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杯新鮮、醇爽的恩施玉露茶,看著嫩綠明亮的湯色,聞到清鮮馥鬱持久的茶香,仿佛聽到了屋簷外的雨滴落到綠葉上的聲音,春天忽然就在眼前。
就如同崇山峻岭包圍著的土苗風情一樣,恩施玉露也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無論是傳說中康熙年間的發源,還是歷經滄海桑田的風霜洗禮,到現今恩施市著力打造的「三張名片」之一,都充滿著神秘的傳奇色彩,只有探根究底,細細品讀,方能體會她的味道。
恩施玉露,是我國傳統名茶,發源於現恩施市芭蕉鄉一帶,自唐朝起便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因恩施古時曾稱施州。故根據歷史資料的顯示,早在 3世紀,恩施茶葉生產、加工和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據傳清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蘭姓茶商,壘灶研製,所制茶葉,外形緊圓、堅挺、色綠、毫白如玉,稱之為「玉綠」。到晚清至民國初期,為茶葉發展興盛時期, 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楊潤之,改鍋炒殺青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為「玉露」。因其品質優異,很快獲得了發展,先後運銷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地, 1945年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名揚於世,並逐步贏得海外市場。
擁有這個溫潤名稱的恩施玉露茶淵源來自地名,恩施的全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的西南端,安靜的躺在巴蜀與江漢之間,北面有長江三峽為屏,南面與張家界相呼應,被譽為中國「硒都」。清同治年《恩施縣誌地理志》裡記載,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意。這裡朝夕雲霧繚繞,山上所載茶樹代謝旺盛,內含葉綠素、蛋白質、胺基酸和芳香物質特別豐富,是製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陸羽《茶經》也說茶樹的生長環境「其地,上者生亂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茶葉的味道會隨著生長地的土壤、水、氣候、光線等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恩施市的土壤尤其蘊藏著罕有的硒資源,它被科學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
清人陸次雲說:「茶真者,甘香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股太和之氣彌留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在大部分茶友的觀念裡認為綠茶最容易泡,其實在六大茶類中,綠茶的衝泡,看似簡單,其實極為講究。綠茶品種最豐富,每種茶,由於形狀、緊結程度和鮮葉老嫩程度不同,衝泡的水溫,時間和方法都有差異,此外,綠茶在色、香、味上,講求嫩綠明亮、清香、醇爽。所以沒有多次的實踐,恐怕難以泡好一杯綠茶。