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嚴格意義來說,說李白應該從這首詩開始,因為這是有記載的李白的最早的一首詩,作於開元初年,當時十六歲的李白尚在戴天山讀書,戴天山也就是四川江油的大匡山。李白家族居住在江油,之前曾經說過,李白的父親李客之前是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做邊貿生意,家裡應該是有點錢的,古時候常說窮文富武,李白十幾歲就開始練劍了,所謂富武不是說學武的會發財,而是說學武本身是花錢的,一般的普通人家是支撐不了學武的費用的,大家也許會覺得學武就是拿著個刀啊劍的比劃比劃,哪裡會花什麼錢啊,但其實學武拜師、體格打造、傷病調理,江湖交往,哪哪都需要錢的,所以李白十幾歲就能夠文武全才,說明他們家還是有點積澱的,最起碼他能有機會學文習武,這都是當時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有的待遇,教育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奢侈品。
之所以會提到李白習武,是因為這個和李白的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有關係的,戴天山離李白的住處大概有二十裡地,這在唐朝的時候算是不太近的一段距離,李白十五歲前後是喜歡在這片山林中玩耍的,不是因為山林裡有多好玩,主要是因為李白在這山裡認識一些江湖朋友,其中有位道士最和李白的脾氣,劍術了得,棋藝也和李白伯仲之間,兩個人聊起來也是很合得來,所以李白和這位道士很是相與,有事沒事就跑去戴天山找這個道士下棋練劍侃大山,他的劍術也因此突飛猛進,漸至佳境。據說他在這裡還看到一些道家修煉的奇觀,比方說與鶴共舞之類的,這也許就是他一生熱衷於求仙訪道的緣由了。但寫這首詩的前幾天很可惜,那幾天春雨不斷,已經很久沒去戴天山happy了,李白很是有點想念那個道觀和那個道士了,所以第二天天一亮,沒下雨,他就早早地跑去戴天山了。
詩的前三聯都是描寫沿途的景色,多日未至,故地重遊即將友人相見,李白爬山的腳步都變得輕盈了不少,一路上的景色都變得唯美可愛了,比方說路邊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流的水聲淙淙,偶爾還會聽到遠處的幾聲狗叫聲,而清晨半開的桃花花瓣上還帶著幾點露珠,一切看起來生意盎然;走在樹林深處,偶爾會有幾頭小鹿出現在視野中,迷茫的大眼睛和李白對視一下就驚慌地跑開了。
就這樣在溪流犬吠和鹿鳴聲中,已經是正午時分了,來到溪邊洗洗臉,這裡已經離道士的道觀很近了,可是今天怎麼沒有聽到道觀的鐘聲呢?管他呢,繼續前行,道觀就在前面,站在道觀門前瞭望雨後的山野景色,眼前的那片野竹高高聳立,將山間流嵐從中分開,而遠處山峰上的飛瀑飛瀉而下,就好像掛在山峰之上,真美啊……進入道觀後,一問小道童才知道道士出去了,不知道去哪了,好無奈,急切想見到道士的李白只能愁眉緊鎖,斜倚在幾株古松樹上耐心等待道士歸來,可道士雲遊,誰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這首詩其實沒有太多的複雜構思和用典,都是比較平淡自然的遣詞,但在平淡間卻又能感受到唯美的意境和淡淡的惆悵,這首詩沒有典型的李白品牌的灑脫飄逸,酣暢淋漓,但在平淡自然間,勾勒出一幅優美恬適的山林景觀,其實是李白所作的最美的詩詞之一了。
我個人也覺得這個並不極端,並不肆意的李白其實更加可愛一些,文筆也顯得清新一些,很是有點森系美少年的感覺,尤其是最後一句,斜倚在古樹之間的美少年,焦急中又無奈的神態寫得栩栩如生,由此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三聯,見溪流,見桃花,見林,見鹿見雲見泉不見君,前面所有的美似乎都敵不過訪道士不遇的苦惱了,此間的少年有點煩,道士你啥時候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