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日,歷時7個小時,位於伊川縣徐陽村的陸渾戎大型貴族墓被順利地整體搬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實驗室,這也預示著陸渾戎貴族墓將正式進入實驗室考古階段。
此舉是我省首次對大型墓葬實施整體搬遷,在全國亦不多見,同時開啟了我市實驗室考古工作的新階段。墓葬搬遷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兒?考古人員在這座貴族墓中發現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隨後的實驗室考古工作將如何展開?貴族墓周邊的相關考古發掘工作進行得如何?《洛陽晚報》為您一一道來。
1 現場:大墓整體搬遷屬我省首次,全國亦罕見
昨日一早,當冬日的暖陽剛灑在伊川縣徐陽村順陽河畔時,就有不少村民聚集在河堤上翹首以盼。3年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來到該村,在田野中發現了在史書中早有記載但一直難覓蹤跡的陸渾戎墓地,轟動全國。
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大量和陸渾戎有關的墓葬、遺物被發現,其中一座貴族墓將被套箱整體搬遷,運送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聽聞此消息的村民好奇地跑到現場,最後看一眼這座在他們身邊的神秘大墓。
《洛陽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貴族墓已被「打包」進一個規整的木箱中,外面覆蓋著印有「洛陽考古」字樣的防水布。「這個套箱長5米、寬4米、高1.5米,文物和周圍的土都在裡面,重量有23噸。」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陳誼說,為了原封不動地將這座墓葬整體搬遷,他們忙碌了近兩個月,如今終於迎來了關鍵時刻。
9時30分:準備工作就緒,工作人員仔細檢查吊車、卡車的車輛狀況。
10時40分:吊車起吊,套箱被穩穩地放在卡車上,工作人員對套箱進行捆綁、焊接等固定工作。
12時:運載套箱的卡車在警車的護送下緩緩駛離伊川縣徐陽村,前往位於洛龍區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實驗室。
14時40分:行駛50餘公裡後到達考古實驗室,工作人員解除固定裝置,布置現場。
16時30分:吊車將套箱從卡車上卸下,裝載著陸渾戎貴族墓的套箱被安置在實驗室中,搬遷工作順利完成。
「對大型墓葬實施整體搬遷在我省尚屬首次,全國亦罕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雖然之前我市也搬遷過墓葬,但多是一些小型墓葬,還有一些是對墓葬的墓磚等各種組成部分進行編號、拆除、搬遷後再重裝。這次是在儘量不改變墓葬發掘現場原貌的情況下,帶著文物一起搬遷。
2 原因:為何整體搬遷?為避地下水的侵蝕
在大家的印象中,考古人員都是拿著小鏟子,在遺址裡一點一點清理遺蹟。為什麼這次不像往常一樣就地發掘,而要大費周章地「搬家」呢?相信一直關注陸渾戎墓葬的市民一定還記得,去年1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中一座貴族墓進行文物提取時遇到過一個大麻煩,那就是地下水。
「徐陽村的地下水水位非常高,向下挖3米就會出水,而墓葬的深度往往可以達到6米。」負責現場發掘的項目領隊吳業恆說。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即將搬遷的貴族墓北邊十幾米處就是順陽河的河堤,墓葬所在位置比河床還要低幾米。
當年,陸渾戎為什麼要把墓葬修在河道旁,難道他們不怕地下水侵蝕墓葬嗎?「我們對周邊進行了探測,在墓地南邊較遠處發現了河床遺蹟,順陽河應該改過道。」吳業恆介紹,很有可能墓地原本離河道有一定距離,不像現在這麼近。離河道太近,是墓葬不斷進水的主因。
吳業恆還介紹,2600多年前,陸渾戎墓地周圍地下水位比現在低,後來也許是地質環境發生改變導致水位上升,也許是陸渾水庫的修建導致周邊區域地下水位上升。「陸渾戎在修建墓地時,應該沒有遇到地下水的問題,只是後期自然狀況發生了變化。」吳業恆說。
由於地下水湧量非常大,不僅嚴重影響了考古研究工作,而且對文物安全有極大的威脅。雖然有數臺抽水泵24小時工作,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對其進行整體搬遷,在實驗室中深入研究。
3 發現:螺旋形金耳環等進一步確認了此為陸渾戎墓
陸渾戎墓最初被確認,主要是因為發現了一些馬牛羊的頭和蹄等戎人祭祀的特徵,但在專家論證階段,也有人提出證據比較有限。
幸運的是,在對這座墓葬發掘時又發現了許多新證據,尤其是墓主人佩戴的螺旋形金耳環和胸前的鎏金銅質掛件。「這些都是典型的戎人裝飾,進一步確認了這是陸渾戎的墓。」吳業恆說。
此外,吳業恆說,去年他們曾對位於這座墓葬西北20米處的陪葬車馬坑進行過發掘,這座車馬坑內葬馬13匹、家犬1隻、車6輛,東北角放置大量馬牛羊的頭和蹄。「之前發現的馬牛羊的頭和蹄數量較少,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可能是個例,但這座車馬坑使個例成為普遍現象,為確認陸渾戎墓提供了更多證據。」吳業恆說。
回到實驗室後,考古人員將對該墓進行細緻清理。史家珍介紹,藉助實驗室中的先進儀器,墓中的有效信息提取量將大幅增加。「比如,戎族貴族穿的到底是獸皮還是綾羅綢緞?土裡有沒有極其細小,容易被遺漏的器物?這些問題都有希望得到解答。」史家珍說,這些關鍵的細節,對研究當時社會文化、民族融合等有著重要意義。
4 計劃:貴族墓周邊考古發掘工作繼續,更多墓葬將被搬遷
陸渾戎在附近還有多少墓葬?這次搬遷的大型墓葬和之前發現的貴族墓有何關係?下一步的考古研究工作將如何開展?
吳業恆介紹,經過探測,這裡有大型墓葬約5座,中小型墓葬200餘座。「整體來看,墓葬群呈由東向西、由早期向晚期排列。」吳業恆說,此次搬遷的墓葬是東起第二座大型墓葬,屬於中早期。
隨後,我們在位於貴族墓葬東邊不遠處看到兩處正在發掘的工地,其中一座為車馬坑,裡面有2匹馬,大量牛羊的頭和蹄,還有1隻狗,另一座為小型墓葬,因為地下水大量湧出,墓葬內部尚未清理。
吳業恆介紹,通過這幾年不斷地發掘、整理,考古人員對陸渾戎墓葬群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在早期墓葬中,陸渾戎還嚴格按照戎人習俗,隨葬牛羊的頭和蹄並認真擺放,比如新近發現的這些;稍晚一些的墓葬就凌亂很多,比如這次搬遷的貴族墓的陪葬車馬坑。」吳業恆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陸渾戎逐漸與中原融合,放棄了一些原有的民族習俗。
關於後續的考古發掘工作,史家珍介紹,剩餘的三座大型墓葬也計劃整體搬遷,甚至考慮只挖到頂部就開始搬遷,便於在實驗室內進行更精確的發掘。他還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據後期規劃,伊濱區曹魏大墓附近有望劃出100畝土地建設考古博物苑,內設考古實驗室、考古工場等,這些墓葬有望在那裡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展示。
此外,考古人員從附近部分村民身上提取了DNA樣本,正在同從墓葬裡人骨中提取的DNA樣本進行比對,研究陸渾戎在附近有沒有後裔,《洛陽晚報》將持續關注。(洛陽晚報記者 潘立閣 李燕鋒/文 張曉理 張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