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2021-02-08 像唐詩一樣生活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詩風格清麗,全詩分為三個層次,前四句為一個層次,五、六兩句為二個層次,最後兩句為一個層次。前四句是寫詩人拜訪道士途中聽耳聞目睹。詩人沿著小溪而行,沿路兩旁。桃花盛開,花瓣上掛滿露珠。這說明詩人一大早,就出門而行。小溪流水淙淙,與狗吠之聲,響成一片,形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樂章。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山中農家的狗或因警覺而發出狂躁叫聲,這聲波傳到近水處被水中升騰起的流水聲所包圍環繞,宛似水龍纏住火龍;春日灼灼之桃花,是一抹亮色似火,亦被空氣中凝結之露珠所浸泡,這山中的早晨,到處氤氳著水汽。道士的處所,路程還不近呢。詩人從早走到中午時分,尚且沒有聽見道士敲鐘的聲音,只見樹叢的深處,不時有麋鹿出沒。這兩句的妙處,暗示道士不在道院,為最後兩句設下伏筆。「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時間已從早晨轉到中午,山氣已散,而詩人此時將視角由近處轉到遠處,在那小鹿時隱時現的樹林的深處,依然是一種朦朧溼潤之感。況且,鐘聲之警鳴也消歇了,只有淙淙溪水聲。

(古元 | 中國)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寫道士處所的近景,野竹參天,與青氣融為一體,從碧綠的山峰間飛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種優美壯觀的奇境。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道士離觀而不知所往,詩人亦從所目景物分明之狀態而轉為茫茫然出神之狀態,這種從現實之確然轉為未知之茫然的境況,恰有「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凡所未知皆若茫茫水霧。


「 山中,溪水潺潺流淌,譁譁的流水聲夾雜著陣陣的犬吠。桃花盛開,帶著晶瑩的露珠,芬芳而清新,濃豔可人。樹木幽深繁茂,時常看到麋鹿奔跑。站到溪水邊,時已中午,還聽不到寺院裡的鐘聲。詩句描繪戴天山午間的景色,既有犬吠、溪流,又有桃花、麋鹿,聲色俱備,然而給人總的感覺卻是清靜而幽遠。」

相關焦點

  • 【薦讀】19句意境絕美的古詩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薦讀】19句意境絕美的古詩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點擊播放 GIF 0.5M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牛希濟《生查子》10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孔平仲《寄內》11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綦毋潛《春泛若耶溪》12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裴迪《華子崗》13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 詩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心靜下來,閱讀這些文字,「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仿若魔力一般,默默一讀,就可感受到歲月靜好。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 我先來: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邵雍《安樂窩中吟》阿***偉: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剛剛好,太過了,不好,太淡了,也不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洪***生:每當夜晚時,我總會低低吟唱這句詩,希望遠方的他可以聽見。願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
  •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改成「林深時見鹿」會怎麼樣哇?
    「樹深時見鹿」 出自於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是當時所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詩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 「樹深時見鹿」下一句是什麼?短短5個字,美得令人陶醉
    尤其是頷聯兩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美得令人陶醉。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首聯「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即李白初入山時的所見所聞。其意思是說,清澈的流水中,迴蕩著犬吠聲,繁盛的桃花上,掛滿了露珠。
  •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古代沒有手機電話,約朋友見面要麼謝謝,要麼託人帶話,再要麼就只能靠碰了,所以古代有很多"不遇詩",比如最有名的《尋隱者不遇》。李白寫此詩,正是因為沒能跟道士友人相遇,所以有感而發。
  • 「樹深時見鹿」和「林深時見鹿」有什麼區別?
    首先,兩者的意思其實完全不一樣,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是這樣斷句的,「樹深 / 時見鹿」,這裡的「時」翻譯為時不時,帶有時隱時現的含義。它的作用在於反過來突出了前面的「樹深」,正因為林深樹密,這野鹿才看不真切。而且這一句非常具有動態感,野鹿只有不停的移動,才能達到時隱時現的效果,簡單的五個字就寫活了一個景,十分的高妙。
  •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45句唯美十字文藝短句,值得收藏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5.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姚寬《生查子》 6.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少。——牛希濟《生查子》 7.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
  • 「樹深時見鹿」在文藝圈爆紅,可你知道下一句嗎?這才是真文藝
    曾幾何時,古風句子開始在文藝圈瀰漫開來:浮生如夢,白雲蒼狗,歲月靜好,相忘江湖,一入紅塵深似海,歸來仍是少年。其中李白有一名句被許多人引用到社交網絡,曰「樹深時見鹿」,其後往往跟隨著一句「海藍時見鯨」。乍看果然古風濃濃,然殊不知此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 林深時見鹿,夢醒時你想見到誰呢?
    林深時的鹿,霧氣蒙蒙時的林 ,悄然灑落林間的陽光,配上一覺醒來時的好天氣,走在街上人來人往的匆匆忙忙,路邊草叢裡晶瑩的露珠,早餐店裡的熱氣騰騰,這些才配得上活著的意味。「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句無主情話被很多少男少女用來表達自己對一個人的想念。夢醒時,你想見到的人,如願見到了嗎?沒見到也不要緊,就跟著我見一見「林深時見鹿」這句詩的出處: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吧。
  • 「樹深時見鹿」下一句並非「夢醒時見你」,李白原詩原句妙絕古今
    李白一生之中,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作品,比如一句「樹深時見鹿」成為了網絡爆紅語句。有趣的是,這句話之所以在網絡上爆紅,是因為有人認為其下一句為「夢醒時見你」,所以非常有韻味,可以讓人們深有同感。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句話出自《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看李白筆下的壯美河山,清淺光陰
    微涼的秋夜,還是那輪舊時的月亮,那年在此等待的寂寞女子卻早已隨歷史風煙散去。  那悽冷的月色,深深的宮殿,曾見過多少衰退的故事,見過古人的寂寞,又遇見今人的孤獨。還是那扇軒窗之下,還是那舊日的宮殿,誰還會踏風煙而來,叩響沉重宮門上生鏽的銅環?  幾百年的光陰,仿佛只是剎那,那灑落在宮門裡的月光,亦是舊識。
  •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河山皆靜美,光陰亦可人
    微涼的秋夜,還是那輪舊時的月亮,那年在此等待的寂寞女子卻早已隨歷史風煙散去。那悽冷的月色,深深的宮殿,曾見過多少衰退的故事,見過古人的寂寞,又遇見今人的孤獨。還是那扇軒窗之下,還是那舊日的宮殿,誰還會踏風煙而來,叩響沉重宮門上生鏽的銅環?
  • 古詩詞之美丨「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
    其實,「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訪戴天台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注 : 網絡流行的一句「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 」,首句其實出自李白的這首詩。
  •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裡?原來是出自李白20歲前寫的詩
    網上有三句很流行的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三句話,後兩句是網友原創,第一句卻是出自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首詩寫於李白二十歲之年,李白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就是那時所寫。
  • 「以文會友」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嚴格意義來說,說李白應該從這首詩開始,因為這是有記載的李白的最早的一首詩,作於開元初年,當時十六歲的李白尚在戴天山讀書,戴天山也就是四川江油的大匡山。
  • 你可知那句「林深時見鹿」,原詩意境有多美*。(ˊωˋ*)*。
    網絡文學中的這個段子,真是美到極致,用它當文案堪稱絕妙:你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我: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你。」來源於百度圖片「林深時見鹿」原句為「樹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作簡直就是一幅畫呀。
  • 東湖時見鹿書店,依山傍水,世外桃源
    驅車一小時,趕東湖時見鹿書店,觀看國潮相聲大會。 「城市與自然共生」作為設計理念,將人文、藝術與自然融為一體,與時見鹿的品牌出處「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不謀而合,森系的主題搭配文藝店更讓人耳目一新。
  • 「林深時見鹿」這句話,竟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詩,原文美得讓人心醉
    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些個性的籤名,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一句網絡流行語是「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句話成為了文藝青年最時髦的心靈寄語之一。而我們每次讀到這句話,心中都會生發出一種美感,好似到了人間仙境,這裡沒有紛爭和困擾,只有林鹿踱步,海鯨遨遊,此情此景,讓我們流連忘返,陶醉其中。
  • 「林深時見鹿」成為表達喜歡的神句,卻不知李白的原句更網紅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緊接著「數深時見鹿」這一句被後人改編成「林深時見鹿」,被廣為傳頌。「帶露濃」這裡不僅顯示出桃花的顏色,更能夠從側面看出此時處於早晨。「野竹分青靄,溪午不聞鍾」這裡描寫林中午時的情景,「不聞鍾」更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林中的寂靜,「飛泉」是動態描寫,這裡的動景更是增添了一絲動感美,也讓人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