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刺的這首詞,懷古傷今,寫出了金陵城的興盛與衰敗

2020-12-18 文化的實力

本文由作者《文化的實力》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據歷史記載,薩都刺是元朝時期著名的畫家和詩人,他的很多的畫作流傳於世並且還珍藏在北京博物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詩詞是否也如他的畫作這般的優秀。《滿江紅》這首詞是薩都剌遊歷金陵時所寫的作品,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懷古之作,通過對金陵古蹟的題詠,回顧六朝歷史,抒發自己對朝代興衰的感慨。薩都剌在入仕之前曾在江南一帶經商,登進士第後,又曾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掾史、江南諸道行臺侍御史等職,住在金陵。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從其感情的抒發來看,充滿蒼涼悲壯之氣,胸襟磊落,應該是晚年作品。此時元王朝統治進入末期,薩都剌在宦海中沉浮越久,越看清社會的現實,早年想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已經在胸中冷卻下來。他弔古傷今,把眼前之景與歷史故事聯繫起來。整首詞化用劉禹錫《金陵五題》的詩意和典故,貼切自然。此詞懷古撫今,慷慨悲歌,意境深沉含蓄,氣魄蒼涼宏大,頗為後人所推崇。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六代豪華,一句,點出「金陵懷古」的主題。六朝皆建都於金陵,而六朝君主也大都貪圖享樂,在城內大興土木。這句裡的「豪華」主要指六朝的豪華奢侈,偏重於「室宇侈麗」之意。六朝歷代君主營建起來的金陵城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盛景,隨著春天的逝去,竟然變成了無聲無息的歷史。春去也,既點出季節更替的實景,又暗喻朝代的變更,「更無消息」則是一聲深沉的感嘆。傷春本來就是古代詩詞作品中常見的情緒,此處更傳達出對於六朝鼎盛時期如流水般一去不回的惆悵之意。短短的三句,表達了一波三折的變化,先是繁華,其次是逝去,最後是永遠也不會重現,暗中對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種情形。

「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登臨遊覽這金陵古城的山水,只見那些歷代積累下來的名勝古蹟,已經全無傳說中的繁華氣象,面對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得產生了惆悵莫名的心情。他見景生情,眼裡看著金陵古都的山光水色,內心湧起各種情感,不由得拿傳說中的繁華與現實的凋零來互相比較,因此而感慨萬千。然而這短短的幾句話,卻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惆悵一吐而盡,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他早已沒了當初的那種政治理想了。

「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對於這一片不復舊貌的江山,作者化用前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句詩,化用唐劉禹錫《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晉時期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於烏衣巷,位於秦淮河朱雀橋邊。王、謝二家聲勢頗盛,因當時實行門閥士族制度,與王、謝子孫往來的亦只限於門閥士族,因此有「烏衣之遊」、「烏衣門第」之稱。隨著南朝的滅亡,王謝舊宅淪為廢墟,其家族高高在上的地位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喻過去居於深宅大院的王謝子弟,現在已淪為普通百姓,也可以理解為舊時王、謝的庭院,已經住進了普通百姓,只有簷下的燕子,仍然是當年穿梭於豪門的舊燕。這兩重含義都表達了對人世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的感慨。「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一句,更側重於作者本人追蹤往事的角度,含有作者個人作為主體的認識:他來到王謝舊宅前,看到一雙翩翩起飛的燕子,這雙燕子仍然是烏衣巷裡那雙為人所熟知的老燕。燕子只知道每年秋去春來,棲息於舊巢,哪裡覺察得出世異時移,雕梁畫棟早就面目全非了。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劉禹錫曾寫《金陵五題》組詩,是金陵詠史詩中的名篇,上面提到的《烏衣巷》即其中之一。這裡化用《金陵五題》第一首《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詩意。劉禹錫的本意是金陵故都的周圍群山依然環繞,然而繁華都城已經蕭條,幾近於一座空城,只能聽到潮水不斷地湧上河岸擊打城郭,卻得不到熱烈的回應,只好又孤獨地退回去,渲染一種繁華過後的蕭索景色。

而薩都剌在此則著重點出「聽」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春天的潮水急切地拍打城牆,這與作者的心境同樣寂寞的聲音,對他心靈的撼動更為強烈。這兩句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欣慰和頑強,即使那些繁華舊事已經歸於蕭條寂寞,但他自己的政治熱情仍然如潮水般澎湃。薩都剌把原詩中的「空城」改為「孤城」,一是為了避免上下文重複,二是因為元朝時金陵城已經比唐初繁華得多,用「空」字不太恰當,「孤城」二字點出金陵的地位,表明這是一座無可比擬的有特殊意義的城池。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回想往事,愁緒綿綿不斷;懷念六朝古都,只看見陳舊的古蹟,荒涼的廢墟。其衰敗的程度如何呢?作者用了一個「但」字,表示僅剩下廢棄的荒野、凋零的野草、亂飛的烏鴉,以及將要墜落的夕陽。荒煙、衰草、亂鴉、斜日,這四種意象並列組合,用來表達暮氣沉沉、無法挽回的頹敗感覺,極為有效。此處作者的「思」與「懷」是什麼樣感情呢?這首詞可能創作於薩都剌晚年時期,他自身經歷了被皇帝任用到晚年飄零的人生歷程;從整個元朝的角度而言,此時又處於統治根基被動搖的時刻。作者懷古撫今,也是在所難免。

「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螿泣。」玉樹歌殘,用《玉樹後庭花》的典故,陳後主曾與其愛妃張貴妃等人在宮廷徹夜笙歌宴飲,他作有《玉樹後庭花》一曲,常在筵席上命人演奏,後來被世人視為亡國之音,唐代詩人許渾有「玉樹歌殘王氣盡」這樣的詩句。「胭脂井」,隋軍攻入金陵時,陳後主和他的兩名寵妃無計可施,躲入景陽宮裡的胭脂井中,後來還是被隋兵搜到捉拿,傳為笑柄。《玉樹後庭花》這樣的靡靡之音已經不復存在,就連胭脂井也已經倒塌毀壞。不論是陳後主的風流韻事,還是他的亡國遺恨,都已隨著時間而流逝、消散;後人所能見到的,只是清冷的秋露滴瀝,所能聽到的,只是秋蟬如泣如訴的鳴叫聲。「寒螿」,秋蟬的一種。

「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往者已矣,只留山水長在。「蔣山」,即鐘山。「秦淮」,指秦淮河。此句也暗用了劉禹錫《金陵五題》中《江令宅》一詩的詩句: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金陵經歷了數百年的繁華,一切喧囂沉澱之後,如今也只有蔣山依然青翠,秦淮河水碧綠如昔。那些所謂的帝王基業、英雄事跡,那些所謂的繁華、盛世,都猶如過眼雲煙,哪能與青山碧水相比擬。大浪淘沙,歷史總在前進,人為的金粉都城在後世看來也只是些破磚爛瓦,還不如山水給人帶來的愉悅可喜。這樣豁達的胸懷,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這首詞是薩都剌詠史類作品的代表作。關於「金陵懷古」這個主題,薩都剌還寫有《百字令·登石頭城》、《望金陵》等作品,可對照閱讀。這一類描寫金陵景色、感慨歷史興衰的詩詞作品,從六朝之後可以說數不勝數,而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百字令·登石頭城》以及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是被後人認可的鼎足而三的金陵懷古詞。此詞開頭「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幾句,即把金陵在六朝及之後的興盛衰敗都交待得很清楚,成為後人傳誦的佳句。

整首詞上下闋意境連貫,具有懷古詩詞所特有的恢弘氣魄,懷古傷今,感慨萬千。「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則江山依然如畫,詞句戛然而止,餘韻無窮。作者在詞中化用劉禹錫膾炙人口的詠史懷古名句,如鹽入水般貼切自然。這首詞到這裡就已經欣賞完了,不知各位對這首詞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參考資料:雁門集

參考資料:臨川先生歌曲

參考資料:全唐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文化的實力》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元代詩人薩都剌的一首詞,寫盡金陵破敗之象,字字驚豔!
    南京古稱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天下文樞之譽。古往今來為其賦詩作詞的文人騷客如過江之鯽,「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可見金陵繁華,「六代興亡國」可知其歷史底蘊。金陵二字說出來就唇齒留香,帶著文人的風骨,帶著詩意,華麗的詞藻給金陵披上了閃閃發光的外衣,融入金陵的血脈綿延千年!
  • 王安石初任江寧知府,這首詞立意高遠,豪氣逼人,流傳了943年
    江寧即現在的南京,又稱金陵,這裡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遊賞,並留下千古的詩篇。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曾這樣描寫,「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李白也在此抒寫過光輝詩篇,「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千古五大金陵懷古詞,寫盡六朝古都的風採與歷史的興廢存亡
    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即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國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金陵、建康、江寧、石頭城、天京、應天等都是它的別稱。千百年來,無數的詩詞歌賦吟詠這座歷史名城。今天,盤點5首最負盛名的金陵懷古詞,一起品味六朝古都的風採與歷史的興廢存亡。
  • 許渾西樓晚眺,俯仰古今興廢,為何流露出懷古傷今的濃烈情思?
    鹹陽城西樓晚眺許渾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萬裡」,是極言愁的深廣,這是從空間的角度去表現「愁」的漫無邊際;「一上」是極言時間之短,這是從時間的角度去表現「愁」的產生之快。時間和空間的映襯,說明詩人胸中早已貯存了許多憂愁,只要一有外物觸動,「愁」就能噴薄而出。這外物,首先是登樓時所看到的風物:幾叢蘆葦,數行楊柳,在秋風中起伏搖擺,使得本來人煙輻輳的威陽,變得悽清冷落,好像水中的沙洲。
  • 王安石登金陵寫下一首詞,化用杜牧詩句,讓蘇軾讚嘆不已!
    金陵是六朝古都,而且定都於此的幾個朝代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時間短且暗弱無能,所以金陵也成了詩人創作借古諷今,嗟古悲今,諷刺朝政針砭時弊的詩句的常用意象,其中諷刺意味最濃的就是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將南朝統治者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 元人這首詞化用多處典故和詩句,了無痕跡,水平之高不輸辛棄疾!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滿江紅》也是一首」金陵懷古「之作。它的作者是元朝著名詩人」薩都剌「。該詞雖出自元人之手,但在化用典故和前人詩句上,可謂是天衣無縫了無痕跡,就像是從自己的肺腑中流出。這樣高超的作詞技巧,水平之高絲毫不輸辛棄疾。
  • 全詩通過對金陵山川形勢的描繪,達了詩人對今當天下太平的喜悅
    大江「金陵」,即今南京市;「雨花臺」,在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大江」,指長江。次句寫山勢,千山萬嶺的走勢都和長江一樣由西奔向東方。三、四句特寫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東),唯獨鐘山像龍一樣,乘風破浪,溯江西上。這四句寫出了金陵江山雄偉磅礴的氣勢。接下四句寫金陵是王氣所鍾之地。前兩句承上說明金陵江山爭雄,形勝為天下第一,故為天子氣所鍾之地。
  • 登金陵鳳凰臺
    【注釋】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江:長江。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二水:一作「一水」。
  • 雖然比不得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懷古元曲依然精彩
    尤其是這首元曲最後的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謂道盡千古興亡事,讓人在歷史的天空當中不斷的咀嚼、品味。除了這首元曲之外,元代還有一位詩人寫出了以「山坡羊」為詞牌的懷古元曲。雖然整體的知名度和內容水平不見得可以與張養浩相提並論,但是這首懷古元曲依然十分精彩。
  • 詩詞裡的懷古惜今: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這首詩語言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作者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 賞析 | 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
  • 七言律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三國時期的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後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金陵達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綿長的秦淮河橫貫城內,兩岸匯聚六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華可見一斑。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短命,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之速,令人恍惚。
  • 怦然心動,納蘭性德這首詞每一個字都是懵懂時的愛情
    這就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浣溪沙·一半殘陽下小樓》。這首詞,也是表達女子的閨怨之情。上片寫女子慵懶的神態。但是下片卻寫出了羞澀女子騎馬出遊時的風情萬種。對於納蘭性德來說,這樣的剪影實在讓她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情竇初開,懵懂時最動人心魄的愛情。
  • 古都之行|南京——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經歷了歲月的漂洗流轉後,這座沉著大氣的金陵城,回報給世人的,是至真至性的沉默與接納萬物的包容。詩裡的金陵帝都,六朝金粉,煙柳繁華,經歷了王朝興盛,也承載過王謝風流,十裡秦淮河畔的富賈雲集、青樓林立;宮城內外的富麗堂皇、光芒四射;中山路上的兵馬浩蕩、威風凜凜,在這裡被演繹
  • 每周讀詩 | ​登金陵鳳凰臺
    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進一步生發,聯想到六朝的繁華。三國時期的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後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金陵達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 史上最豪放的六首懷古詩,借古喻今,感受壯志未酬的悲憤!
    京口(今鎮江)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應有之感,詞正是從這裡著筆的。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
  • 辛棄疾一生的第一首詞,境界高遠,寫出了無限的哀愁
    對於居住在京口的辛棄疾來說,這一天也是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南歸後的第一個立春。辛棄疾曾經憧憬過南歸之後的生活,可惜天不遂人願,北伐始終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更令他想像不到的是,這個夢,居然終其一生,也沒能如願。就在這個立春的日子裡,辛棄疾並沒有怎麼開心,反而愁緒滿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