金作詩道:「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裡,何緣聽玉珂。」
秦金的「鳳骨行窩」規模不大,主要作個人的休憩之用,他的《成齋》詩云:「小結吾廬閱歲畢」,也就是說「鳳谷行窩」只一年就建成了。他死後,園歸其侄兒秦瀚及子秦梁。
他們父子倆對該園也作過一番修建,此後園又轉至秦梁的侄兒秦耀的手中。
秦耀(1544-1604)字道明,號舜峰,27歲中進士,跨入仕途。47歲上以巡撫身份到楚地視察,正逢當地大旱。秦耀當機立斷,開倉賑災,使數十萬人獲救。這件好事卻被政敵利用,誣告秦耀貪汙一萬五千兩庫銀,被打入了牢獄,家人用巨款將他贖出,48歲時滿懷冤屈回到無錫。
在這種情形下,他只好寄情於山水園林,傾注全部精力和才智,改造「鳳骨行窩」。
通過幾年的慘澹經營,在園中構列了20景,並依據王羲之的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將園改名為「寄暢園」。
「寄暢」兩字明確地表達了秦耀想借園林忘卻仕途挫折的心理。
秦耀死後,將寄暢園作為家產分給他的幾個兒子。他雖在遺囑中寫明要保持寄暢園的完整統一,但兒子們沒有照他的意思辦,結果一個園分成四塊,一代名園差點斷送。這種局面從明末延續到清初,到秦耀的曾孫秦德藻手中才得以改變。
秦德藻,字以新,號海翁。他有6個兒子,24個孫子中,10人進了翰林,所以他有能力統一寄暢園,並進一步加以修繕。
為此,他請了當時最有名望的造園高手張漣、張鉽叔侄,他們進一步發揮了寄暢園借景的特色,精心布置園中的一草一木,使錫山、惠山看起來跟園中的景色渾然一體。他們還善於疊石引水,在園中增加了八音澗、七星橋、九獅臺等著名景點,此後「由是茲園之名大喧,傳大江南北。
四方騷人、韻士過梁溪者,必輟棹往遊,徘徊題詠而不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