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聚結處,有24位皇帝墓葬,如今仍是墓地首選

2020-12-11 老歷史茶館

洛陽作為一座擁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有著很多響亮的歷史名片。邙山,便是其中一個,這是洛陽最為古老的記憶,承載著洛陽幾千年最深處的記憶,而且它還是是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聚結處。邙山一共有24位皇帝的墓葬,如今還是墓地首選。有詩云:「洛陽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此外,「邙山遠眺」還是洛陽八景之一,走在邙山叢林之中,亦或是穿梭於山下的古墓博物館,仿佛是在不同的時空中來回穿梭。

地理位置優越,6代24帝長眠於此

邙山之所以是三大龍脈之一,首先得益於它的地理位置。邙山位於「千年帝都」洛陽市的北部,洛陽名源於洛水之陽,是一座帶有現代化氣息,又不失古典之風的文化名城,聖賢雲集人文薈萃,風景眾多。如果說江南是「多少樓臺煙雨中」,那麼洛陽便是「多少塵事寫丹青」。作為一個被帝王將相寵愛的城市,很多帝王將相都會把墓葬安排在此處。雖然邙山少了點菸雨氣,卻能在萬千牡丹中道盡了生的璀璨。

邙山還有一個名字叫平逢山,當地人有時也叫它太平山,顧名思義,就是山不高,山頭如平地一般。邙山前面是山後面是河,古墓特別特別多,多到什麼程度?有句老話說的非常貼切「幾無臥牛之地」。根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統計,邙山上面一共有六個朝代的二十四位皇帝長眠於此,這樣的風水寶地,估計在中華大地很難再找出第二個「邙山」了。

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所以邙山真面目也能通過數據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能夠通過先進的技術更加全面的去了解邙山。

邙山面積有七百多平方公裡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大塊,邙山西部是北魏皇族陵區,中間基本上都是東周東漢以及後唐陵區,東邊是西晉和三國時期曹魏陵區,最後還有一個夾河段,屬於東漢西晉墓群,但是隋唐之後很少再有帝王墓葬,因為唐代之後很少再有朝代定都洛陽了。

雖然唐代之後帝王墓葬少了,但是貴族墓葬卻越來越多,很多平民也都希望葬在這裡,邙山這個風水寶地至今仍是墓地首選。整個邙山的古代墓葬有幾十萬個,幾乎包括了中國幾千年各個朝代的墓葬,走進邙山你會發現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墓葬演變歷史呈現在了你的面前。有諺語云:「生於蘇杭,葬在北邙」,把邙山和「人間天堂」蘇州杭州相提並論,可見邙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景色宜人,洛陽八景之一

邙山之所以是三大龍脈之一,還在於它的風景好。熟悉洛陽的人都知道,「邙山晚眺」是古代洛陽八大景之一。在古時候,每到了清明節或者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都會有成群結隊的人們來到邙山踏青掃墓或者登高遠望。

唐朝和宋朝的時候,邙山古木眾多,到了夏秋季節一片青翠,是人們遊玩的好地方,尤其在夕陽就要落下的時候,一片暮色籠罩大地,千家萬戶炊煙升起,這個時候的邙山別提有多好看了。

從邙山南下就是一坐古王城,城東有一個翠雲峰,當時長期在洛陽執政的女皇武則天還曾在峰上修建了一個避暑山莊,一到夏天炎熱難忍之際,就親自帶著大臣們來到這個避暑乘涼。站在峰上往南看,整個古洛陽城盡收眼底,十分氣派。

牡丹是洛陽最拿得出手的一張名片之一,邙山附近當然也少不了牡丹,而且還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為邙山之景增添不少色彩。「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橋。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邙山和牡丹的巧妙結合讓我們對邙山這個地方有了新的見解和認知,使洛陽和邙山的名片更加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聚結處

邙山是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聚結處,因為它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古時候的人對墓葬的所有要求,在古代的風水學中,埋葬死者的地方必須講究「生氣」凝聚,這個「生氣」遇見風就容易消散,所以它還不能被風吹倒,但是「生氣」遇見水就能把它定住。古代人還希望葬地內的陰陽二氣要均衡,邙山也符合這個條件,能夠藏風聚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古代的風水學認為,我國一共有三大龍脈,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那就是崑崙山。邙山屬於三大龍脈中的中間那一支,龍脈連綿不斷,經過邙山後繼續向東延伸最終入海,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龍脈一定要入海呢?因為古代皇家的墓葬講究一個「真龍得水」,龍脈自西向東來到海邊,不就是「真龍得水」了嘛。

中國皇室墓葬規矩眾多,其中還有一個「十不葬」之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石山不葬」,意思就是山上石頭太多不能埋葬,大家都知道,石頭哪裡最多?自然是山上最多,但邙山和其他山還不一樣,它是土山。皇家墓葬對土山的要求也很高,必須綿延10千米以上才有資格叫龍脈,邙山雖然不高,但是很長,整座山連綿不斷,竟然綿延了一百多千米,所以邙山有著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優越位置。

我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也建立在邙山,現在這個博物館叫做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遊人了解邙山的「重要窗口」,館內設置有假山和水池,它的面積、風格、類型均為世界翹首。所以說要想了解邙山,必須先來「古墓博物館」,在這個古墓博物館裡還「藏有」一座北魏帝王陵中的景陵,能自由進出,可使人們全面了解北魏帝王陵的基本面貌。

北邙山頭無閒土,儘是洛陽人大墓。舊墓人家歸葬多,拿著黃金何處買。從古至今,北邙山下,草木相拂,風聲依舊。如今的邙山,正迎著新時代的春風,馬踏鑾鈴而來,在帝都洛陽的北部,爍爍生輝。

文/南宮欽

相關焦點

  • 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聚結處,有24位皇帝墓葬,如今仍是墓葬聖地
    中國人們自古以來就講究死者為大,入土為安,這不僅是因為屍體需要土地之中的微生物進行降解,免得疾病的傳播,還有風水方面的原因。人終有一死,但是活著的人仍需要生活,我們能為死者做的是讓他們死後能夠過的更加輕鬆,這樣活著的我們也能夠心安不少。
  • 堪稱中國最大的一條龍脈,埋葬六代24位皇帝,古墓數量超過10萬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裡是大偉歷史觀,大偉今天帶你走進:中國最大的一條「龍脈」,埋葬6代24位帝王,古墓數超過10萬座。在中國古代是非常講究風水的,所以歷代王公貴族的墓地大多數都會選擇風水好的地方,他們在選址的時候會找風水師來,而大多數風水師認為龍脈則是風水中最好的地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夠稱之為龍脈的。
  • 中國風水最好的龍脈在哪裡?
    中國人歷來講究風水,墓葬選擇更是如此,在古代,王公貴族的陵墓都會依據風水五行選址,選擇上吉之地作為死後長眠之所,這種學問在古代被稱作堪輿之術。在這種學問裡面尋找龍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本事,並非所有的山脈都可稱之為龍脈,有些看似山清水秀的地方,依據風水五行理論來看也未必是上吉之地,古人對龍脈的選擇慎之又慎,認為龍脈選的好國運昌盛,子孫後代福澤綿長,龍脈一旦被破,王朝的氣數也就走到了頭。
  • 洛陽北邙山的風水和墓葬文化
    中國傳統風水學認為,神州大地共有三大龍脈,三大龍脈都發源於崑崙山。北支龍脈自崑崙山發源過陰山、祁連山、賀蘭山,經王屋山、太行山入海。中支龍脈自崑崙山發源過岷山、秦嶺、崤山,邙山,經泰山入海。南支龍脈自崑崙山發源過雲貴、湖南,至江浙閩入海。龍脈入海,才是真龍得水。長江、黃河兩條水龍伴真龍入海,形成了千千萬萬個風水格局。巖石質地的山即便再長,也未必會結穴,是謂有脈無氣,有氣無穴。中國堪輿學中有「十不葬」之說,「石山不葬」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天下最佳的葬地是土山。土山須綿延10千米以上,才稱得上能結穴的龍脈。
  • 中國三大龍脈埋著四個人,一個挖不了,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
    中國文化五千年,有著多年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這三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還有一種獨特的風水文化。中國人事事都講究風水,大到宮殿的建造,小到室內物品的擺方都有風水文化。中國三處龍脈埋葬的四大古墓在古代,將風水文化發揮到極致的當屬皇親貴族。皇親貴族的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玄學,特別是帝王十分注重關於「龍脈」的說法。一般來說所謂的龍脈,往往是一個王朝的氣運所在,對這個朝代的意義重大。
  • 中國風水最好的山:葬著24位皇帝,數萬貴族,專家:一挖就是文物
    不了解西安歷史的朋友肯定覺得這話特誇張,但筆者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13朝古都西安確實有這個底氣,這不,西安挖個地鐵2號線,挖出了100多座古墓,出土上萬件文物;西安某大學修個宿舍,挖出了漢代墓葬群;西安某工地施工,挖出30多件珍貴的唐代彩繪陶俑……根據不完全統計,西安平均1年,就要挖出300座古墓。由此可見,西安著實是塊風水寶地。
  • 中國歷史唯一敢動龍脈的王朝,10位皇帝千裡遷移,百年後王朝滅亡
    中國歷史上唯一敢動龍脈的王朝歷代皇帝都不敢動龍脈,但是卻有一個王朝既遷國都又遷陵,那就是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畢竟龍脈這個概念,不光咱中國有,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地帶,對這個都有研究,比如朝鮮和日本。可惜中國國土面積廣大,龍脈又不止一條,「毀龍脈」特別行動小組就是釘到手抽筋,也沒法釘住中國所有的龍脈。龍脈風水是迷信還是真有其事?雖然風水在民間流傳很廣,但是今天一說到龍脈、風水,許多人立馬說它是地道的封建迷信或偽科學。
  • 中國的三大龍脈在哪裡,為了後代江山穩定秦始皇破壞兩條
    中國的三大龍脈在哪裡,為了後代江山穩定秦始皇破壞兩條文/遇見你歷史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民非常注重風水問題,無論是結婚為夫妻倆算八字是否和,還是遷新房,新房怎麼建設、選什麼地方建。我們有句古話「不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比如帝王龍脈這一說。中國的三大龍脈在哪裡,為了後代江山穩定秦始皇破壞兩條。我們都知道好多歷史上的帝王,都希望自己的陵墓建在風水寶地,因為風水較好的地方可以保佑國家繁榮昌盛,但是就例如歷史上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 為什麼要提前選擇陵園墓地,提前買墓地有必要嗎,黃岡回龍山怎樣
    為什麼要提前選擇陵園墓地,提前買墓地有必要嗎,黃岡回龍山怎麼樣我們國家有著非常多的風水講究,而且不僅在生前如此,在死後亦是如此。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皇帝,在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給自己挑選好的墓地,並且開始修建了,有的可能歷時幾十年。這就說明了,選墓地是大事情,也是消耗很大的,為什麼皇上這樣做,百姓卻不這樣做呢,因為在那個時候,只有皇帝可以享受這種待遇,不用擔心吃喝的問題,而百姓還需要操心自己的生活,就哪有時間和心情去給自己選陵園墓地呢。
  • 中國歷史上被斬斷的龍脈有多少?
    中國茫茫五千年的歷史之中,無數王朝興亡均與地理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王朝的興亡更迭,造就了中國幾千年的龍脈帝國。龍脈乍看不可捉摸,玄機暗藏,其實天機已露,只需用些心思,便可拔雲見日,盡覽一角之下冰山真面容。據說秦始皇當政的時候,有術士告訴他說南京那地方有王氣。
  • 中國三大龍脈風水圖!
    此外,在風水龍脈中,也是有許多專業術語的。比如祖宗山、父母山、水龍、支龍等等,所謂祖宗山,就是山脈的出處,群山起源之處,父母山就是山脈的入首處,審氣脈即指審祝山脈是否曲伏有致,山脈分脊合脊是否有輪暈,有輪有暈為吉,否則為兇。
  • 洛陽伊川徐陽墓地一座陸渾戎貴族墓葬整體搬遷
    1 現場:大墓整體搬遷屬我省首次,全國亦罕見  昨日一早,當冬日的暖陽剛灑在伊川縣徐陽村順陽河畔時,就有不少村民聚集在河堤上翹首以盼。3年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來到該村,在田野中發現了在史書中早有記載但一直難覓蹤跡的陸渾戎墓地,轟動全國。
  • 南京版「盜墓筆記」:找古墓要順著「龍脈」(圖)
    盜墓專業工具之一,洛陽鏟。在他的個人博客裡,有很多關於盜墓和帝王陵的故事,點擊率達上千萬。盜墓的話題總是頗為神秘,倪方六說他在當記者時,哪個地方一發現古墓,他就會跑去,久而久之,他對南京的古墓研究甚有心得。南京的「龍脈」在哪?記:南京為什麼那麼吸引盜墓賊呢?
  • 傳說中國大地暗藏的24條龍脈 | 你是我的眼!
    按照風水師的分析認為:中國的大龍脈正在西進和東出的狀態中,西進方向的是黃河流域,華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東進方向的是長江流域,黃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這兩個區域以後會形成中國新的大龍脈。中國有三大河流,即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河流中的黃河與長江同是發源於青藏高原,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是黃河的發源地,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唐古拉山則是長江的源頭。黃河、長江與珠江都是向東流,分別流入渤海、東海與南海。
  • 崑崙山真的有龍脈?為何稱此山為中國「第一神山」
    崑崙山成了「中國第一神山」。風水學的公認說法是:崑崙山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風水中的龍脈龍脈實際上就是山脈,但不是每一座山脈都可以被稱為是龍脈,它必須具備幾個特點才可。外形上連綿起伏,好似非常有靈氣,有根有源,有支有派才稱得上是龍脈。
  • 這座中國小城因何成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在此生根發芽、發展壯大。這裡,就是曲阜。曲阜,現為山東省轄縣級市,由地級市濟寧市代管。《禮記》曰「魯城中有曲阜,委曲長七、八裡,故名曲阜」。曲阜,古為魯國國都,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臨鄒城,北望泰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被命名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至少24條龍脈,它們分布在哪?
    在中國古代的風水術中,因龍善變化,既能飛又能潛水,既能變大也能變小,變化多端,所以常藉助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即我們俗稱的龍脈。龍脈,龍脈,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
  • 戈壁灘上的墓葬群——閩寧村西夏墓地發掘
    陶雙耳罐   發掘名稱:閩寧村西夏墓地清理髮掘   發掘地點:寧夏永寧縣西約25公裡處賀蘭山山前衝積扇   發掘時間:2000年—2001年   主持專家:孫昌盛   發掘成果:發掘的8座西夏墓都是階梯式墓道的單室土洞墓,一些特點與西夏陵區墓葬或唐代大型墓葬既有相似之處,也略有區別,在個別地方則更接近於唐墓。
  • 墓地成為城市稀缺品,如何安葬變成身後大事,地宮福位開始推廣
    所以現在已經有不少的人不得不把骨灰放在偏遠的地產房裡用來祭拜,讓人非常的不可思議,但是從現實中看,這又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如今風水墓地變成了城市中的稀缺品,逝者如何安葬變成了身後最大的事情,也給子孫後代帶來了一個難題。
  • 880元的墓葬7年只賣出22穴 這些墓地「經適房」在市民中接受度仍較低
    如今在上海,最便宜的墓葬方式只要880元一穴,大部分節地生態安葬的單穴價格不超過2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墓地中的「經適房」價格低廉並且供應充足,但是在市民中卻受到了冷遇。雖然近年來節地生態葬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相比傳統墓葬方式,仍然是「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