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2021-01-10 天文在線

中文簡介: 典型的中子星包含的質量高達 一百萬個地球的,但它們並不比中等大小的城市大。天文學家用太陽質量來描述中子星的重量,其中一個太陽質量等於我們太陽的重量。標準中子星質量通常為1.4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所需的最小重量),但是這一發現將該範圍擴大到2.3太陽質量。根據新的研究,典型的中子星長22公裡(13.6英裡)。這是對這些高度緊湊的超高密度物體的最精確測量。

正如這個模型縮水,一個常規的中子星的寬度少於一個城市的寬度。

根據最新調查,一個常規的中子星有22千米(13.6英尺)。這是迄今為止,對這些高密度緊湊,超高密度物體最精確的測量。

如果黑洞是宇宙中最為極端的現象,那麼中子星則位居其二(但此論據必須建立在夸克星不存在的情況下,迄今為止,夸克星還未被證實是存在的。)中子星是在超新星爆炸後所形成的(一顆巨星自身塌陷)。中子星不具備成為黑洞所需的質量,但它們的密度卻大的嚇人。

常規的中子星包括

但因所有東西都擠在這麼小的空間裡,中子星的整體大小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可以說,在這些高度緊湊的球體內並沒有多少活動空間,因此,中子星會極其的圓。

儘管如此,一個有著比太陽的質量還要大1.4倍的常規中子星的精確半徑仍然存在疑問,估計範圍從10公裡到14公裡不等;這種可變性差異可能是個問題,維吉尼亞大學天文系的博士生克羅馬蒂說

「關於中子星半徑的有限測量對我們去理解物質在極度高密度下的行為方式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未參加此次新研究的克羅馬蒂說。

在漢諾瓦馬克斯 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y physics)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利用一項新技術,對一個是太陽質量的1.4倍的中子星的中子星做出來一個新的測量:11公裡(6.83英裡)。正負誤差範圍為-0.6公裡至0.9公裡;加上這些誤差值,估計直徑在20.8到23.8公裡之間(12.9到14.7英裡)。這篇新論文在本周發表在「自然與天文學」雜誌上。

這是一個極其嚴格的估算,關於這些測量數據是來自於一個合併的中子星叫做GW170817,是由在LIGO和VIRGO參與觀察在2017年8月17日在距離130萬光年外的兩顆中子星碰撞 的項目的天文學家測算的。因此,這一數據還是較為合理的。

新的測算方法與之前的估算大致相同,但新的測算方法的誤差會小很多。這是因為「中子星半徑數值的不確定性比之前的估算提高了2倍。」Capano說。

為了確認中子星新的測算估計,由天體物理學家科林 卡帕諾所引領的AEI研究人員觀察了GW170817產生的整個電磁波譜和引力波,並將這一數據應用於粒子物理學從而推導出方程,這使天文學家們可以確定各種物理性質,如半徑和質量。

綜合從GW170817的觀察中所得出的數據,我們對狀態方程進行了一個更加全面的理論描述(在給定一組物理條件下所描述物質狀態的方程)。這項工程對常規的中子星的半徑提出來非常大的限制。Cromartie說

「這似乎是一個有趣的結果:對於結合了核物理的重力觀測數據以及雙中子星合併所形成的GW170817星體的電磁波中子星的半徑會受到一個新的限制。」一位未參加此項研究,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在給予天文在線中的郵件裡寫到。

中子星最為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它們基本上是浮在太空中的巨型粒子物理實驗,它們往往會為我們提供大量信息,對於科學家們來說,較為困難的是,星體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關於中子星最為不可思議的是,它們的粒子是如此的緊湊並且密度是如此之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原子放大到一座城市的大小。」Capano說,「這意味著亞原子物理學表現在恆星的宏觀屬性上,比如說恆星的質量和半徑還有當它能接觸到其他重力磁場中時會造成它多大程度上的變形」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可以預測亞原子粒是如何與那些假定在中子星內部的巨大密度相互作用的。

「GW170817是由兩個約為曼哈頓大小為半徑、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5倍星體的碰撞產生的」Capano說,「這是發生在恐龍時代,距離地球十萬億公裡外的事情。從那時起,我們開始深入了解那些長度小於1毫米的萬億分之一的亞原子粒物理。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計劃、建造並維護我們的引力波探測器和望遠鏡,並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高精確的靈敏度。」

利納雷斯說:「他喜歡這篇新論文,但GW 170817是唯一一個應用了這種新方法的事件,這意味著該方法的系統性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利納雷斯對天文在線說:「如果採用不同的模型假設,通過對雙星合併或容納超大質量中子星的新觀測,對於半徑誤差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嚴格。」這讓我們想起了那些質量大於太陽2.3倍的中子星。無論如何,對於11公裡的估計與之前的測量結果是一致的,而且這項研究「為不遠的將來鋪平了道路,在那裡我們預計會發現更多的雙星合併現象。」

這篇論文也為天文學家們提供了一些關於他們可能觀察不到的預測。

具體來說,在黑洞與中子星進行合併時,天文學家極少觀察到中子星被撕裂。更常見的是中子星將黑洞全部吞噬。對天文學家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不能在電磁波譜中探測到許多這樣的事件,而是把它們當作引力波源。

「以一名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黑洞與中子星的合併現象在電磁波譜中很少能看到是一件遺憾是事情。」Cromartie說

好吧,有時候科學就是這樣。

作者: George Dvorsky

FY: 鋒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NASA對中子星進行了有史以來最準確的測量
    天體物理學家正在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NASA中子星探測器(star Interior Composition Explorer)重新繪製教科書上的脈衝星圖像。有了更可靠的數據,科學家們得以精確而可靠地測量了脈衝星的大小和質量,以及它表面上的第一張熱點地圖。
  • 中子星到底多重?
    中子星有多大?就恆星物體而言,這些極端、超密度的坍縮恆星其實相當小。但是不要小瞧他們,它們的質量相當於一個全尺寸的恆星,因為它們的密度實在太大了,可以說僅次於黑洞,科學家經常把它們的大小與一個大中型城市的寬度相比。但是中子星的直逕到底多大呢?這是一個圍繞科學界迷霧重重的問題!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結合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和核物理,利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得到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大小
  • 《自然》:核物理重大突破——高精度測量粒子間強相互作用
    該研究合作報告說,質子之間高能碰撞的數據可用於研究質子與稱為超子的亞原子粒子之間鮮為人知的核力。這些測量的精度可與最新的力數值計算相媲美,從而可以對實驗數據和理論進行定量的比較。物理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對這些力有準確的了解,例如,在努力了解中子星的穩定性方面。
  • 中子星:自然界中最奇怪的物質形式
    地面實驗探測到了引力波——由大質量物體加速產生的時空波動——它看起來像是兩顆中子星的正面碰撞。這些波攜帶著撞擊前恆星的質量和大小的信息,科學家們利用這些信息對所有中子星的性質和可能的成分設置了新的限制。線索也來自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這是2017年6月在國際空間站開始的一項實驗觀測脈衝星,這是一種高磁性、高速旋轉的中子星,能發射出光束。
  • 碰撞的中子星留下大量的黃金和鉑金
    下面的插圖顯示的是中子星碰撞之前,從中子星上剝離出來的熱的、密集的、膨脹的碎片雲。兩顆中子星或一顆中子星和一個黑洞之類的兩種緻密物體之間的碰撞被稱為千新星。美國宇航局的千新星插圖顯示了可見光和紅外光下的雲。
  • 中子星:自然界中最奇怪的物質形式
    地面實驗探測到了引力波——由大質量物體加速產生的時空波動——它看起來像是兩顆中子星的正面碰撞。這些波攜帶著撞擊前恆星的質量和大小的信息,科學家們利用這些信息對所有中子星的性質和可能的成分設置了新的限制。線索也來自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這是2017年6月在國際空間站開始的一項實驗觀測脈衝星,這是一種高磁性、高速旋轉的中子星,能發射出光束。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這種大質量恆星在壽終正寢時會拼盡全力來一個迴光返照,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將大部分質量散盡回歸太空,中心留下一個緻密的核,這個核有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這個核就是中子星。這個核有多大呢?半徑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麼「重」,每立方釐米質量達到1~20億噸,想想就明白了,一個10~20公裡半徑的球,濃縮了1.44個太陽以上的質量。
  • 一茶匙,就相當於2735座帝國大廈的重量,中子星憑什麼這麼重?
    在已知宇宙中最強大事件之一的兩顆中子星合併中,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好地對複雜的物理性質進行建模。中子星直徑約為12英裡(約20km),但密度極其高,一茶匙的中子星物質,相當於1125座金門大橋或2735座帝國大廈的重量。
  • 中子星碰撞產生超美粉色雲團 包含超多黃金和鉑金
    (原標題:中子星碰撞產生超美粉色雲團 包含超多黃金和鉑金)
  • 向永夜投去螢火:關於發現中子星引力波,我們該關注什麼?
    雖然有很多實驗嘗試驗證它,但距離真正的實驗結果出現遙遙無期。 黃粱一夢,一轉眼不可能變為了現實。 最終人類驗證引力波的方案,是藉助宇宙中巨型天體的碰撞。畢竟地球太小了,所發出的引力波微不足道。而且就算夠大,也不能把地球炸了做次實驗吧。所以質量比太陽大幾十倍的黑洞碰撞,以及這次發現的中子星合併,成為捕捉引力波的最佳途徑。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而隨著恆星將氫燃燒消耗完之後,它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最後恆星根據質量的不同,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而在恆星最後的爆炸演化之中,重元素也就誕生了。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重元素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構成人類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重元素的支持,人類的科技就無法發展,也就不會有燦爛的科技文明。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質量在10億噸左右,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兩者相差還是很大的按照常規的理解,這樣小體積的物體質量可以達到10億噸,那麼如果在不考慮維持它穩定的情況下,它的撞擊能力並沒有多大,例如在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10公裡,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 向永夜投去螢火:關於發現中子星引力波,我們該關注什麼?
    雖然有很多實驗嘗試驗證它,但距離真正的實驗結果出現遙遙無期。 黃粱一夢,一轉眼不可能變為了現實。 最終人類驗證引力波的方案,是藉助宇宙中巨型天體的碰撞。畢竟地球太小了,所發出的引力波微不足道。而且就算夠大,也不能把地球炸了做次實驗吧。所以質量比太陽大幾十倍的黑洞碰撞,以及這次發現的中子星合併,成為捕捉引力波的最佳途徑。
  •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它本質上是質子和中子得以組成的原子核原因。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即所謂的夸克組成的。它們同樣也被強核力凝聚在一起。作為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項目的一部分,研究小組現在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測定質子和超子之間的作用力。後者是一種由所謂的奇夸克組成的不穩定粒子。
  • 科學家精確測量強核力 或能解開最神秘星體謎團
    理論上,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應該互相排斥,然而,即使是含有許多質子和中子的重原子核,也會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近日利用粒子碰撞,精確測量了這種強核力。它本質上是質子和中子得以組成的原子核原因。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即所謂的夸克組成的。它們同樣也被強核力凝聚在一起。作為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LICE(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項目的一部分,研究小組現在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測定質子和超子之間的作用力。後者是一種由所謂的奇夸克組成的不穩定粒子。
  • 如果將一小勺中子星物質帶回地球,會發生什麼?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的質量是太陽的1.35到2.1倍左右,半徑僅有10到20公裡的中子星,只要兵乓球大小的質量就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座山。中子星作為20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它對現代物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中子星的可怕程度,也僅僅是在黑洞之後,此外幾乎沒有星體能和它相比。
  • 科學家終於找到隱藏在超新星1987a的中子星
    科學家推測在本次爆炸之後會形成一顆中子星,不過遺憾的是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均未發現。在1987年的超新星中,一切都如預期的那樣發生了,一顆名為Sanduleak – 69202的古老藍色超巨星,質量約為太陽的20倍,在一場壯觀的光秀中爆炸,明亮得肉眼都能看到,與地球上探測到的中微子簇射相對應。
  • 精準測量尺
    精準測量尺 學習辦公 大小: 1.67M
  • 中子星讓物體加速至光速嗎?其重力約是地球7000億倍
    引言:從上往下運動,事物運動位移越大,其運動速度也越大,若位移無限大、時間無限長,事物能超光速運動嗎?在地球上不可能,黑洞中可以一試。生活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當物體從高處往下掉落時,它的速度會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