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劇場作品《隨黃公望遊富春山》:詩歌還是戲劇?

2020-12-11 中華網文化頻道

2010年到2013年期間,翟永明創作了長詩《隨黃公望遊富春山》,它以《富春山居圖》為靈感,穿梭於過去和當下之間,出入於現實與畫卷之外,在懷古幽思的同時,也融入了許多對當下人類生存狀況的思考。

2012年,青年詩人、小說家、戲劇導演陳思安第一次讀到這首長詩的其中十五節,非常喜歡。2013年底,她讀完了尚未出版的詩歌完整版初稿,一共二十六節。在一次翟永明、周瓚和陳思安關於這首詩的討論中,陳思安一邊談自己的讀後感,腦子裡一邊不由自主地在構思這首長詩呈現在舞臺上的樣子。於是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翟永明。此前陳思安是一名編劇,在2012年她開始嘗試做戲劇導演,執導過《吃火》《沉默的間隔》。陳思安在2014年第一次將這首長詩搬上了劇場舞臺。那時候陳思安排練時使用的仍然是2013年底的二十六節初稿。到2015年長詩正式出版的時候,總共有三十節,其中一節是翟永明看了2014年那版舞臺劇後寫的。這一節的開頭是這樣的:「他們都不讀詩導演說」。

年輕人是否讀詩,年輕人讀詩與否是否構成當下的一個問題,更進一步說,閱讀詩歌和理解當下的生活之間有著何種關聯?戲劇和詩歌的結合又能為上述討論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性?在詩歌劇場作品《隨黃公望遊富春山》2017年巡演開始之際,澎湃新聞記者對導演陳思安進行了專訪。



陳思安

澎湃新聞:你當時讀這首詩的時候具體有些什麼樣的感受?

陳思安:首先,這首詩最初最吸引我的是頭五節。長詩的序詩其實是詩人上一本詩集《行間距》的跋。翟永明在裡面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被我用在這個戲裡,貫穿始終。序詩之後的第一節,講的是翟永明想像自己打開這幅長卷觀覽的狀態,像是跟隨黃公望進入那幅山水畫之中。在這一節詩當中,視角發生了多次轉換,她先是從一個寫作者的狀態,進入到這幅畫中跟黃公望一起遊覽,之後又從這幅畫當中抽出身來,重新變成一個在觀畫的人。在整首長詩當中,她一直是這樣一種流轉的狀態,她的視角是非常自由的,在某種程度上非常有戲劇感。同時這首詩有很多我認為非常有趣的點,比如對於現實的一些考量。當然本身詩也非常打動我,看了特別有感覺。

澎湃新聞:現實的考量指的是對於當下現象的一些批判性視角嗎?

陳思安:不完全是。其實她在裡面貫穿始終的是古代和現代的對比,包括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也包括古代人生活的現實和現代人生活的現實。在詩中她不斷回返到現代人生活的現場,從自己的視角去觀察當代人的生活,中間指涉到一些人的共同的心靈困境,有一些相對比較沉鬱的東西,但同時裡面也有一些非常勁拔、有力和年輕的東西。

澎湃新聞:我注意到你的劇中有一些不是詩歌裡的內容,還有一些形式上的改編,比如相聲。那麼我想知道你選擇長詩中內容的標準是什麼?

陳思安:2014年第一版的劇本是編劇周瓚在長詩裡面遴選了一些她認為比較適合舞臺呈現的詩節,同時圍繞長詩創作了一些具有劇情性的片段,比如講述這幅畫的流轉和傳奇命運,那些是編劇自己寫的。到了2015年和2016年的版本,我越排越有更多的體驗:它實際上應該再多一些什麼,而什麼又是不必要的。所以我又把劇本結構進行了重新整理,分成三幕。在這三幕當中進行了進一步細化,每一幕分為三個場次,這三個場次分別是一種迴環上升的結構,在最後形成一種有線條感的結構。我們每年都會陸續增加和刪掉一些詩段,所以實際上這個過程是一個更新變化的、動態的狀態。現在這個形態跟2014年演出時候差別特別大,改動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最初排這個戲的時候,沒有特別多可以參照的標準,我們都知道詩劇是什麼樣的,其實還是話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然後推進,只是使用了詩歌的語言。

但我們的嘗試和詩劇又是不一樣的,它是完全基於詩歌的文本。這個也引起了很多的爭論。即當我們把詩歌的文本而非劇情作為舞臺表現的主體,這個時候出現的作品到底是一首舞臺上的空間的詩歌?還是依然是戲劇,只是採取了這樣的形式?這個戲演出之後,有些學者寫過研究文章,我都有看。我覺得他們寫的這些東西,提出來的視角對於我的思考是有幫助的。有意思的點在於每次在做的過程當中,我都會有一些意識,好像哪裡不對勁兒,哪裡特別對。通常做完之後是最清楚的。再能復排的時候就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改,所以每年演出都會進行改動。



澎湃新聞:剛提到關於這種表現形式就是更偏向於詩歌還是戲劇的爭論,你自己對此的看法是什麼?

陳思安:我看到一篇論文很有意思,它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它認為這個作品本身也是一首詩,它用戲劇的方式去呈現,所以是一首屬於舞臺空間的詩。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認為這不是一個我們現有定義下的劇場作品。實際上在西方有過很多類似的爭論,就是關於戲劇作品的空間性以及內涵外延到底是什麼?其實在很多表演中,很多空間嘗試當中,這些概念已經有了全新的框架。包括現在很多戲劇人不在劇場當中,而是在藝術空間甚至是荒野空間、日常生活空間進行表演,這些也都是劇場的作品。國內這樣的嘗試也有人在做。

在我的概念當中,我定義這部戲是屬於劇場的作品,而不是換個方法做了一首「屬於戲劇空間」的詩。從一開始招演員,到做宣傳、去跑通告的時候我都會被記者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是詩歌的文本,大家能看得懂嗎?這是被問最多的,其次就是是詩朗誦嗎?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當你告訴大家我們選擇的是詩歌文本,很多人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一群很專業的演員在舞臺上美美地、酷酷地、或者是聲音洪亮地、甚至可能在他們想像中是那種主持人腔調的那樣一種詩朗誦。所以我會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誤解。如果只是一個詩朗誦,為什麼我要讓它發生在劇場空間當中?

澎湃新聞:2016年的版本中有一段是通過相聲這種方式呈現的,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陳思安:這個戲的表演非常需要我跟演員去共同創造一個想像空間。所以每次招新演員,我會在排練過程中發現演員的特點,在他們呈現某一段的表演和詩歌的過程中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方式。這和正常的話劇排演很不一樣。正常的排演是要求演員去仔細揣摩人物,努力靠近人物本身。但是對於以詩歌文本進行創作的表演來說,詩歌本身是特別個人化的東西,沒有唯一正確的解讀標準。甚至哪怕說同樣的詩節,有的人捕捉到的情緒和別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辦法為演員定死一種唯一正確的角色感,我會根據呈現某一段內容的演員的特質來編排。2016年相聲的出現也有這個原因。

其實這一段從最初到現在嘗試過很多形式,用過評書、京劇、崑曲、板兒書,後來用過相聲。這一段在劇情上來說實際上是一段轉折,從進入這個畫的內容,鋪墊到這幅畫的命運,緊接著是皮影戲那段講畫的流轉的。這些形式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我想要去嘗試一種詩歌文本從來沒有被那樣去看待過的方法。如果我用一種特俗的民間曲藝去詮釋一特別高大上的詩歌,到底是一個什麼效果?而且是很年輕的演員在做這樣的嘗試,會發生什麼?另外一個我特別想嘗試的就是把這幅畫的命運用這樣的方式講述給大家。

有的評論會覺得這是希望跟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有些關聯,但是我並沒有刻意去發生這種關聯。如果從演員身上成長出來的東西能夠自然而然做到這一點,我並不抗拒。但是我沒有特別可以想要去靠這個點。

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關於中國現代詩的很多靈感其實不是從中文當中生長出來的,而是從西方現代詩的翻譯影響過來的。學者商偉給翟永明這首詩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就是在講她的這首詩和中國古典詩歌語言之間的關聯。在裡面一些東西在我看來是自然而言發生的,沒有那麼刻意。但有意思的是,每一年演員在這一段的表現都會有點不一樣。翟永明自己看過之後特別喜歡評書那段,她覺得一首詩成為一個舞臺作品之後,就跟原著作者的意圖沒太大關係了,基本上是導演的意圖。她這種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對我的一種鼓勵。



相關焦點

  • 話劇《隨黃公望遊富春山》折射人類心靈困境
    話劇《隨黃公望遊富春山》折射人類心靈困境 2017-03-18 19   中新網3月18日電 話劇《隨黃公望遊富春山》在北京進行了第四輪演出。
  • 翟永明作品集合,小編力薦《隨黃公望遊富春山》
    其代表作品有《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紐約,紐約以西》等詩歌、散文集10多部。翟永明2005年入選「中國魅力50人」,2010年入選「中國十佳女詩人」。2007年獲「中坤國際詩歌獎·A獎」;2011年獲義大利Ceppo Pistoia國際文學獎,該獎評委會主席稱翟永明為「當今國際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喜愛翟永明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
  • 隨黃公望遊富春山,找尋詩和遠方
    從一幅畫到一首詩,再從一首詩到一部劇,歷經數百年,這是詩歌劇《隨黃公望遊富春山》的故事,亦是藝術的魅力。遠離塵世,折返虛與實提到《隨黃公望遊富春山》很多業內人士都會感嘆,不止是因為它依託了強大的歷史背景和現代藝術:追溯歷史,它有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名畫《富春山居圖》作依託;回歸現實,又有中國當代著名詩人翟永明的才華橫溢作筋骨。更是因為它的構思和由來在無疆行者的腳步中不期而遇,讓人在看劇的同時有一種「乘遊」的心境。「乘」,讓觀眾飄飄然。
  • 戲劇面臨蕭條,莎士比亞又開始創作詩歌
    想當時,《亨利六世》等熱門劇上演時,這裡是何等的喧鬧,觀眾圍滿了劇院,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而如今,劇場冷冷清清,座位上滿是灰塵,臺上只剩下幾件破舊的道具,哪裡還有往日的喧譁?開始下雪了,莎士比亞裹緊外衣,系牢圍巾,戴著手套的雙手緊緊地拽住衣服。但是身體的寒冷跟他內心深處揪心的寒意比起來,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 春天詩歌音樂劇場 讓小眾詩歌進入公共空間
    5月10日,春天詩歌音樂劇場首場演出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舉行,原定出席的嘉賓、日本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用電話連線的形式,向現場觀眾表達了他的抱歉,並作出了新的約定。今年88歲高齡的谷川俊太郎是日本著名詩人,在全世界有眾多粉絲讀者,據其詩歌中文譯者、詩人田原介紹,他的年薪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兩三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谷川俊太郎就開始和兒子谷川賢作一起,以音樂詩歌劇場的形式同臺。
  • 2021「新劇場平臺新劇場創作計劃」之《巴黎聖母院》演出信息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劇作簡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 一個一輩子生活在詩歌裡的女人
    翟永明不久前出版了長詩《隨黃公望遊富春山》一書。她說這是她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一次致敬。文學評論家李陀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這個時代對數量和規模的追求和創造是沒有邊際的,但是,「如果投合文化大多數的趣味,會出現這樣充滿創意的作品嗎?如果逢迎文化大多數的願望,會出現這樣抱負高遠的作品嗎?如果信任文化大多數的常識,會出現這樣心境闊大的作品嗎?我由此想,文學應該有自己的少數。
  • 道可道杯」第六屆山東大學生詩歌節詩歌朗誦總決賽盛典舉行
    10月19日,「道可道杯」第六屆山東大學生詩歌節詩歌朗誦總決賽盛典在章丘錦屏山拉開帷幕。來自省內30餘所高校的大學生們相聚在錦屏山中華禮儀修習中心,在秋意闌珊的山間劇場,以詩明志, 以誦抒懷,共同吟唱「錦屏韶華 家國同歌」的華美篇章。
  •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缺席春天詩歌音樂劇場
    「希望以後能重新來到我熱愛的上海,朗誦我熱愛的詩歌。」5月10日,春天詩歌音樂劇場的第一場《我把活著歡喜過了》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舉行。88歲的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通過電話連線的方式,參與了這場他本該親自到場的演出。這場演出在開演前遭遇變數,谷川俊太郎由於身體不適,缺席了他的「詩歌專場」。
  • 春天詩歌音樂劇場:當詩人遇上音樂家,將在舞臺上擦出怎樣的火花?
    文/ 金羊網記者何晶圖/ 主辦方提供一提到劇場,人們大多會想到話劇、音樂會、舞蹈、甚至歌劇,但是你聽說過「詩歌音樂劇場」嗎?5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以「青春萬歲」為題的「春天詩歌音樂劇場」即將拉開帷幕。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22位藝術家,將以自己的詩歌和音樂為媒介,呈現三臺世界首演的原創劇目。這不僅僅是三場演出,更是一場聯動文學、音樂、戲劇、視覺藝術等領域的藝術家跨界合作文化事件。
  • ...黃•印象濱州」保護母親河詩歌散文優秀作品展播——現代詩歌...
    「生態沿黃•印象濱州」保護母親河詩歌散文優秀作品展播——現代詩歌篇(一) 2020-06-05 0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作家雨果的畫展:詩歌是激情 戲劇是理想 繪畫是陰影
    以時間線索為邏輯,將標誌雨果一生重要事件作為分割點,在其中穿插了雨果階段性的重點創作:戲劇、文學作品、繪畫才能、家居裝飾,雨果和其創作同時被再詮釋,以羅丹的雕塑作結尾。 雨果首先是一個詩人,他對文字的把控力,對詞彙量的掌握,對文體的探索,都起於詩歌,成於詩歌,換句話說,從模仿大師文筆「修建得整整齊齊的凡爾賽花園」,到豐富繁茂的「原始莽叢」,詩歌確立他最早的身份。 19世紀本來就是一個詩歌享有極大榮譽的時代,摘得詩人桂冠,就可以獲得通向政治生活的一把鑰匙(如他的理想夏多布裡昂)。
  • 年華逝去激情不滅 劉業雄詩歌作品朗誦會舉行
    圖說:參與者合影 官方圖 下同昨天,一批滬上名家踏入了閔行區新東苑·快樂家園慧音劇場。為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3歲的詩人劉業雄舉辦了《情懷中華 快樂人生——劉業雄詩歌作品朗誦會》,邀請梁波羅、趙靜、曹雷、佟瑞欣、丁建華等藝術家現場朗誦其詩歌作品。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詩歌古希臘詩歌運動大約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到4世紀,歷時三個世紀。它是世界歷史上出現過的偉大文化和知識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西方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的「詩人」一般都是劇作家,他們為唱詩班或各地王室娛樂提供劇本。在當時上演的數百部戲劇作品中,差不多都包含精心創作的抒情詩。
  • 活動|詩歌的魔方──上海詩歌藝術節
    附:黃燦然開幕朗誦詩七首‍上海詩歌藝術節詩歌的魔方——上海詩歌藝術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5上海站活動日期:2015年11月30日-12月6日 「詩隨時發生 「詩可以是靈魂的,也可以是世俗的,那些逃無可逃的人們,總是會在某個隱秘的角落裡,聽到有人曾經寫下的傷痛、猶豫、悲傷和歡樂,當你有機會閱讀這些詩句的時候,感覺就像為你寫的一樣。」這就是詩歌藝術最動人的魅力——詩意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而這次詩歌藝術節也是國內首次如此大規模的詩歌盛會。我們將與廣大的詩歌愛好者們共同探討詩歌的多面性及詩歌在人們生活中的多種角色。
  • 黃公望的涅槃——文/江海濱
    這一場生死對決,這一段恩怨情仇,都隨富春山居圖的安然歸國,迎來命定結局。千年詩會所在是一些名家題詩刻銘,有八大山人的「淨雲四三裡,秋高為森奕。比之黃一峰,家住富陽上。」吳湖帆篆書「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張大千《富春》:「雲起雲收百態陳,山頭磥砢自粼粼。平生低首黃公望,結宅應須住富春。」
  • 第四屆華語詩歌春晚福州分會場上演詩歌饕餮盛宴
    第四屆華語詩歌春晚福州分會場。昨日,以「詩與遠方」為主題的第四屆華語詩歌春晚福州分會場,在書香八閩悅讀會悅讀劇場舉行,為人們帶來了詩歌饕餮盛宴。現場活動,隨著一首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詩歌在耳畔響起,人們沉浸在詩歌的世界中,感受著詩歌帶來的愛與溫暖,輕易就忘卻了料峭的春寒。
  •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的無情遊,怎麼理解
    我們讀李白的詩歌,感覺他非常豪爽,朋友很多,講義氣重感情。他說「千金散盡還復來」,與朋友飲酒甚至不惜五花馬、千金裘。雖然是詩家的語言,但確實是體現了他的真性情。但是李白在寫《月下獨酌四首》的時候,怎麼那麼孤單寂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