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詩風格清麗,全詩分為三個層次,前四句為一個層次,五、六兩句為二個層次,最後兩句為一個層次。前四句是寫詩人拜訪道士途中聽耳聞目睹。詩人沿著小溪而行,沿路兩旁。桃花盛開,花瓣上掛滿露珠。這說明詩人一大早,就出門而行。小溪流水淙淙,與狗吠之聲,響成一片,形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樂章。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山中農家的狗或因警覺而發出狂躁叫聲,這聲波傳到近水處被水中升騰起的流水聲所包圍環繞,宛似水龍纏住火龍;春日灼灼之桃花,是一抹亮色似火,亦被空氣中凝結之露珠所浸泡,這山中的早晨,到處氤氳著水汽。道士的處所,路程還不近呢。詩人從早走到中午時分,尚且沒有聽見道士敲鐘的聲音,只見樹叢的深處,不時有麋鹿出沒。這兩句的妙處,暗示道士不在道院,為最後兩句設下伏筆。「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時間已從早晨轉到中午,山氣已散,而詩人此時將視角由近處轉到遠處,在那小鹿時隱時現的樹林的深處,依然是一種朦朧溼潤之感。況且,鐘聲之警鳴也消歇了,只有淙淙溪水聲。(古元 | 中國)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寫道士處所的近景,野竹參天,與青氣融為一體,從碧綠的山峰間飛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種優美壯觀的奇境。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道士離觀而不知所往,詩人亦從所目景物分明之狀態而轉為茫茫然出神之狀態,這種從現實之確然轉為未知之茫然的境況,恰有「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之感,凡所未知皆若茫茫水霧。
「 山中,溪水潺潺流淌,譁譁的流水聲夾雜著陣陣的犬吠。桃花盛開,帶著晶瑩的露珠,芬芳而清新,濃豔可人。樹木幽深繁茂,時常看到麋鹿奔跑。站到溪水邊,時已中午,還聽不到寺院裡的鐘聲。詩句描繪戴天山午間的景色,既有犬吠、溪流,又有桃花、麋鹿,聲色俱備,然而給人總的感覺卻是清靜而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