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伊川徐陽墓地一座陸渾戎貴族墓葬整體搬遷

2020-12-24 洛陽網

  

核心提示

  昨日,歷時7個小時,位於伊川縣徐陽村的陸渾戎大型貴族墓被順利地整體搬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實驗室,這也預示著陸渾戎貴族墓將正式進入實驗室考古階段。

  此舉是我省首次對大型墓葬實施整體搬遷,在全國亦不多見,同時開啟了我市實驗室考古工作的新階段。墓葬搬遷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兒?考古人員在這座貴族墓中發現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隨後的實驗室考古工作將如何展開?貴族墓周邊的相關考古發掘工作進行得如何?《洛陽晚報》為您一一道來。

  1 現場:大墓整體搬遷屬我省首次,全國亦罕見

  昨日一早,當冬日的暖陽剛灑在伊川縣徐陽村順陽河畔時,就有不少村民聚集在河堤上翹首以盼。3年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來到該村,在田野中發現了在史書中早有記載但一直難覓蹤跡的陸渾戎墓地,轟動全國。

  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大量和陸渾戎有關的墓葬、遺物被發現,其中一座貴族墓將被套箱整體搬遷,運送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聽聞此消息的村民好奇地跑到現場,最後看一眼這座在他們身邊的神秘大墓。

  《洛陽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貴族墓已被「打包」進一個規整的木箱中,外面覆蓋著印有「洛陽考古」字樣的防水布。「這個套箱長5米、寬4米、高1.5米,文物和周圍的土都在裡面,重量有23噸。」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陳誼說,為了原封不動地將這座墓葬整體搬遷,他們忙碌了近兩個月,如今終於迎來了關鍵時刻。

  9時30分:準備工作就緒,工作人員仔細檢查吊車、卡車的車輛狀況。

  10時40分:吊車起吊,套箱被穩穩地放在卡車上,工作人員對套箱進行捆綁、焊接等固定工作。

  12時:運載套箱的卡車在警車的護送下緩緩駛離伊川縣徐陽村,前往位於洛龍區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實驗室。

  14時40分:行駛50餘公裡後到達考古實驗室,工作人員解除固定裝置,布置現場。

  16時30分:吊車將套箱從卡車上卸下,裝載著陸渾戎貴族墓的套箱被安置在實驗室中,搬遷工作順利完成。

  「對大型墓葬實施整體搬遷在我省尚屬首次,全國亦罕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雖然之前我市也搬遷過墓葬,但多是一些小型墓葬,還有一些是對墓葬的墓磚等各種組成部分進行編號、拆除、搬遷後再重裝。這次是在儘量不改變墓葬發掘現場原貌的情況下,帶著文物一起搬遷。

  2 原因:為何整體搬遷?為避地下水的侵蝕

  在大家的印象中,考古人員都是拿著小鏟子,在遺址裡一點一點清理遺蹟。為什麼這次不像往常一樣就地發掘,而要大費周章地「搬家」呢?相信一直關注陸渾戎墓葬的市民一定還記得,去年1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中一座貴族墓進行文物提取時遇到過一個大麻煩,那就是地下水。

  「徐陽村的地下水水位非常高,向下挖3米就會出水,而墓葬的深度往往可以達到6米。」負責現場發掘的項目領隊吳業恆說。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即將搬遷的貴族墓北邊十幾米處就是順陽河的河堤,墓葬所在位置比河床還要低幾米。

  當年,陸渾戎為什麼要把墓葬修在河道旁,難道他們不怕地下水侵蝕墓葬嗎?「我們對周邊進行了探測,在墓地南邊較遠處發現了河床遺蹟,順陽河應該改過道。」吳業恆介紹,很有可能墓地原本離河道有一定距離,不像現在這麼近。離河道太近,是墓葬不斷進水的主因。

  吳業恆還介紹,2600多年前,陸渾戎墓地周圍地下水位比現在低,後來也許是地質環境發生改變導致水位上升,也許是陸渾水庫的修建導致周邊區域地下水位上升。「陸渾戎在修建墓地時,應該沒有遇到地下水的問題,只是後期自然狀況發生了變化。」吳業恆說。

  由於地下水湧量非常大,不僅嚴重影響了考古研究工作,而且對文物安全有極大的威脅。雖然有數臺抽水泵24小時工作,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對其進行整體搬遷,在實驗室中深入研究。

  3 發現:螺旋形金耳環等進一步確認了此為陸渾戎墓

  陸渾戎墓最初被確認,主要是因為發現了一些馬牛羊的頭和蹄等戎人祭祀的特徵,但在專家論證階段,也有人提出證據比較有限。

  幸運的是,在對這座墓葬發掘時又發現了許多新證據,尤其是墓主人佩戴的螺旋形金耳環和胸前的鎏金銅質掛件。「這些都是典型的戎人裝飾,進一步確認了這是陸渾戎的墓。」吳業恆說。

  此外,吳業恆說,去年他們曾對位於這座墓葬西北20米處的陪葬車馬坑進行過發掘,這座車馬坑內葬馬13匹、家犬1隻、車6輛,東北角放置大量馬牛羊的頭和蹄。「之前發現的馬牛羊的頭和蹄數量較少,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可能是個例,但這座車馬坑使個例成為普遍現象,為確認陸渾戎墓提供了更多證據。」吳業恆說。

  回到實驗室後,考古人員將對該墓進行細緻清理。史家珍介紹,藉助實驗室中的先進儀器,墓中的有效信息提取量將大幅增加。「比如,戎族貴族穿的到底是獸皮還是綾羅綢緞?土裡有沒有極其細小,容易被遺漏的器物?這些問題都有希望得到解答。」史家珍說,這些關鍵的細節,對研究當時社會文化、民族融合等有著重要意義。

  4 計劃:貴族墓周邊考古發掘工作繼續,更多墓葬將被搬遷

  陸渾戎在附近還有多少墓葬?這次搬遷的大型墓葬和之前發現的貴族墓有何關係?下一步的考古研究工作將如何開展?

  吳業恆介紹,經過探測,這裡有大型墓葬約5座,中小型墓葬200餘座。「整體來看,墓葬群呈由東向西、由早期向晚期排列。」吳業恆說,此次搬遷的墓葬是東起第二座大型墓葬,屬於中早期。

  隨後,我們在位於貴族墓葬東邊不遠處看到兩處正在發掘的工地,其中一座為車馬坑,裡面有2匹馬,大量牛羊的頭和蹄,還有1隻狗,另一座為小型墓葬,因為地下水大量湧出,墓葬內部尚未清理。

  吳業恆介紹,通過這幾年不斷地發掘、整理,考古人員對陸渾戎墓葬群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在早期墓葬中,陸渾戎還嚴格按照戎人習俗,隨葬牛羊的頭和蹄並認真擺放,比如新近發現的這些;稍晚一些的墓葬就凌亂很多,比如這次搬遷的貴族墓的陪葬車馬坑。」吳業恆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陸渾戎逐漸與中原融合,放棄了一些原有的民族習俗。

  關於後續的考古發掘工作,史家珍介紹,剩餘的三座大型墓葬也計劃整體搬遷,甚至考慮只挖到頂部就開始搬遷,便於在實驗室內進行更精確的發掘。他還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據後期規劃,伊濱區曹魏大墓附近有望劃出100畝土地建設考古博物苑,內設考古實驗室、考古工場等,這些墓葬有望在那裡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展示。

  此外,考古人員從附近部分村民身上提取了DNA樣本,正在同從墓葬裡人骨中提取的DNA樣本進行比對,研究陸渾戎在附近有沒有後裔,《洛陽晚報》將持續關注。(洛陽晚報記者 潘立閣 李燕鋒/文 張曉理 張斌/圖)

相關焦點

  • 伊川徐陽墓地又發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墓葬內部分隨葬品(受訪者供圖)本報訊 昨日,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伊川徐陽墓地又有考古新發現。該研究院日前聯合鄭州大學、龍門石窟研究院組織全國各地文物考古界「大腕」匯聚洛陽,對這一考古新發現進行論證。今年8月初,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伊川徐陽墓地新發現一座春秋時期大墓,從出土的編鐘、編磬等青銅禮器及墓葬周圍分布的陪葬車馬坑來看,初步認為其為一座陸渾戎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
  • 伊川一貴族墓葬被「打包」整體搬遷 附近圍滿百姓
    ▶去年,河南伊川縣徐陽墓地陸渾戎貴族墓的發掘成為國內考古界的關注焦點。昨日,該貴族墓附近一座帶有明顯戎族特徵的大型貴族墓葬(編號為M6)被整體搬遷至洛陽市區的考古實驗室,將進行更為全面的考古研究。□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郭帥 程慧娟/文 李書寶/圖【現場】貴族墓葬M6被「打包」整體搬遷12月8日上午10時許,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附近的陸渾戎貴族墓附近圍滿了來看熱鬧的老百姓,已經「打包」好的貴族墓葬M6,即將進行整體搬遷。
  • 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新發現一座春秋時期戎人王級大墓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11月30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新發現一座春秋時期大墓。「車馬坑陪葬對應的是高等級貴族墓葬,另外,從出土的編鐘、編磬等青銅禮器來看,應該是一座王級大墓。」吳業恆說,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
  • 河南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新發現一座春秋時期戎人王級大墓
    河南日報訊 11月30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新發現一座春秋時期大墓。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中原的歷史,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民族融合與發展方面史實具有重要意義。
  • 河南伊川徐陽墓地:出土春秋時期戎人王級大墓,距今大約2600多年
    2013年夏天,河南洛陽伊川縣徐陽村在一次施工中,意外挖出了一些銅器,於是施工方立即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當地文物局得到消息後,立即組織考古隊員趕往現場,經過對現場的考古勘探,初步確認地下存在古墓。同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洛陽文物部門對徐陽墓地進行考古性發掘,發掘出土墓葬1座,車馬坑1座。
  • 徐陽墓地新發現|何為「陸渾戎」?陸渾戎墓為何出現在伊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何為「陸渾戎」?「『戎』是先秦時期中原各國對北方族群的統稱,後演變為『西戎』。『陸渾戎』即春秋時期生活在西北一帶的遊牧民族。」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業恆介紹。一個西北遊牧民族的墓葬為何會出現在伊川?
  • 洛陽發現一座春秋時期陸渾戎王級大墓 隨葬器物有編鐘、玉扳指等
    圖片來源:新華社29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洛陽伊川徐陽墓地又有考古新發現圖片來源:新華社今年8月初,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伊川徐陽墓地新發現一座春秋時期大墓,從出土的編鐘、編磬等青銅禮器及墓葬周圍分布的陪葬車馬坑來看,初步認為其為一座陸渾戎王級大墓。
  • 徐陽墓地新發現|何為「陸渾戎」?陸渾戎墓為何出現在伊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何為「陸渾戎」?「『戎』是先秦時期中原各國對北方族群的統稱,後演變為『西戎』。『陸渾戎』即春秋時期生活在西北一帶的遊牧民族。」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業恆介紹。一個西北遊牧民族的墓葬為何會出現在伊川?
  • 河南洛陽再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相繼出土,一座2600多年前的陸渾戎王級大墓(編號M15)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2013年夏,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附近盜墓活動猖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徐陽墓地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通過勘探,考古工作者驚喜地發現了2600年前的陸渾戎墓葬群,這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戎人遺存。2015年,徐陽墓地入選「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2016年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並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 探秘洛陽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徐陽陸渾戎墓地
    碰撞與融合探秘徐陽陸渾戎墓地27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們考察了徐陽墓地,不少專家已經是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來到徐陽墓地,他們說「每一次來的時候都能有新的成果出現,這是件好事」。得益於考古工作者們日復一日的辛勞,我們終於得以觸碰兩千多年前,那個生活在洛陽陸渾地區的神秘族群——陸渾戎。
  • 洛陽又發現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近日,在洛陽徐陽墓地,考古學家發現一座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天子腳下,為何會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會出現西北戎人特有的「頭蹄葬」;史書中記載的陸渾戎到底在哪?近日,在徐陽墓地新近發掘的一處2600多年前墓葬中,考古工作人員再次發掘出土大量精美隨葬品,且都保存相對完好。
  • 頂尖研究團隊走進洛陽徐陽墓地 探尋陸渾戎背後的DNA密碼
    3日,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團隊走進徐陽墓地,對新發現的2600年前陸渾戎王級大墓(編號M15)進行DNA(脫氧核糖核酸)取樣,以便通過提取相關的基因信息,探尋陸渾戎這一族群與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動行為,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 洛陽又發現戎人王級大墓距今2600多年,隨葬品震撼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通訊員程召輝 吳業恆文圖一座大墓,又將河南送上了熱搜!近日,在洛陽徐陽墓地,考古學家發現一座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天子腳下,為何會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會出現西北戎人特有的「頭蹄葬」;史書中記載的陸渾戎到底在哪?
  • 2600年前陸渾戎王級大墓「現身」洛陽,民族融合再添考古實錘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郭帥 陳琳/文圖 近日,一座春秋時期西北戎人的王級大墓在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的徐陽墓地被發掘出來。墓葬內出土隨葬品的特徵及習俗與春秋時期中國西北地區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習俗相同,與周邊乃至中原地區同時期文化面貌差別較大,因此考古工作人員推測這是一座距今2600多年的陸渾戎王級大墓。
  • 洛陽又發現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隨葬品震撼
    貝殼與箭頭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殉人墓葬出土的編鐘墓葬出土的玉璜新華社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曼通訊員程召輝 吳業恆文圖一座大墓,又將河南送上了熱搜!近日,在洛陽徐陽墓地,考古學家發現一座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
  • 洛陽又發現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隨葬品震撼
    近日,在洛陽徐陽墓地,考古學家發現一座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天子腳下,為何會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會出現西北戎人特有的「頭蹄葬」;史書中記載的陸渾戎到底在哪?
  • 頂尖研究團隊走進洛陽徐陽墓地 探尋陸渾戎背後的DNA密碼_地方...
    12月3日,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團隊走進徐陽墓地,對新發現的2600年前陸渾戎王級大墓(編號M15)進行DNA(脫氧核糖核酸)取樣,以便通過提取相關的基因信息,探尋陸渾戎這一族群與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動行為,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 洛陽發現「戎人」王級大墓
    新華社發新華社鄭州11月29日電 天子腳下為何會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會出現西北戎人「頭蹄葬」;史書中記載的陸渾戎到底在哪?近日,一座春秋時期西北戎人的王級大墓在河南洛陽徐陽墓地被發現,進一步印證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融合的歷史。考古專家介紹,這座墓保存完好,隨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紋銅編鐘、編磬、玉璜、玉扳指等,且墓葬周圍分布有陪葬車馬坑。
  • 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 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這是一個遷徙到洛陽附近的西北遊牧民族,曾經跟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牛人過招,而洛陽的陸渾山、陸渾關、陸渾水庫,以及湖北的安陸,都是他們留下的印記。近半年來,「陸渾戎」成為考古熱詞。位於洛陽伊川鳴皋鎮徐陽村的墓地被發現,讓久已消失的陸渾戎吸引了廣泛的關注,其學術價值得到考古界高度重視,順利入選「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 洛陽一座16噸的古墓即將整體搬遷,搬遷費至少100萬
    今年9月,一座西漢空心磚券大墓在洛陽一工地「現身」,該古墓距今約有2000年。為了對這座西漢大墓進行更好的保護和研究,考古人員決定對其實施搬遷。這座重約16噸的古墓,如何完成「搬家」?河南商報記者為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