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會友」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2020-12-12 周記日記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嚴格意義來說,說李白應該從這首詩開始,因為這是有記載的李白的最早的一首詩,作於開元初年,當時十六歲的李白尚在戴天山讀書,戴天山也就是四川江油的大匡山。李白家族居住在江油,之前曾經說過,李白的父親李客之前是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做邊貿生意,家裡應該是有點錢的,古時候常說窮文富武,李白十幾歲就開始練劍了,所謂富武不是說學武的會發財,而是說學武本身是花錢的,一般的普通人家是支撐不了學武的費用的,大家也許會覺得學武就是拿著個刀啊劍的比劃比劃,哪裡會花什麼錢啊,但其實學武拜師、體格打造、傷病調理,江湖交往,哪哪都需要錢的,所以李白十幾歲就能夠文武全才,說明他們家還是有點積澱的,最起碼他能有機會學文習武,這都是當時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有的待遇,教育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奢侈品。

之所以會提到李白習武,是因為這個和李白的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有關係的,戴天山離李白的住處大概有二十裡地,這在唐朝的時候算是不太近的一段距離,李白十五歲前後是喜歡在這片山林中玩耍的,不是因為山林裡有多好玩,主要是因為李白在這山裡認識一些江湖朋友,其中有位道士最和李白的脾氣,劍術了得,棋藝也和李白伯仲之間,兩個人聊起來也是很合得來,所以李白和這位道士很是相與,有事沒事就跑去戴天山找這個道士下棋練劍侃大山,他的劍術也因此突飛猛進,漸至佳境。據說他在這裡還看到一些道家修煉的奇觀,比方說與鶴共舞之類的,這也許就是他一生熱衷於求仙訪道的緣由了。但寫這首詩的前幾天很可惜,那幾天春雨不斷,已經很久沒去戴天山happy了,李白很是有點想念那個道觀和那個道士了,所以第二天天一亮,沒下雨,他就早早地跑去戴天山了。

詩的前三聯都是描寫沿途的景色,多日未至,故地重遊即將友人相見,李白爬山的腳步都變得輕盈了不少,一路上的景色都變得唯美可愛了,比方說路邊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流的水聲淙淙,偶爾還會聽到遠處的幾聲狗叫聲,而清晨半開的桃花花瓣上還帶著幾點露珠,一切看起來生意盎然;走在樹林深處,偶爾會有幾頭小鹿出現在視野中,迷茫的大眼睛和李白對視一下就驚慌地跑開了。

就這樣在溪流犬吠和鹿鳴聲中,已經是正午時分了,來到溪邊洗洗臉,這裡已經離道士的道觀很近了,可是今天怎麼沒有聽到道觀的鐘聲呢?管他呢,繼續前行,道觀就在前面,站在道觀門前瞭望雨後的山野景色,眼前的那片野竹高高聳立,將山間流嵐從中分開,而遠處山峰上的飛瀑飛瀉而下,就好像掛在山峰之上,真美啊……進入道觀後,一問小道童才知道道士出去了,不知道去哪了,好無奈,急切想見到道士的李白只能愁眉緊鎖,斜倚在幾株古松樹上耐心等待道士歸來,可道士雲遊,誰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這首詩其實沒有太多的複雜構思和用典,都是比較平淡自然的遣詞,但在平淡間卻又能感受到唯美的意境和淡淡的惆悵,這首詩沒有典型的李白品牌的灑脫飄逸,酣暢淋漓,但在平淡自然間,勾勒出一幅優美恬適的山林景觀,其實是李白所作的最美的詩詞之一了。

我個人也覺得這個並不極端,並不肆意的李白其實更加可愛一些,文筆也顯得清新一些,很是有點森系美少年的感覺,尤其是最後一句,斜倚在古樹之間的美少年,焦急中又無奈的神態寫得栩栩如生,由此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三聯,見溪流,見桃花,見林,見鹿見雲見泉不見君,前面所有的美似乎都敵不過訪道士不遇的苦惱了,此間的少年有點煩,道士你啥時候回來啊……

相關焦點

  •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唐   李白犬吠水聲中
  •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改成「林深時見鹿」會怎麼樣哇?
    「樹深時見鹿」 出自於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是當時所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詩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 【薦讀】19句意境絕美的古詩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薦讀】19句意境絕美的古詩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點擊播放 GIF 0.5M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於良史《春山夜月》3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西洲曲》4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劉楨《贈從弟》5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 「樹深時見鹿」下一句是什麼?短短5個字,美得令人陶醉
    尤其是頷聯兩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美得令人陶醉。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 「樹深時見鹿」下一句並非「夢醒時見你」,李白原詩原句妙絕古今
    李白一生之中,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作品,比如一句「樹深時見鹿」成為了網絡爆紅語句。有趣的是,這句話之所以在網絡上爆紅,是因為有人認為其下一句為「夢醒時見你」,所以非常有韻味,可以讓人們深有同感。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句話出自《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裡?原來是出自李白20歲前寫的詩
    網上有三句很流行的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三句話,後兩句是網友原創,第一句卻是出自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 我先來: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邵雍《安樂窩中吟》阿***偉: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剛剛好,太過了,不好,太淡了,也不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洪***生:每當夜晚時,我總會低低吟唱這句詩,希望遠方的他可以聽見。願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
  • 「樹深時見鹿」和「林深時見鹿」有什麼區別?
    首先,兩者的意思其實完全不一樣,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是這樣斷句的,「樹深 / 時見鹿」,這裡的「時」翻譯為時不時,帶有時隱時現的含義。它的作用在於反過來突出了前面的「樹深」,正因為林深樹密,這野鹿才看不真切。而且這一句非常具有動態感,野鹿只有不停的移動,才能達到時隱時現的效果,簡單的五個字就寫活了一個景,十分的高妙。
  • 「樹深時見鹿」在文藝圈爆紅,可你知道下一句嗎?這才是真文藝
    曾幾何時,古風句子開始在文藝圈瀰漫開來:浮生如夢,白雲蒼狗,歲月靜好,相忘江湖,一入紅塵深似海,歸來仍是少年。其中李白有一名句被許多人引用到社交網絡,曰「樹深時見鹿」,其後往往跟隨著一句「海藍時見鯨」。乍看果然古風濃濃,然殊不知此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 詩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心靜下來,閱讀這些文字,「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仿若魔力一般,默默一讀,就可感受到歲月靜好。壹《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並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貳《酬張少府》唐·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 「林深時見鹿」成為表達喜歡的神句,卻不知李白的原句更網紅
    一提起李白,我們便油然而生一股欣賞之意。李白不光有令人讚嘆的才情和能力,他狂放不羈的性格也讓人們很折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更是流傳千古的佳句,現代社會的我們反倒缺了一份這種不畏權勢、敢於放棄一切的豪放與灑脫。
  • 林深時見鹿,夢醒時你想見到誰呢?
    林深時的鹿,霧氣蒙蒙時的林 ,悄然灑落林間的陽光,配上一覺醒來時的好天氣,走在街上人來人往的匆匆忙忙,路邊草叢裡晶瑩的露珠,早餐店裡的熱氣騰騰,這些才配得上活著的意味。「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句無主情話被很多少男少女用來表達自己對一個人的想念。夢醒時,你想見到的人,如願見到了嗎?沒見到也不要緊,就跟著我見一見「林深時見鹿」這句詩的出處: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吧。
  • 「林深時見鹿」到底是何意?竟是出自李白之口?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兩句話可是火遍了朋友圈和抖音,在各大文藝青年的空間都能看到。但是這並不是現代文藝青年的原創,要說源頭,還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出自最偉大的「詩仙」李白之口。李白應該也沒有想到,自己一首詩還能引領一千多年後的潮流吧?那李白的詩句原文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你可知那句「林深時見鹿」,原詩意境有多美*。(ˊωˋ*)*。
    網絡文學中的這個段子,真是美到極致,用它當文案堪稱絕妙:你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我: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你。」來源於百度圖片「林深時見鹿」原句為「樹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作簡直就是一幅畫呀。
  • 你只知道林深時見鹿,但你知道它其實出自於李白的一首詩嗎?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此詩主要寫李白上戴天山尋找一位道士時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確實,畢竟李白寫這首詩時還不到二十歲啊。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
  • 「林深時見鹿」這句話,竟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詩,原文美得讓人心醉
    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些個性的籤名,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一句網絡流行語是「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句話成為了文藝青年最時髦的心靈寄語之一。而我們每次讀到這句話,心中都會生發出一種美感,好似到了人間仙境,這裡沒有紛爭和困擾,只有林鹿踱步,海鯨遨遊,此情此景,讓我們流連忘返,陶醉其中。
  • 古詩詞之美丨「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
    其實,「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訪戴天台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注 : 網絡流行的一句「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 」,首句其實出自李白的這首詩。
  • 李白《渡荊門送別》,是寫景名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對偶工巧
    李白乘船離蜀漫遊,湖北(楚的主要部分)當然是第一站。這一首詩以輕快的心情描寫了荊門以東湖北一帶長江兩岸的美麗景色。第一聯是交代。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45句唯美十字文藝短句,值得收藏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5.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姚寬《生查子》 6.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少。——牛希濟《生查子》 7.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