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藏文名稱貢本賢巴林(十萬獅子吼佛勒洲-----「獅子吼」是用來形容佛祖在宣講佛法時聲音宏亮,令眾生猛醒),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祖師宗喀巴的誕生地,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黃教寺院)。
宗喀巴大師積藏傳佛教之大成,進一步完善了藏傳佛教的教義教規,因此,格魯派也被稱作「善規派」;又因宗喀巴大師將原來紅色的法衣反過來穿,外露的袈裟為黃色,故又俗稱黃教。![]()
也有這種說法:因格魯派僧人在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人稱它為黃教。
上圖中僧人掛在肩上的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誌。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帽簷部位有一圈紅色,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歷史記載宗喀巴在創立黃教之前曾師從紅教,他悟性極高,以不滿於當時各教派的腐化頹敗,經過多年鑽研,終於創立了一個教律嚴格又為大眾所接受的新派別,傳說紅教徒習慣戴黃裡、紅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後將帽子翻了過來,但露出一圈紅色的帽邊,以表示對老師栽培的不忘之情。
八寶如意塔位於寺前廣場。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於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這八個如意寶塔均屬方形底座,圓身,尖頂的典型喇嘛塔,因其形狀像瓶,所以也叫「瓶塔」。這種塔普遍見於藏傳佛教廟宇的進門部位,通常內部是空的,裝進成千上萬個小小的泥佛像。但塔爾寺的這八個塔內埋著該寺歷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來這裡繞塔參拜,虔誠有加,這也是塔爾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個方面。
塔爾寺是1961年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藏漢建築藝術相結合的佛教園林建築群。寺內藏有豐富的文物,包括各種法器、千姿百態的佛像和浩瀚的藏文、蒙文、滿文佛經以及碑刻,是一座佛教藝術寶庫。塔爾寺建築物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集藏、漢、梵建築風格於一體。
大金瓦殿位於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
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於公元1560年,後於公元1711年用黃金一千三百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簷歇山式金頂。
後來又在簷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套獸和銅鈴。 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
![]()
這座小巧幽靜的院落叫祈壽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達賴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
前山牆上有兩幅磚雕,我特意拍了右手這幅,右手這幅是「葡萄刺蝟」,寓意「吉祥」。塔爾寺的磚雕藝術歷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細膩而聞名,這幅即是明證。
這裡是小金瓦寺,又叫護法神殿,是塔爾寺用以供奉「家神」的地方。
參觀塔爾寺寺內景觀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只好引用幾張網絡照片來作補充說明。
進院之後我們看到四周2樓迴廊上陳列的動物標本。有野牛、巖羊,還有狗熊、猴子等。由於是用真的動物皮毛剝製,填充而成,所以形態逼真,它們象徵被佛教徵服的外道惡魔。大殿中神龕中供奉的是各種護法神像,它們護佑著寺廟的安寧。
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是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其建築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製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
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坐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梁簷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整個經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
我們看到了塔爾寺藝術三絕中的壁畫和堆繡。![]()
壁畫
這種好像刺繡一樣的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
非常遺憾,由於火車晚點,「酥油花館」閉館了,我們沒有看到三絕之一的「酥油花」,只好看看網絡圖片咯
!
用酥油花捏成的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非常美麗
! 對吧
!
酥油花,顧名思義,就是用酥油捏成的東西。其中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臺樓閣、動物等等。
酥油花的來歷,傳說紛紜,我介紹其中的一個傳說:黃教大師宗喀巴在西藏學佛成功後,想在佛前獻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當時在西藏正逢嚴冬,沒有鮮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從此,弟子們紛紛效仿,漸成風氣。
通過這張圖片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藏式建築中使用的「鞭麻層」。
平頂的藏式建築是和青藏高原乾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築外牆大面積採取「蜈蚣牆」、藏窗、鞭麻層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來呈白色。鞭麻層是將鞭麻草曬乾,切碎,上色之後,運用在建築物中。鞭麻具有減壓、吸溼、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築時就地取材的一個典型。
磕頭的這些虔誠信徒和僧眾,大多數都是遠道而來的藏族牧民。許多漢民遊客也會合掌參拜!
這種全面匍匐的磕頭方式叫做「五體投地」,又叫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中對佛表達虔誠的最高參拜形式。據說信徒若在佛前許過願,還願時就要用十萬個長頭來報答。遠道來的人都是自帶乾糧,白天到這裡還願,夜間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規定的數目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間隔不能超過24小時,也有人說不能超過12小時,否則前面的累積數都無效,得重頭再來。
信徒們為什麼要選擇這裡來向佛參拜呢?因為這裡是塔爾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據說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羅桑智華,生於1357年。宗喀巴藏語意思是湟水邊人,因其生於湟水之濱,故名。
傳說宗喀巴的母親生下他,剪斷臍帶,把血滴在地上,後來就從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樹。宗喀巴後來進藏學習藏傳佛教,並成為一代宗師之後派他的弟子回鄉省親。母親見到兒子的書信之後發現原來的那棵樹長得更加茂盛了,樹上綴葉十萬且每片葉子上均有一尊獅子吼佛像。宗喀巴母親感到很奇怪,便寫信把此事告訴兒子,並表達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師回信安慰母親,並讓她繞樹修一座塔,聲稱「見塔如晤兒面」。於是便有了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以後逐年又修建了廟宇殿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塔爾寺,顧名思義,先有塔,後有寺,而那棵被修進塔裡的樹,慢慢又從根部衍生出來成為這張圖片上看到的這幾棵樹。
塔爾寺是青海省佛學院的最高學府,現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明四大學院(經院),藏語分別稱為參尼、居巴、丁科、曼巴札倉。顯宗學院設在大經堂,是塔爾寺最早的一所學府,主要學習佛學顯宗理論,認為顯宗是佛教的根本。學員在10至15年內學完《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阿毗達磨俱舍論》,可獲得「噶然巴」格西稱號。
密宗學院傳授「三密大法」,即通過身密、口密、意密可達到佛境,這種意境便是「即身成佛」,經過3至5年的學習,考試成績合格者授予「歐然巴」格西學位。歐然巴中的「歐」是藏語音譯,意為「密咒,密乘」。「歐然巴」是密乘學者或密宗博士的藏語學位名號,為密宗學院的唯一的一種學位。
在塔爾寺內拜佛的時候要兩掌心相對,先用大拇指觸一下額頭,再觸一下嘴唇,然後觸一下胸口,最後兩手攤開,像上圖這樣。就算拜過一次了。
這些像筒一樣的器具叫做「嘛呢經筒」。
筒是用木頭或金屬做成,中間是空心兒的,裡面裝滿了經書。筒的側面雕有六字真言。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咒,源於梵文,象徵一切諸菩薩的慈悲與加持,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至高無上,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塔爾寺以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悠久的歷史,使廣大佛門弟子心弛神往,虔誠參拜。同時以其濃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豐富而珍貴的藝術收藏,輝煌而奇特的宗教建築,極大地吸引著國內外數以萬計的遊客來此遊覽觀光。
如果您到這裡來參觀,離開塔爾寺前一定要轉轉「嘛呢經筒」哦!要按順時針方向轉,千萬不要轉錯了方向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