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舞的絢爛焊花是匠心的最好詮釋。9月17日子夜時分,月光在寂靜的夜晚灑滿大地,當人們還熟睡在甜美夢鄉,保定工務段綜合機修車間綜合二工區的9名職工們整裝待發,趕往距保定70公裡外的京廣線寨西店站內,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利用夜間天窗為新更換的鋼軌實施「接骨手術」。
凌晨0點,作業組到達京廣下行線205公裡700米處,帶班人郭恆賓組織職工正在為即將開始的線上焊軌作業做最後準備。
「今晚,我們負責京廣下行線205公裡700米至205公裡600米之間2處鋼軌焊接作業,提示三點,一要確保人身安全,二要確保焊接質量。三要防止火星引燃周邊雜草。」盯控作業的車間黨支部書記張金瑩說道。
凌晨0時58分,隨著最後一趟列車從眼前駛過,天窗點命令下達,工友們都緊張的忙碌起來了,鋸軌機、對軌架、打磨機、推瘤機、坩堝、焊劑等工具材料已準備到位,一場真正的「接骨」手術開始了。
1時10分,軌端除鏽打磨之後。身著橘黃色防護馬甲、頭戴照明燈具,手拿一米鋼直尺的郭恆賓蹲下身子開始為鋼軌進行「接骨」。他反覆測量著鋼軌縫隙的高度、寬度和平直度,經過多次調整對軌架,兩側軌端水平值、傾斜值均達到了焊接要求。「對軌誤差不能超過0.3毫米,如果沒有對正,今天就白焊了。」作業負責人張金瑩一臉嚴肅地說。
對軌結束便是焊軌工作的重頭戲——封箱。
1時15分,只見石賀男他們把兩個砂型模具固定在鋼軌接頭縫隙周圍,他取下手套後用封箱沙進行密封,就像給人打石膏一樣。緊接著史滿常小心翼翼將點燃的焊槍伸入砂箱預熱。4到5分鐘後,他看了下手中的秒表和亮黃色的火焰,迅速撤出了預熱用的噴槍。
「快放置坩堝,點燃焊劑。」隨著作業負責人張金瑩一聲令下,一旁等待的兩名工友立即置上坩堝,並點燃了焊藥。現場瞬間火花四濺,一股刺鼻的金屬味撲面而來,陣陣弧光閃爍,刺眼的白光點亮了漆黑的夜空,3000℃的鋼水把鋼軌無縫熔接。
「文輝,鋼軌接骨,就是用3000℃的鋼水澆築於軌縫,使兩節『斷骨』的鋼軌成為整體。澆筑後鋼水呈半液態,這個時候一切的擾動都會讓鋼軌形成熱裂紋,造成重傷焊接的『醫療事故』。」張金瑩一邊觀察著焊接反應過程,一邊對大學生黃文輝解釋著。
1時30分,焊聯完成後,焊縫溫度下降到規定值,郭恆賓和工友們一起拆模具、鋼軌推瘤。牛森弓著腰,手握著重達一百多斤的仿行打磨機來回打磨鋼軌焊縫,軌面只留下一道圓滑泛著亮色的鐵筋,為「斷骨」鋼軌的焊縫做著最後的「美容」。 打磨完後,郭恆賓拿著一米鋼直尺正在對焊縫兩頭的鋼軌上下和左右進行檢測,「相錯均不超過0.3毫米,符合驗收標準,幹的漂亮!」「天窗時間還有20分鐘 , 是否可以正點開通?」現場防護員楊軍忠聲音洪亮地向現場作業負責人進行詢問。「天窗時間還有20分鐘,線路可以正點開通。」張金瑩回傳道。
整個天窗點內,他們相互配合,除鏽、對軌、封箱、預熱、澆築、打磨等等!每一道工序把控到位,用每一步細緻的操作去避免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傷痕,整個過程動作一氣呵成,嫻熟而富有節奏,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為線路「診病接骨」,保障列車平穩安全開行。
(燕都融媒體記者呼延世聰 通訊員楊揚、孫寶明、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