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時見鹿」到底是何意?竟是出自李白之口?

2020-12-12 安久文化

專注文化領域分享,歡迎關注安久文化!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兩句話可是火遍了朋友圈和抖音,在各大文藝青年的空間都能看到。但是這並不是現代文藝青年的原創,要說源頭,還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出自最偉大的「詩仙」李白之口。李白應該也沒有想到,自己一首詩還能引領一千多年後的潮流吧?那李白的詩句原文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詩作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此詩作於李白十八、九歲的時候,當時李白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此詩應該就是那期間所作。這首詩也是李白現存較早的詩歌,風格清新,很有年輕人的特點。可以看到,李白的原句是「樹深時見鹿」,後來被現代的網友改了一個字,變成了「林深時見鹿」。雖然意思很相似,但是意境是不同的。現代流行的這一句,確實適合文藝青年的想法。但是李白的原詩原句也是值得品讀的經典。

詩主要寫的是李白尋訪山中的一位道士,但是沒有遇到,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構成了這首詩的關鍵。李白筆下的景色是很乾淨、很細緻的,隱隱的犬吠聲隨著流水聲傳來,桃花開得繁盛,還沾著幾滴露水。走到樹林深處,看到野鹿時隱時現,正午的時候來到溪水邊,卻沒有聽見寺中的鐘聲。綠色的野竹劃開了雲氣,瀑布懸掛在碧峰上。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倚靠在松樹上,消散愁緒。

題目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可見是李白尋訪的過程。但是前六句都是在寫景,只有後兩句才是回到主題上來,簡短抒情。

李白筆下的景致,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看李白寫的景色,我們大致可以想像出他所處的環境,小溪邊種滿了桃樹,桃花開得繁盛,溪水清澈,微風吹來,還能聽到遠處的幾聲犬吠。這不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嗎?時不時還能看見野鹿出沒在樹林中,瀑布、野竹,每一種景物都是那麼與眾不同,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最美的山間美景圖。

最後兩句通過問詢,得知李白沒有尋見道士,只能獨自排遣愁緒。可這種惆悵不是那麼強烈,表達得輕柔、綿長,就像詩人眼中的美景一般,讓人久久不能忘記。其實前面的景色描寫,也是為了「不遇」做鋪墊,人跡罕至,才能表現出難以遇見,所以沒有遇見反倒是顯得合理。

這首詩詩風自然,景物描寫也很清麗。與李白後期的作品不太一樣,李白後期的詩作往往都是充滿著豪氣和傲氣,那是極度的浪漫。也是因為這是李白很早期的作品,個人風格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首詩也是難得的佳作。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收藏。

相關焦點

  • 「林深時見鹿」到底是何意?竟是出自李白之口?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兩句話可是火遍了朋友圈和抖音,在各大文藝青年的空間都能看到。但是這並不是現代文藝青年的原創,要說源頭,還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出自最偉大的「詩仙」李白之口。李白應該也沒有想到,自己一首詩還能引領一千多年後的潮流吧?那李白的詩句原文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裡?原來是出自李白20歲前寫的詩
    網上有三句很流行的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三句話,後兩句是網友原創,第一句卻是出自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首詩寫於李白二十歲之年,李白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就是那時所寫。
  •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改成「林深時見鹿」會怎麼樣哇?
    「樹深時見鹿」 出自於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是當時所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詩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 古詩詞之美丨「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
    其實,「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訪戴天台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注 : 網絡流行的一句「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 」,首句其實出自李白的這首詩。
  • 「樹深時見鹿」和「林深時見鹿」有什麼區別?
    首先,兩者的意思其實完全不一樣,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是這樣斷句的,「樹深 / 時見鹿」,這裡的「時」翻譯為時不時,帶有時隱時現的含義。它的作用在於反過來突出了前面的「樹深」,正因為林深樹密,這野鹿才看不真切。而且這一句非常具有動態感,野鹿只有不停的移動,才能達到時隱時現的效果,簡單的五個字就寫活了一個景,十分的高妙。
  •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改成「林深時見鹿」會怎麼樣哇?
    「樹深時見鹿」 出自於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是當時所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詩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 「林深時見鹿」,原來下句不是「海藍時見鯨」,竟出自李白一首詩
    在文藝青年的空間,總會看到「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樣的句子,人們總以為這樣具有小資情調的話,一定是現代某位不知名的文藝青年所作。然而並不是,「林深時見鹿」其實是李白寫的一首詩的其中一句,當然後人稍加改動,成了現在備受歡迎的名句。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這首詩詞本來的面目呢?
  •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裡?原來是出自李白20歲前寫的詩
    網上有三句很流行的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三句話,後兩句是網友原創,第一句卻是出自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首詩寫於李白二十歲之年,李白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大概就是那時所寫。
  • 古詩詞之美丨「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
    其實,「林深時見鹿」出自這裡……《訪戴天台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注 : 網絡流行的一句「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 」,首句其實出自李白的這首詩。
  •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頻頻被改,如「林深時見鹿」,如何看待?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不僅是被改為「林深時見鹿」,還有其它的一些改動,被一些現代文藝青年改成了情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我,樹深時霧起,海深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你。
  •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這一點其實體現在"樹深時見鹿"這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意思是說走到樹林深處,看到了野鹿。到了中午,卻聽不到鐘聲。為什麼聽不到鐘聲?就是因為朋友外出了,道觀裡面沒人敲鐘,所以就有了"溪午不聞鍾"。
  • 「樹深時見鹿」和「林深時見鹿」有什麼區別?
    首先,兩者的意思其實完全不一樣,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是這樣斷句的,「樹深 / 時見鹿」,這裡的「時」翻譯為時不時,帶有時隱時現的含義。它的作用在於反過來突出了前面的「樹深」,正因為林深樹密,這野鹿才看不真切。而且這一句非常具有動態感,野鹿只有不停的移動,才能達到時隱時現的效果,簡單的五個字就寫活了一個景,十分的高妙。
  • 李白的「樹深時見鹿」頻頻被改,如「林深時見鹿」,你如何看待?
    」改成「林深時見鹿」的意境差別,說改得不好,肯定是李白寫得好——諸位的古文修為我是佩服的,但是你們真的不知道「林深時見鹿」是怎麼改動的嗎?這三句形成排比,也是一種比喻,用林深見鹿,海藍見鯨的美好感覺來比喻清晨看見你,既平常、又虛空,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受,抒發的是對愛人超越情慾的愛。不過這句「林深時見鹿」實際上和「樹深時見鹿」差得很遠了,差在文白之間。
  • 將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改成「林深時見鹿」,你更喜歡哪個?
    林深時見鹿」的意境差別,說改得不好,肯定是李白寫得好——諸位的古文修為我是佩服的,但是你們真的不知道「林深時見鹿」是怎麼改動的嗎?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的基礎平仄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也就是說「樹深」改成「林深」,更加符合基礎平仄關係,連「首字不論」的藉口都不用了。但是從本聯平仄相對來說,「樹深時見鹿」是「仄平平仄仄」,對句「溪午不聞鍾」為「平仄仄平平」,在首字不論的情況下,既相對又對仗,比「林深」的完成度更好。
  • 「林深時見鹿」,原來下句不是「海藍時見鯨」,竟出自李白一首詩
    在文藝青年的空間,總會看到「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樣的句子,人們總以為這樣具有小資情調的話,一定是現代某位不知名的文藝青年所作。然而並不是,「林深時見鹿」其實是李白寫的一首詩的其中一句,當然後人稍加改動,成了現在備受歡迎的名句。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這首詩詞本來的面目呢?
  •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
    其中最讓人難以言表的是一句:城南有舊事, 城北有信使,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要知道"林深時見鹿",可是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現代人這麼亂改,詩仙李白能同意嗎?這一點其實體現在"樹深時見鹿"這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意思是說走到樹林深處,看到了野鹿。到了中午,卻聽不到鐘聲。為什麼聽不到鐘聲?就是因為朋友外出了,道觀裡面沒人敲鐘,所以就有了"溪午不聞鍾"。
  •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矯情不是深情
    在回去的路上,樹林深處看見了一隻鹿在覓食。看著遠處的道觀並沒有響起鐘聲,看來確實是沒有人啊。求道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首詩首先把山野的靜謐刻畫了出來,樹木茂密,所以時不時地可以看見有鹿出沒。自己在溪澗正午之時並沒有聽到鐘聲,起義以見鹿來側面烘託樹林的安靜,進而表現隱士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可以看出隱士們在山野之間,靜謐之處過得也算悠然自得,而且自己也非常嚮往這樣的日子。
  • 你只知道林深時見鹿,但你知道它其實出自於李白的一首詩嗎?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此詩主要寫李白上戴天山尋找一位道士時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確實,畢竟李白寫這首詩時還不到二十歲啊。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
  • 你可知那句「林深時見鹿」,原詩意境有多美*。(ˊωˋ*)*。
    網絡文學中的這個段子,真是美到極致,用它當文案堪稱絕妙:你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我: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你。」來源於百度圖片「林深時見鹿」原句為「樹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作簡直就是一幅畫呀。
  • 「林深時見鹿」這句話,竟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詩,原文美得讓人心醉
    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些個性的籤名,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一句網絡流行語是「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句話成為了文藝青年最時髦的心靈寄語之一。而我們每次讀到這句話,心中都會生發出一種美感,好似到了人間仙境,這裡沒有紛爭和困擾,只有林鹿踱步,海鯨遨遊,此情此景,讓我們流連忘返,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