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文化的實力》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據歷史記載,薩都刺是元朝時期著名的畫家和詩人,他的很多的畫作流傳於世並且還珍藏在北京博物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詩詞是否也如他的畫作這般的優秀。《滿江紅》這首詞是薩都剌遊歷金陵時所寫的作品,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懷古之作,通過對金陵古蹟的題詠,回顧六朝歷史,抒發自己對朝代興衰的感慨。薩都剌在入仕之前曾在江南一帶經商,登進士第後,又曾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掾史、江南諸道行臺侍御史等職,住在金陵。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從其感情的抒發來看,充滿蒼涼悲壯之氣,胸襟磊落,應該是晚年作品。此時元王朝統治進入末期,薩都剌在宦海中沉浮越久,越看清社會的現實,早年想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已經在胸中冷卻下來。他弔古傷今,把眼前之景與歷史故事聯繫起來。整首詞化用劉禹錫《金陵五題》的詩意和典故,貼切自然。此詞懷古撫今,慷慨悲歌,意境深沉含蓄,氣魄蒼涼宏大,頗為後人所推崇。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六代豪華,一句,點出「金陵懷古」的主題。六朝皆建都於金陵,而六朝君主也大都貪圖享樂,在城內大興土木。這句裡的「豪華」主要指六朝的豪華奢侈,偏重於「室宇侈麗」之意。六朝歷代君主營建起來的金陵城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盛景,隨著春天的逝去,竟然變成了無聲無息的歷史。春去也,既點出季節更替的實景,又暗喻朝代的變更,「更無消息」則是一聲深沉的感嘆。傷春本來就是古代詩詞作品中常見的情緒,此處更傳達出對於六朝鼎盛時期如流水般一去不回的惆悵之意。短短的三句,表達了一波三折的變化,先是繁華,其次是逝去,最後是永遠也不會重現,暗中對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種情形。
「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登臨遊覽這金陵古城的山水,只見那些歷代積累下來的名勝古蹟,已經全無傳說中的繁華氣象,面對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得產生了惆悵莫名的心情。他見景生情,眼裡看著金陵古都的山光水色,內心湧起各種情感,不由得拿傳說中的繁華與現實的凋零來互相比較,因此而感慨萬千。然而這短短的幾句話,卻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惆悵一吐而盡,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他早已沒了當初的那種政治理想了。
「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對於這一片不復舊貌的江山,作者化用前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句詩,化用唐劉禹錫《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晉時期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於烏衣巷,位於秦淮河朱雀橋邊。王、謝二家聲勢頗盛,因當時實行門閥士族制度,與王、謝子孫往來的亦只限於門閥士族,因此有「烏衣之遊」、「烏衣門第」之稱。隨著南朝的滅亡,王謝舊宅淪為廢墟,其家族高高在上的地位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喻過去居於深宅大院的王謝子弟,現在已淪為普通百姓,也可以理解為舊時王、謝的庭院,已經住進了普通百姓,只有簷下的燕子,仍然是當年穿梭於豪門的舊燕。這兩重含義都表達了對人世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的感慨。「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一句,更側重於作者本人追蹤往事的角度,含有作者個人作為主體的認識:他來到王謝舊宅前,看到一雙翩翩起飛的燕子,這雙燕子仍然是烏衣巷裡那雙為人所熟知的老燕。燕子只知道每年秋去春來,棲息於舊巢,哪裡覺察得出世異時移,雕梁畫棟早就面目全非了。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劉禹錫曾寫《金陵五題》組詩,是金陵詠史詩中的名篇,上面提到的《烏衣巷》即其中之一。這裡化用《金陵五題》第一首《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詩意。劉禹錫的本意是金陵故都的周圍群山依然環繞,然而繁華都城已經蕭條,幾近於一座空城,只能聽到潮水不斷地湧上河岸擊打城郭,卻得不到熱烈的回應,只好又孤獨地退回去,渲染一種繁華過後的蕭索景色。
而薩都剌在此則著重點出「聽」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春天的潮水急切地拍打城牆,這與作者的心境同樣寂寞的聲音,對他心靈的撼動更為強烈。這兩句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欣慰和頑強,即使那些繁華舊事已經歸於蕭條寂寞,但他自己的政治熱情仍然如潮水般澎湃。薩都剌把原詩中的「空城」改為「孤城」,一是為了避免上下文重複,二是因為元朝時金陵城已經比唐初繁華得多,用「空」字不太恰當,「孤城」二字點出金陵的地位,表明這是一座無可比擬的有特殊意義的城池。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回想往事,愁緒綿綿不斷;懷念六朝古都,只看見陳舊的古蹟,荒涼的廢墟。其衰敗的程度如何呢?作者用了一個「但」字,表示僅剩下廢棄的荒野、凋零的野草、亂飛的烏鴉,以及將要墜落的夕陽。荒煙、衰草、亂鴉、斜日,這四種意象並列組合,用來表達暮氣沉沉、無法挽回的頹敗感覺,極為有效。此處作者的「思」與「懷」是什麼樣感情呢?這首詞可能創作於薩都剌晚年時期,他自身經歷了被皇帝任用到晚年飄零的人生歷程;從整個元朝的角度而言,此時又處於統治根基被動搖的時刻。作者懷古撫今,也是在所難免。
「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螿泣。」玉樹歌殘,用《玉樹後庭花》的典故,陳後主曾與其愛妃張貴妃等人在宮廷徹夜笙歌宴飲,他作有《玉樹後庭花》一曲,常在筵席上命人演奏,後來被世人視為亡國之音,唐代詩人許渾有「玉樹歌殘王氣盡」這樣的詩句。「胭脂井」,隋軍攻入金陵時,陳後主和他的兩名寵妃無計可施,躲入景陽宮裡的胭脂井中,後來還是被隋兵搜到捉拿,傳為笑柄。《玉樹後庭花》這樣的靡靡之音已經不復存在,就連胭脂井也已經倒塌毀壞。不論是陳後主的風流韻事,還是他的亡國遺恨,都已隨著時間而流逝、消散;後人所能見到的,只是清冷的秋露滴瀝,所能聽到的,只是秋蟬如泣如訴的鳴叫聲。「寒螿」,秋蟬的一種。
「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往者已矣,只留山水長在。「蔣山」,即鐘山。「秦淮」,指秦淮河。此句也暗用了劉禹錫《金陵五題》中《江令宅》一詩的詩句: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金陵經歷了數百年的繁華,一切喧囂沉澱之後,如今也只有蔣山依然青翠,秦淮河水碧綠如昔。那些所謂的帝王基業、英雄事跡,那些所謂的繁華、盛世,都猶如過眼雲煙,哪能與青山碧水相比擬。大浪淘沙,歷史總在前進,人為的金粉都城在後世看來也只是些破磚爛瓦,還不如山水給人帶來的愉悅可喜。這樣豁達的胸懷,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這首詞是薩都剌詠史類作品的代表作。關於「金陵懷古」這個主題,薩都剌還寫有《百字令·登石頭城》、《望金陵》等作品,可對照閱讀。這一類描寫金陵景色、感慨歷史興衰的詩詞作品,從六朝之後可以說數不勝數,而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百字令·登石頭城》以及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是被後人認可的鼎足而三的金陵懷古詞。此詞開頭「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幾句,即把金陵在六朝及之後的興盛衰敗都交待得很清楚,成為後人傳誦的佳句。
整首詞上下闋意境連貫,具有懷古詩詞所特有的恢弘氣魄,懷古傷今,感慨萬千。「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則江山依然如畫,詞句戛然而止,餘韻無窮。作者在詞中化用劉禹錫膾炙人口的詠史懷古名句,如鹽入水般貼切自然。這首詞到這裡就已經欣賞完了,不知各位對這首詞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參考資料:雁門集
參考資料:臨川先生歌曲
參考資料:全唐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文化的實力》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